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热点。最近大火的“元宇宙”,价格被炒上天际的“玲娜贝儿”,抖音一夜涨粉百万的“张同学”,还有各种“内卷”、“破防了”、“EMO了”、“蚌埠住了”等热梗新词随处可见······
几乎每天,媒体上都会有各种新的爆点产生,热搜的榜单上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你不照着做,非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还是有可能火不起来。因为,互联网对产品、创意和执行的要求都极其苛刻,少了一个环节都无济于事,会不会刷屏,还得看老天爷的意思。
于是,大家就更困惑了,对于创意的把握更是无所适从:热点,到底该不该追?什么时候追,怎么追?如果别人都在追,咱们还追吗?天天追热点,什么时候是个头?
研究创意,我还是喜欢往源头上去看,去探求那些最本质的规律。
今天,如果将它当年的那些稿子重新翻出来,你会发现依然还是那么耐看,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有它们的独到之处。
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新旧的对比,为大家剖析五个过去的案例,看看它们分别对今天的品牌产生过哪些影响?
新旧之间的传承性和突破性,又分别在什么地方?
通常采用黑白或单色背景,画面中央只放一句大标题,文字的字号比平时常用的要大得多,占到整个版面60%以上的面积,相当醒目。
很多品牌都曾经用过这种形式,表现出一种“就是没图片,光凭文字,就能让你买单”的自信。
创刊170年的《经济学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杂志之一,也堪称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商类杂志。
为什么要用红底白字的形式呢?一是因为“红底、白字”足够抢眼,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又跟该杂志红色logo保持一致。
其次,这种明快、热情的风格,跟杂志目标人群的定位有关。
作品中的文案:
我从来不读《经济学人》。——42岁的实习生
午餐的时候,你希望坐在你自己旁边么?
钱会告诉你怎样赚它,但是它需要一个翻译。
在现实世界里,乌龟才是输的那个。
国内不少品牌也用过这种大字报风格,成效显著。
比如,锤子手机的新品发布会海报,就多次尝试“红底白字”的设计,一眼望去很有整体感,形成了极强的辨识度和记忆度。就连它的文案中,似乎也带着那种自负、爱卖弄学问的语气,是不是有点向《经济学人》致敬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还有它的发布形式。在倒计时最后一天的海报中,索性将主题文案全部去掉,只剩一整片红色和一句小提示“还剩1天“,这个设计技巧,就像一个很爱说话的人突然闭嘴不语,貌似有“大事发生”,将用户的期待值拉到了最高点。
来自瑞典的绝对伏特加,在1979年才亮相市场,比起各种16世纪就已诞生的俄罗斯老牌伏特加要晚得多。但它后来居上,如今已成为最知名的伏特加品牌之一,它的瓶身已成为全球最经典的符号之一。
它的创意画面,善于结合各种主题,如城市、节日、名人、电影等,甚至与设计师、艺术家去跨界合作。它们的标题更是统一,始终都以“绝对”两字开头,如:绝对吸引、绝对完美、绝对纽约、绝对东京等。
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既传达了丰富的内容,又加强了市场的认知。
视觉锤的方法,现在被很多品牌所采用,包括知名的天猫。
依云矿泉水、乐事薯片、李维斯牛仔裤……精心的设计,让不同产品的元素,内置于这只“猫头”轮廓中,显得毫无违和感。“猫头”就像是一个万能的容器,无时不刻地提醒并强化着电商平台的属性。
“抖音”平台,也深谙“视觉锤”的价值。抖音联合了数十个品牌一起发布“抖音,记录美好生活”的主题,在一系列海报中,我们看到有一个视觉元素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音符”形状的抖音logo。
我们可以通过发掘全新的、甚至是毫无关联的元素,将它与品牌之间建立起一种强关联。还可以设计出某种活动机制,让原本的商业活动变得更有公益性和社会影响力,明星和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品牌的宣传大使,一起制造流行。
当我们喝完牛奶的时候,嘴唇上方常常会残留一抹白色的牛奶印,像不像一撇可爱的胡子?
