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是接待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到外地参观,或者联系业务,人家给你脸子看,或者招待你了劝酒并不热情,你心里就不痛快。反之,你就好受得多。有次我到一个农业方面的样板单位去参观,人家接待就不很热情,咱食宿自理之后,跟人家客气了两句:“不好意思,来这里给你们添麻烦了。”人家倒不客气,紧握着我的手说:“是有点麻烦,不过我们很欢迎。你们来了又吃又住的,给我们带来了收入。”差点没把我的鼻子气歪了。有了这次教训,另一次我到某地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见面咱先谦虚了几句,表达了认真学习的诚意,并表明食宿自理。谁知人家把手一挥,道:“哪里的话,你们大老远的来这里是看得起咱,哪有食宿自理的道理?再说都是对口兄弟单位,干了嘛事谁心里没个数,有啥学头?有嘛事咱酒桌上拉!”听完咱心里就热乎乎的,酒桌上自然就热情四溢,豪情万丈,喝了个腿肚子发软。
喝酒要入乡随俗。到呼和浩特出差,有朋友招待。他说:“咱内蒙喝酒有个规矩,我先介绍一下桌上的几个朋友,咱们先喝一圈,喝完之后,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就是认我们这些朋友。要是说不出他们的名字,就是咱们的情义还未到,你得自罚一杯。”第一位站起来自我介绍道:“你好,我叫葛拉仓巴拉丹扎木苏丹。”第二位自我介绍道:“你好,我叫乌勒吉德列日图愣巴。”还没介绍到第三位,我就蒙圈了,只好认罚。
喝酒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有一个企业界的朋友,善饮,有一次参加一个聚会,人尚未聚齐,小菜刚上了三五碟,他忽然对一位税务局的朋友发生了兴趣。在不明对方酒量的情况下,他提议和对方先喝个认识酒,提杯先干,对方也干了。我这位朋友看人家真给自己面子,举杯提议首次见面再敬一杯,人家痛痛快快干了。两杯下肚,已过了半斤,还有客人未到。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税务局的朋友说:“初次见面,看兄弟也是性情中人,我得回敬你一杯,请你赏脸。”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这位朋友有苦也只能向肚里咽了。三杯下肚,我这位朋友已失了分寸,可对方依然谈笑风生,对在座的诸位道:“我喝酒有个标准,一斤酒漱漱口,斤半酒扶墙走,喝二斤酒就有点多了,墙走我不走,那感觉好极了。喝不够二斤酒,我就觉着浑身不得劲。”
有位大学男同学来访,我置酒款待,并请同城的一位女同学坐陪。我和这位女同学虽然同在一个小城工作,但平时也难得一聚,起初她推脱女同志不善饮端端酒杯沾沾嘴唇也就过了,我们并不在意。大学毕业分别十几年了,见面自然亲切,酒过数巡,几个人情绪高昂起来,互相敬酒。男同学给女同学敬酒,道:“敬你三杯,祝你青春永驻。我喝三杯,你得喝一杯,你怎么也得给我这个面子。”女同学不好再推脱只好干了一杯。女同学对男同学道:“你大老远的来看我们,我怎么也得尽地主之谊,回敬你三杯。”男同学再三推脱,女同学哪里肯让步。我出面打圆盘道:“喝多了不好,不喝也不好,那就两杯顶一杯,女同学敬三杯,男同学喝六杯。”喝完,女同学又道:“在大学期间,承蒙你照顾,至今想来,仍令我难以忘怀,在此我借花献佛,再敬你三杯。”男同学早已是强弩之末,不胜酒力,哪里肯再喝。我又再次打圆盘道:“那就一杯顶一杯,各喝三杯。”无奈之下,男同学只得强喝,可哪里还能再喝。我只能替男同学暗暗叫苦。俗话说:“酒场上三种人不可忽视:扎小辫的,红脸蛋的,装药片的。”此话真矣!
地分南北,酒分区域。在贵州喝茅台,在四川喝五粮液,在山西喝汾酒,在山东河北一带喝古贝春和衡水老白干,到北京喝二锅头。我外出旅游或者出差,喜欢喝地方酒。有次到北京小汤山学习,几个学员聚在一个小饭馆吃饭,问老板有什么酒,老板推荐两款半斤装的二锅头,蓝瓶的13元,白瓶的15元,我大声拍板道:“我们来到首都,就喝这款贵的!”声音宏亮,态度潇洒,气势豪放,同桌的人都笑了。
更深夜阑,我在醉梦中醒来,屋里有几丝亮光,楼外的世界安静极了。我躺在床上,睁着眼横竖睡不着,回想起酒局种种,回想起刚刚过去的一天,已经过去的一年、十年、几十年,人生遭遇的种种挫折,又或者经历的某一个高光时刻……思绪飘荡开去,自己人生的故事互不相连,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大脑里瞬间刮起一阵迷乱的屎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