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我刚换车的同事闲聊时的吐槽,两口子想刷脸直接同步驾驶席座椅位置的小场景体验缺失,成了新车的减分项。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座舱智能化,抛开新车宣发阶段听得让人颅内高潮的屏幕尺寸、芯片算力等参数,最终真正构成产品力的,无疑是对用车场景的覆盖度与实际体验的优劣。
回顾去年测试过的车型,硬件搭桥、软件铺路打造场景化体验的策略愈发常见,这其中吉利等传统车企,以及像智己这样传统车企孵化出的新品牌,甚至有着比“新势力”更猛的势头,也能看到座舱智能化“拼刺刀”的背后,更是在拼以用车场景为导向的创新能力。结合CC-1000T智能座舱评价体系的测试结果,我们挑选出了10大座舱创新场景,一起看看它们有没有覆盖你的用车痛点吧。
01
为什么是这十大场景?
持续深耕智能座舱领域的过程中,我们也试图以场景视角定义座舱价值。探索在每一个核心旅程下的小场景,描绘用户全用车旅程的场景故事地图。再通过特定场景下用户行为来解析用户体验,并以体验的视角来定义座舱功能。
场景库中的“大旅程”,即是评测系统中的旅程维度,其划分为“准备出发-车中落座-车辆行驶-特殊情况-停车小憩-再次出行-车辆到达-驾乘回忆”共8大核心旅程。结合近年来测试车的数据积累与对用户实际诉求的洞察,我们挑选出了十大创新场景,如下所示:
02
创新场景解读
我们挑选出的十大创新场景,共覆盖5大核心旅程,并解读这些场景与它们的用户价值。
场景一:随自然条件动态变化的时光壁纸
为了让车机看着不再单调,同时增强壁纸的功能属性,“时光壁纸”上车成了大势所趋。通过在二维信息中融入天气、光线明暗等动态元素,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并最终还原真实环境,从而为用户带来更沉浸、多元化的驾驶感官体验。
场景二:行驶中多蓝牙连接
场景三:用户私享高品质沉浸式影音空间
高清电影、无损音乐这些资源在手机音视频应用中并不难找,但为什么电影院依旧存在、购买HiFi耳机的用户络绎不绝?常规移动设备难以提供足够的沉浸感,或许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而“不够沉浸”也是车内影音体验的痛点。
当然,打造沉浸感不只需要高质量片源和音源,氛围与环境的营造需要多项软硬件联动:
1、车机系统提供影院模式等一键式高品质内容入口;
2、数字化音效与音响扬声器针对电影或音乐体验提供的相应模式;
3、车窗、空调的自动启闭,提升观影空间的舒适感;
4、氛围灯提供律动等光影效果,提升车内的氛围感;
5、头灯自动熄灭或进入“隐身”模式,提升画面的视觉对比度;
6、HUD、中控、副驾和后排娱乐屏可实现多屏同播,为全车人员提供沉浸式观影体验;
简言之,沉浸感的营造需要车内软硬件的模式化联动调节,同时系统既要能提供独乐乐的享受,也应具备为全车人提供平等观影体验的能力,也就是“用满”车内硬件。现阶段,提供高品质内容、软硬件联动等不算罕见,但全车人平等的体验与视听沉浸感营造方面良莠不齐。
场景四:行驶途中临时停车
相信生活中看官们遇到过临时停车的场景。比如,全家出行时临时下车买水果,全员出动确实没必要、不锁车又觉得不安全,锁车的话,无论车内是否留人,再出发时座舱环境都不理想,这一路的空调也白开了。
我们将“驾驶员临时离开车辆”这个场景拆分,可延伸出“车内有人”和“车内无人”两种分支,这两种分支对应的用户价值和体验如下:
作为上述场景的延伸,短暂休息后暂离车辆(比如在小憩模式中离车)同样属于“临时停车”场景。而再次上车时用户会有两种需求,即“继续休息”or“立即行车”,给出相应选项,并在用户做出选择前保持休息时的状态,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从我们测试过的车型来看,蔚来等品牌的离车不下电模式,可视为应对该场景的功能,但未能兼顾娱乐体验和维持座舱环境两方面,而短暂休憩后离车这种“临时停车”子场景的体验,在当下产品中依旧欠缺。
场景五:电车用户的一键补能与出行路线规划
出行前的规划路线必然要打出“提前量”,从规划到路线上车,虽然通过车机语音或触控操作也可实现,但操作步骤多、可添加的途经点总数有限等都是用户体验的不足之处。对于电车用户来说,如今续航与补能焦虑依旧存在,而这也是长途出行时的痛点所在,远程规划带途径点和补能点的路线并可直接发送到车,无疑是电车用户的刚需功能。
