以案释法保险公司以保险标的风险显著增加拒赔?需充足证据!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2024年2月6日5时45分,原告通辽市某救援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驾驶单位所有的蒙GXXXX2号救护车转运病人的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车辆损毁严重。原告为该车辆在被告某保险公司处投保了机动车损失保险,本起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间。后经评估机构评估该车辆损失金额为108470元,原告为此支付评估报告费7500元。

被告某保险公司在诉讼过程中提出,原告在保时载明的车辆使用性质是企业非营业车,但在事故发生时蒙GXXXX2号车辆正在从事营业运输,原告存在改变车辆的使用性质的行为,故不应予以赔偿。

裁判结果

通辽铁路运输法院于2024年11月20日作出(2024)内7104民初635号民事判决书,判令被告某保险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赔偿原告通辽市某救援服务站保险金及评估费共计115970元。宣判后,原被告均未提出上诉。

裁判理由

法院经审理认为,案涉保险单中虽记载车辆的使用性质为非营业,但被告某保险公司未提供原始投保单,无法确定该记载内容系由原告在投保时填写,还是由被告自行确定。另外,即便该内容为原告通辽市某救援服务站自行填写,被告作为专业保险机构也应对投保事实尽到审核义务。根据查明的事实能够认定,保险标的车辆出厂之时即为经销售厂家改装完毕的专用救护车辆,车内已加完整的专业救护设施,在交管部门颁发的行驶证中也明确记载车辆使用性质为救护,原告通辽市某救援服务站于2024年1月首次在被告处为该车投保时,被告某保险公司能够通过查验车辆、审核车辆行驶证等方式确定车辆的实际使用用途。原告通辽市某救援服务站在保险期间内不存在改变车辆用途的行为,故对被告提出的拒赔意见,不应予以采纳,被告某保险公司在本案中应当依照保险合同约定向原告承担保险责任,本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第五十二条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被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应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被保险人未履行前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第四条人民法院认定保险标的是否构成保险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二条规定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保险标的用途的改变;

(二)保险标的使用范围的改变;

(三)保险标的所处环境的变化;

(四)保险标的因改装等原因引起的变化;

(五)保险标的使用人或者管理人的改变;

(七)其他可能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因素。

保险标的危险程度虽然增加,但增加的危险属于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预见或者应当预见的保险合同承保范围的,不构成危险程度显著增加。

法官说法

《保险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被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保险人,被保险人未履行前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法院最终虽然没有支持被告的抗辩意见,但是也要提醒广大车主要遵守保险法的规定和保险合同的约定,不要随意改变车辆的使用用途,比如私家车从事营运活动、客车用于载货等,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法律纠纷。

