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出现,一些黑科技确实惊艳了不少车主,不少人认为这才是科技的意义。
可随着小米SU7轿车起火,车内三人全部遇难,也让人们对智能驾驶技术在复杂路况下的局限性产生了担忧,甚至还有人将矛头指向了高速公路,认为他们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警示措施。
不幸的事故
3月29日,三位年轻女孩就满怀希望地驾车前往安徽池州,准备参加次日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不知道是出何原因,车主就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而且当时的车速达到了116/小时,但是在经过施工路段后,导致车道被封需要借道逆行,这时候的车辆就多次提出报警系统,而且车主也是接手掌控车辆。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就纷纷质疑车子的安全问题,毕竟为啥撞一下就容易着火?是不是车子设计上有问题?而且小米SU7发布会上大力宣传过高速NOA功能,特别是能躲避施工路段,现在出了事,这个功能到底靠不靠谱呢?
不过针对这个问题,就有专家指出,夜间环境、临时改道等因素叠加,使得智能驾驶系统面临“Cornercase”(极端案例)的挑战,就连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直言,全球尚未有自动驾驶技术能完全应对道路施工场景。
而且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PilotPro系统,虽然具备基础辅助功能,但其硬件配置(无激光雷达、仅1颗毫米波雷达)在复杂环境中显得力不从心。
而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准自动驾驶”的营销策略,进一步模糊了用户认知,毕竟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指出,驾驶员从分心状态到完全接管至少需要10秒,远超过此次事故中的2秒预警窗口。
教科书级别的应对措施
毕竟安徽高速的“微笑服务”早已闻名全国,收费员的亲切问候曾让无数司机倍感温暖,但此次事件后,其服务内涵被赋予了新的维度,从“情感关怀”升级为“生命守护”。
面对这样的措施,很多支持者也纷纷认为,这样直观的警示能有效唤醒驾驶员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对过度依赖技术的“新手司机”,而且这些警示标语不应该只在安徽高速普及,更是应该在全国高速上都进行提醒。
但也有许多网友进行反对,毕竟这只是“头痛医头”的方式,如果要真想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那就应该规范司机的驾驶技术,而不是试图通过提醒来让司机注意行车规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类似警示已在全国多地悄然铺开,像新疆、浙江等地高速出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安全驾驶靠自身”等标语,江苏部分路段甚至要求驾驶员签署《智能辅助驾驶使用承诺书》。
结语
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替代人类对方向盘的掌控、对路况的凝视,我们在平时行车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智能驾驶技术,避免过分依赖,保障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