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用户使用了一张成熟稳重、端庄得体的形象照作为个人头像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人一定不是个动不动就爆粗口的键盘侠或网络喷子,虽然“隔着屏幕你又打不到我”,但在发表内容时会注意自己的措辞,潜意识的维护自己的网络形象(头像),这就是现实与网络中头像的人格映射。当碰到匿名社交时,为自己戴上面具后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与前者相比,至少不再那么约束。
3.“面对面”沟通代表
如果是一个单身男性,当社交应用中有人加好友或请教问题时,针对有美女头像的用户,其响应效率、质量都会比其他头像的用户要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别杠,我们不谈个例),这也说明自己时刻都在注意在对方心中的形象,总担心被对方看“穿”。
1.默认头像
1)灰色头像
灰色头像色彩感较弱,可能会导致视觉不平衡,打破画面的美感,但也正好通过这一丝的不和谐,用一种明显且突兀的方式提醒用户去更换头像,强迫症患者几乎无法抵抗。
2)彩色头像
2.系统推荐头像
1)用户选择
另外,最近很火的匿名社交应用Soul只能使用系统头像(可自定义调整),不允许上传图片,这源于平台希望用户抛开颜值,通过不同的个体审美、价值观等进行心灵交流,找到真正的灵魂伴侣。同时,因为庞大的用户量,图片是否合法、质量的好坏带来了一系列的监管问题,使用系统推荐头像,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图片管理成本。(PS:强制使用系统头像跟产品定位有着绝对的关系,并非拍脑门决定)
2)系统选择
注册成功后,系统会随机匹配个人头像,相比用户自己在列表手动选择,则多了一份神秘感与期待感,让头像的设置变的更有趣,例如小红书、B站等应用。
3.文字头像
常出现在移动办公类应用中,由系统自动处理,基于OA类应用社交属性并不强,大多用于内部团队工作中的沟通交流,例如钉钉、纷享销客、飞书等。为了更清晰的获取对方个人信息,这类产品头像更倾向于上传自己的真实照片(部分企业强制),在用户未上传照片的情况下,系统会提取中文名字中的后两个字(两个字的全名显示)、英文名字前两个字母作为个人头像使用,方便团队成员更好的辨认。
4.群组头像
5.用户头像组
6.历史头像
1)同平台
2)跨平台
7.其他头像
除了上述头像类型外,还有如视频头像、GIF头像、轮播头像等,这些并不常用,了解一下就好。另外就是之前刮起的一阵虚拟形象社交风潮而爆火的捏脸头像,极具针对性的新型头像类型,如果感兴趣,可以去下载Soul、崽崽APP体验,这里不多做赘述。
1.不同的用户状态
2.事件通知
常用于非社交类应用(社交应用有更专业的处理方式)的未读消息/事件通知,显示在头像右上角,点击查看后会消失。可设计不同的样式以体现视觉的强弱关系,对用户产生不同程度的引导。
3.挂件/装饰
很多挂件只是纯粹的装饰品,能起到美化、娱乐、趣味性的作用;增值服务、特权服务、认证类的标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体现出荣誉、尊贵的感觉;有小部分应用将用户的勋章标识重叠在头像某个位置,时刻给用户带来一种坚持完成任务之后的成就感,满足其虚荣心的表现。
4.交互操作
说了这么多,依然不知道如何选择,那么笔者将根据一些常用到头像的三个模块给你一些建议:
2.上传限制
上传图片时,一般会对图片的格式(JPG/PNG/GIF等)、尺寸(宽*高)、文件大小(多少KB/M)作出限制,这些需要给予明确的提示,避免用户因操作多次失败而受挫离开,同时也能避免因用户不知道平台可使用GIF、视频等头像格式,而雪藏了产品的多元化服务。
3.图片裁剪
4.效果预览
需要给用户提供真实的效果预览图,避免用户因操作失误或对处理后的头像不满意再次重复整个更换流程。所见即所得,通过降低用户重复操作的概率也是提升用户满意度的方式之一。
1.文案引导
当产品要求用户组做某件事情时,即便是为用户考虑,也需要给予一个合理的理由,可使用趣味、情感化或鼓励性质的文案引导用户主动上传头像,例如社交类应用“一切都很完美、就差一个帅气的头像了”、“换个好头像会让更多人认识你”等。或者用户在编辑个人信息时给予鼓励“恭喜你,只差最后一步了,换个头像就十分完美了”。
3.纳入注册流程
部分社交类应用将上传头像作为注册流程中的必选步骤,任何用户都无法跳过。切记这种方式非必要不可滥用/乱用,这相当于对用户注册增加了门槛,任何产品每多一点操作成本,都会有一批用户离开,需根据产品定位以及强制上传头像的重要性来决定,避免得不偿失。
「无头像不社交」,在设计界面之前,设计师应该考虑清楚产品社交属性的等级,再来决定头像在界面中的权重、占比,至于如何使用,还需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用户头像的基础知识合理的做出判断。
「麻雀最小、五脏俱全」,头像看似一个很简单的UI元素,但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知识点还是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不断的积累、探索并多多总结,再融合到实际的UI设计中,做出有理有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