文字、排版:冯晓宇

原标题:《【以案释法】保险公司以保险标的风险显著增加拒赔?需充足证据!》

THE END
1.保险公司被坑惨了:伪造交通事故设局杀妻骗保手段隐秘取证难 保险欺诈,一般是指保险金诈骗类欺诈行为。近年来,保险欺诈案例呈上升趋势,且呈现专业化、团体化特点,作案手段隐秘,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跨界犯罪明显增加,加大了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扰乱了市场秩序。 据保险业人士介绍,从险种类别来看,车险是保险欺诈的高发区,其中汽修厂作案和驾驶员顶包案件占据主https://wap.eastmoney.com/a/201904071089838486.html
2.汽车保险理赔案例分析6篇(全文)1.1汽车保险理赔 车险理赔是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车险理赔运行现状不甚理想,“理赔难”现象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现场勘查难、调查取证难、理赔控制难。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现有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理赔效率,如法制环境不健全、诚信环境不理想、政府职责不明确等。车险业应与时俱进,完善法制环境;提高员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78yl9ju.html
3.2024年汽车保险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汽车保险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4年),汽车保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汽车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车联网技术的发展,UBI(基于使用量的保险)和TNC(第三方网络公司)保险等新型保险模式正在逐步推广,通过实时监测车辆行驶数据,为https://www.cir.cn/3/73/QiCheBaoXianHangYeXianZhuangYuFa.html
4.工伤事故保险公司调查吗工伤事故保险公司调查吗 会的。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 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鉴定书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https://mip.64365.com/zs/1301656.aspx
5.骗保行为(精选八篇)来看此案:刘某买了一辆汽车打算跑黑车,但此“生意”也不好干。后来,刘某一个开汽修厂的朋友高某给他指出了一条“生财之道”——开车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骗取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款。高某说自己以前就做过很多次,为了避免总是同一辆车、同一个人发生事故引起保险公司怀疑,每次都找不同的人合作。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n7we0a.html
6.车险怀疑骗保要调查什么东西?保险公司谁查骗保?车险怀疑骗保要调查的内容有报案时的登记和报案人讲述的情况,还会研究投保过程、索赔经过,会围绕保险标的进行展开调查取证等。详情是: 1、对报案登记和报案人讲述的情况做好记录,并进一步了解案发经过,投保了车险,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会第一时间向保险公司报案并提出赔付请求,还会同时向交警部门进行报案,若保险公司收到赔http://news.jintiao.net/news/2022/1025/35824.html
7.高保中:非法金融活动的新模式新特征与综合治理互联网保险平台在借助网络科技公司海量流量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索赔门槛高、合同条款误导等问题。 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往往采取多重包装手段,难以识别,特别是对于缺乏保险知识的普通消费者,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无论从宣传、销售还是理赔环节,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消费者若不出险索赔,很难发现其实质。有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在https://zyzk.henu.edu.cn/info/1040/3282.htm
8.汽车保险与理赔操作指南(十一)(5)建设银行在受理借款申请后有权对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建设银行在贷款申请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通知借款人;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建设银行将提出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具体意见,及时通知借款人办理贷款担保手续,签定《汽车消费借款合同》。 (6)借款人在建设银行指定的保险公司预办抵押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02/13/982189_113719480.shtml
9.青岛保险智库动态2024年第1期(总第26期)而理赔率风险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赔付金额增长速度的过快。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产品的设计和定价须科学合理。其次,销售过程中需要减少逆选择现象,通过严格的核保流程来筛选合格的投保人。在理赔环节,公司应对案件疑点进行详尽的调查,严厉打击保险欺诈行为。http://www.qdbxxh.com/news/library/2024/0819/15487.html
10.某产险公司车险和意健险理赔案件减损奖励办法(9页).doc第六条 公司鼓励各级理赔部门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开展案件调查,识别虚假车物损案件,实现有效减损。 第七条 车物损打假奖励 (一)减损奖励条件: 1、理赔人员通过调查取证等手段,核实确认索赔案件属于保险欺诈案件。 2、案件最终被成功拒赔或客户签署放弃索赔声明。 http://zlk.qzr.cn/vip/558487.shtml
11.保险欺诈取证困难保险产品“保险公司没有调查权,并且取证手段有限,一定要公安等多部门的配合才能识破骗局。”业内资深人士透露,经常有保险公司虽然明知对方骗保,但因为缺乏证据只能赔付。“除了取证外,调查骗保也存在多部门沟通难的问题。”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例如车险中涉及人身伤害的,就涉及医院、鉴定机构、公安、司法等多部门配合。 https://shenlanbao.com/zhishi/12-36328
12.我出车险,保险公司说是有问题,要调查,但是他们能不能调查到我的保险公司是否有权调查我的微信记录? 保险公司调查微信记录需要哪些合法手续? 我的微信聊天记录是否属于隐私?99%问题解决率 · 1对1深度沟通 我出车险,保险公司说是有问题,要调查,但 问题相似?推荐使用下方服务 专业律师在线解答 严选律师极速响应 马上提问 您好,若您的问题未解决,可直接提问,平台严选专业律https://mip.66law.cn/case/1318203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