美国的健康牛奶推广组织“BodyByMilk”,就利用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并发起了一个面向大众的公益活动。
如此强大的“代言人”阵营,让喝牛奶这么一件可能会让人厌烦的事情,重新拥有了新鲜度和时尚感。而不管海报上的明星是谁,他的嘴唇上方总是有一抹“牛奶胡子”,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化。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牛奶胡子的启发,国内的公益活动“今天不说话”,同样也沿用了打造“流行符号”的传播模式,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只不过它的流行符号换成了“蓝色口罩”。
活动的方式很简单,参与者只要戴上一款印有“今天不说话”字样的蓝色口罩,然后在微博上发一张自拍,就算完成任务。
活动一开始,先由李连杰、张靓颖等明星艺人来作示范,然后,一百多万名网友、以及街头参与者相继通过上传佩戴口罩的自拍,来进行爱心接力。
这样的事件策划,它的参与门槛、传播成本都很低,可以最大化地激活参与者的积极性,让更多人自发地去转发、扩散。在整个过程中,这款蓝色口罩,就作为“流行符号”保证了话题的醒目性与连贯性。
在品牌营销的历史上,有很多同品类的品牌,从一开始就是势不两立的对手,比如:肯德基VS麦当劳,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他们在市场上兵刃相向,寸土不让,非要争个胜负。
第一则是在万圣节期间,百事先讽刺可口可乐,说它的红色瓶身,就像是红色的披风,只是一个“装神弄鬼的道具”。
没想到,可口可乐竟然用同样的这张图给怼了回去,文案说的是“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意思就是说其实百事自己更渴望成为红色的那个(也就是可口可乐),可以说是借力打力的典范了。
再来看下面这两张图:第一张,同样的两根吸管,碰到可口可乐的那一根,竟然主动分成两岔,就是不愿意伸进红罐里面去,可见有多么抗拒。
摩拜mobike一周年的那天,ofo小黄车发布了一张生日祝福的海报,写着:“在没有你的那一年里,我很孤单”。
它的意图就是要表明:自己才是共享单车模式的首创者,突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同时也向消费者暗示“mobike只是一个模仿者而已”。
这次它凭借机智的文案,居然和那么多本来没什么交集的品牌,都扯上了关系。当然,那些品牌也都明白,被小杜杜点名就是流量的保证,
这种热点,不蹭太浪费。所以它们在官微上也作了欣然回应,并发布了各自的致谢海报。而杜蕾斯,无疑在这个过程中成了最大的赢家。
在今天的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还有一种常用的营销手段,那就是将多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汇聚在一起,为某个品牌来共同站台。
这些代表人物,就是常说的“KOL”,KeyOpinionLeader(关键意见领袖)。
优信二手车在刚登陆市场的时候,就曾经采用集体代言的策略。它邀请了十多位影视和运动明星同时出镜,堪称阵容豪华。
此举也体现了优信面向大众市场的定位,并传递出一个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心仪之车,因为这里有着海量的车源。
摩拜单车为了呼吁人们“文明停车”,借助漫威电影热点,发布了一组海报。凭借深入人心的超级英雄形象和朗朗上口的宣传文案,摩拜仅用半天就完成了一次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挑战——单一活动收到最多数量的宣誓。
“正义联盟,摩范停车”,为品牌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公益形象。
但是,如果模仿它的是一款便宜的辣条,市场的反应就又可能不一样了。我说的这款辣条,大家一定不陌生,对,就是卫龙辣条。它采取的策略就是“傍大款”,踩在苹果这个巨人的肩上去借势。
有意思的是,消费者居然没那么反感,大家都直接认出了这就是模仿,不仅不对其进行批评,反而还觉得很好玩,并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为他们没想到,一个只卖几块钱的零食,居然会去跟价格上万元的科技产品做类比。
这个事情,就有一种以小对大、或自不量力的幽默感在里面了。在我看来,卫龙辣条的这种模仿,就不算常规意义上的抄袭,而是一种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