我们将电车用户的远程规划路线场景进行拆分(下图),不难发现在该场景的每个环节均包含多个用户需求和痛点,结合用车体验,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比如:
1、手机App规划路线时,无法将非补能设置添加为途径点,也不具备添加兴趣点及周边POI信息检索能力;
2、对行驶中剩余里程的预估仅参考近几十至一百公里的电耗表现,缺乏对高速、道路坡度和天气状况等因素的考量,估算出的续航里程与实际偏差较大,降低了该功能的可参考性;
3、需增加用户自行设置补能提示阈值,比如用户可设定城市道路内电量低于30%(或剩余续航低于50km),高速路段电量低于50%(或剩余续航低于150km)时,系统要提示充电并以此做补能点的规划;
4、临近规划的补能点前显示实时充电枪使用情况、计划同站充电的用户数量等信息,同时可根据行驶车速或所处路段灵活调整临近补能点提示的出现时机;
5、补能过程中,插枪扫码、结算后再拔枪等繁琐细节是用户体验不完美的地方,即插即充、聚合第三方支付入口、免密支付等功能也需跟上;
从上图来看,当下具备远程路线规划并发送到车功能的品牌,在6个子旅程中表现也并非十全十美。可见该场景的用户体验从有到优,不仅需要车企了解用户痛点,也要牵手充电站运营商等第三方共同前行。
场景六:用户远程自建车内个性化用车场景
伴随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升级与车载系统SOA化,空调设置、座椅加热/通风、在线音乐和语音助手等车机功能,变成了可在一定条件下触发的“应用”,包含各类预设场景的场景市场也陆续出现在了市售车型上。
不过预设场景更像是食堂的“大锅饭”,可用户上车后往往会进行多步操作,需要车机执行的动作更是因人而异,实际需求“众口难调”,所以预设场景无法满足全部用户是必然结果。从下图来看,用户在预设场景模板基础上再编辑,以及完全自建场景的需求度远超预设场景。
场景七:随车主习惯的座舱环境与交互硬件主动调节
何为智能?这或许应该包含“有感”和“无感”两部分,“无感”可理解为根据用户喜好、实时环境等因素系统的主动调节,相比用户动作为主导的“有感”智能,座舱的主动调节省去了更多“人”的操作,大幅弱化繁琐操作这一痛点之余,也带来了舒适性提升、用户感觉更被尊重等爽点。
将随车主习惯的座舱环境与交互硬件主动调节这一场景,根据用车旅程可细分为以下四种子场景,每个子场景中座舱需要主动调节的软硬件也不尽相同。
虽然时下部分车型已具备一定的座舱软硬件主动调节能力,但结合用车体验,用户痛点依旧存在,比如:
2、自动触发的舒适性功能以应对冬季场景为主,应用在夏季的主动降温/通风设定较少见,场景覆盖度仍需扩展;
3、自动触发的舒适性功能在行车中仍需进行动态调节,或综合用户习惯“养成”自动化控制逻辑,千人千面才更符合用户需求;
4、根据行车中驾驶员姿态对HUD画面高度的主动调节中,画面调节精度是用户痛点所在,也是“恰到好处”和“多此一举”的分水岭;
5、多人出行时,系统能否随乘员落座位置进行自动化控制、部分乘员离车后相应功能能否自动关闭,同样决定了用户体验的智能化程度;
结合测试过的车型,提供自动加热(含座椅和方向盘)功能的已有不少,但对功能说明清晰、让用户能一目了然功能边界与触发条件的不多,同时放眼全旅程的“自动调节”场景,行车中调节和乘员下车等场景的覆盖仍有不足,自动化调节的精度和灵敏度也很难构成体验的加分项,可以说在做精和做全两个维度上,当下产品都有提升空间。
场景八:车机手机衔接与生态拓展
智能座舱领域高速发展初期,车机一度成为用户车上场景中用来替代手机的角色,不过发展至今,车机生态无法满足千人千面的差异化需求、移动办公等场景难以覆盖、即时通讯尚无理想解决方案等痛点,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手机与车机的关系,车机手机衔接与生态拓展场景也逐渐成为各家车企发力的领域。
作为打工人,既能拓展车机生态、实现千人千面,也可以满足行车中即时通讯需求,还可以减少你的触控操作,用语音即可完成车机手机的双端操作,这样的体验或许才是“真智能化”的体现。当然,全家出行时手机还能执行车机多媒体控制、设置导航甚至调整座椅位置等操作,相比需要占用音响声道的语音交互,错过导航关键“拐点”提示的几率,是不是又小了一些呢?
聚焦当下,部分车型已实现手机音频流转上车、手机应用登陆车机、跨终端语音操作、手机的车内车控等功能。不过目前暂未有覆盖全部场景的单品出现,而已上车的功能在用户体验方面并不完美。比如:
1、手机音频流转上车时,难以通过同款应用断点续播,借用蓝牙信道的策略,难以满足切换专辑等需求;
2、可实现跨终端语音操作的车型仍是个例,驾驶员双向操作时会分散注意力的痛点依旧存在;
3、手机车内车控同样仅个别车型提供,多人出行时操作便利性与效率并不乐观;
4、能够与车机联动的手机被单一品牌“锁死”,非特定品牌手机无法享受完整体验,需要用户适应车机反倒造成了体验痛点;
当然,从上图中可见,手机应用拓展车机生态的同时,双终端生态并行也是刚需。简单理解,使用手机应用时,用户依旧能够以最少的操作步骤控制车机应用,也就是应用不霸屏、车机与手机生态达到“一加一”的效果。
可以给大家举个车机手机“一加一”生态的反例,即华为HiCar、ICCOACarLink等“祖国版CarPlay”方案,虽然实现了借手机拓展车机生态的目的,但无论是“霸屏”的功能页面还是软件逻辑,都是“二选一”的状态。当然,HiCar和CarLink的方案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可以是给用户的PLANB,但并非车机手机衔接与生态拓展场景的最优解。
场景九:语音助手和儿童的对话与适龄内容推荐
奶爸奶妈独自驾车带娃时,既要保证驾驶安全又要照顾孩子,还得留心TA在用车机浏览的内容,甚至要及时处理孩子误触发的语音指令,开车省不省心,基本取决于自己的娃“熊不熊”。基于这样的用户需求与用车痛点,语音助手和儿童的对话与适龄内容推荐,成为了座舱智能化不容忽视的场景。
该场景为用户带来的价值,相信大家都好理解。不过要为用户带来理想的用车体验,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入微,我们将该场景进行了拆分并列出了关键体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从感知儿童上车到自动化切换车机语音音色、推荐适龄内容、根据儿童乘车状态调整空调等动作,为儿童乘客带来更亲切的交互体验与更舒适的乘车环境之余,本质上是围绕照顾孩子与规避儿童上车后的潜在风险等用户痛点展开。
场景十:用户基于图片特征的语音模糊搜索
伴随智能座舱发展至今的车机语音系统,已具备一定的语义理解能力,并在部分智能车上实现了多音区定向识别、全场景可见即可说、局部甚至全局免唤醒功能,可以应对用户日常出行的多数场景。当然,车机语音在不断进步之余,距“完全听懂人话”还有很长距离,同时模糊搜索等智能座舱的cornercase仍无法从容面对,而生成式AI上车或许会成为车机语音应对模糊搜索的“利刃”。
车机语音接入生成式AI后,或将直击以下用户痛点:
1、在儿童上车场景中,受限于年龄与识字能力,无法直接说出影片名称时,可通过“我想看带红帽子的”选择列表中的视频内容;
2、与“1”相似的场景,还体现在视频内容搜索场景中,遇到多部影片同名时,可通过图片特征描述进行选择,无需上手触控;
3、当仪表或车机弹出用户未知的提示图标时,语音系统可根据用户描述提供相应答案,比如问“背着大宝剑的图标是什么意思”,答“那是安全带未系提示”等;
4、拓展出类似stable-diffusion的绘画功能,为座舱娱乐提供视听之外的新选择,比如理想的绘画大师;
从不及格到60分相对轻松,可从60到80分甚至更高水平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放在车机语音领域,则是攻克cornercase、不断放大对用户用车场景覆盖度的过程。
车云小结
从导航、听歌到行车中“鸡娃”、临时停车等,智能座舱覆盖的场景逐渐从高频刚需向日常出行的各个细节渗透,编织这些场景的灵感和关键体验,逃不开用户出行的大小痛点。从我们盘点出的十大座舱场景来看,如何解决用户在相应场景下的顾虑和需求,仍是当下智能座舱仍有不足或欠缺的地方,若无思有、若有思好,直击用户痛点才能让智能座舱变成真正的产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