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撰文/涂彦平
编辑/黄大路
设计/五金
古时,“众声喧哗,难可尽闻。”如今,众声喧哗,一片空白。
中国汽车产业这个舆论场,相当程度上已经是充满噪音,不是哗众取宠,就是恶意黑话,真话要么不敢说,要么说出来就会遭遇水军淹没。
我们选择过程中,抛弃了很多口水话或者直接攻击对手的话,那些话虽然畅快,但也是容易意气用事。如果您觉得有什么更好的语录,欢迎留言提供。
以下是2024中国汽车十大惊人语录,这里我们倒叙。
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有将近1亿人脱离了绝对贫困,走在致富的道路上,他们的第一愿望就是有自己的汽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汽车市场空间巨大,并没有产能过剩的担忧。
——万钢
中国科协主席
2024年9月27日,万钢在海口参加行业大会时,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实际上,按照千人保有量的算法,截至2023年底,中国汽车总保有量3.4亿辆,千人均240辆左右,美国和欧洲的千人均分别是850辆和600辆左右,中国汽车市场的空间也是很大。
但是,自2017年到达2887.89万辆的高点后,中国车市规模一直处于下降之中,直到2023年达到3009.4万辆,但是考虑到出口官方统计数据接近500万辆,以及零公里二手车出口接近100万辆,实际上,国内车市还是处于下降通道。2024年国家出台以旧换新政策,车市有了一定提振,然而大势扭转还需要靠人民真正致富。
我们直接上来就是物理设计,路侧装什么?路侧装RSU,车上装OBU……恰恰在高速公路的智慧公路示范当中,我们没有很好地去分析需求。如果按照正常的做法,按照系统工程的做法,我们应该是从需求做起。注意,这里的需求是真实的大众需求,而不是企业和官员空想的需求。
——王笑京
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2024年3月15日,王笑京在北京的一个行业会议上谈到,智慧高速用户的体验比较差,开车的人体会不到智慧高速。他说:“有一位领导同志曾经说,去年十一大堵车,领导就说了,都智慧高速,怎么还堵车呢?”
他还指出,“自动驾驶也好,自主式交通也好,很多人论述未来他们要为主,但是我的观点是,在一个人组成的社会当中,以人为主的自组织型的道路交通不会消亡,人类驾驶车辆不会消亡。”
到新能源汽车,纯电占了50%的时候,我们建议政府部门研究一下油电同权。
——曾庆洪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4年6月6日,曾庆洪在重庆参加行业论坛时发表上述言论。他认为,我们今后应该是多能源结构,不可能全部一刀切。这里,他所谓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占50%,应该理解为整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占50%,而不只是指纯电动车占比。现在,一些插混汽车油箱比传统燃油车还大,这导致插混汽车对续驶里程的畸形追求,更是对传统燃油车的一种不公平。
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有人公开表示,“要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产业发展活力,实现高水平转型升级,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为理性地看待产业变革与市场竞争。”这释放出重视燃油车市场的信号,也可以说是对曾庆洪提出油电同权的一种回应。
说国外那些品牌不行了,未来肯定要完蛋,人家没动手呢,人家在观望,在找最佳时机,就像新势力前赴后继去做电动车,为什么传统车企它不动呢?明明知道你前面是坑,我为什么不让你去趟呢?
——朱华荣
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4年1月16日,朱华荣在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认为,跨国车企一旦下定决心进入新能源车领域,其全球资源将支撑其迅速崛起。
他的这番言论当时曾引起网友的嘲讽,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比如,马自达借助长安汽车推出了长安马自达EZ-6,它充分利用中方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电驱化的动力总成,以及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的优势,融合外方强大的设计/功能和机械调教能力,让双方优势得以充分互补。
我特别希望德国的公司在中国市场能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成功,如果德国车企在中国都完成不了这个转型,那其实全球别的国家的品牌就更难了。如果中国市场里中国品牌占比60%,其实对中国在全球的经济格局中(的处境)也不是好事。
——李斌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
2024年5月22日,李斌在一场直播中发表上述言论。当时,他正与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一起从法兰克福自驾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见证当地NIOHouse开业。此话有喜有忧,但归根结底是忧,因为世界不是平的。
当前,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已经接近70%,成绩固然可喜,但收之桑榆失之东隅,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比越高,越在中国如鱼得水,出海遇到贸易壁垒也就更高。
你要老是出老千儿,谁还跟咱们玩啊?我认为这件事不是我们汽车产业的事,是中国对外形象的事。高压油箱问题,我们的竞争,参与的这个活动里边有欧洲企业、有美国企业、有日本企业,别人怎么看我们?损害了我们国家的形象。
——魏建军
长城汽车董事长
然而,时至今日,主管部门一直未就高压油箱事件给出明确的裁决。在国家反内卷的大势下,2024年8月7日,魏建军在访谈中重提高压油箱事件,并上升到“损害国家形象”的高度。
——李想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对于销量和竞争的渴望超越对用户的价值的关心,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根本问题。李想的反思实际上也应该上升到整个行业层面,但是鲜有真正共识,对于规模对于杀死友商,中国汽车行业的从业者眼中闪烁的都是这样的信念。
你们能不能学学雷军,我是来看你们做出来的‘菜’的,你给我看一堆后厨材料干什么。
——周鸿祎
360创始人、哪吒汽车投资人
在2024年3月的一场直播中,周鸿祎来参观哪吒汽车一个正在扩建的工地,发表如此指责言论。他还说,哪吒从营销到产品策划都有问题,高管应该向小米学习,多学学雷军,特别是新车命名全是用的字母,反正就是让消费者怎么觉得别扭怎么来,让消费者怎么记不住怎么来,老是自嗨。
周鸿祎是哪吒汽车投资人,也是非国有资本的第一大股东。虽然不会开车,但2024年,他频繁出现在汽车舞台,有人认为他指手画脚,但却也是不乏道理。也许他成为哪吒汽车CEO,会让公司迅速扭转局面。
走访完之后我很绝望,我说你们这哪是做产品啊,你们这不是靠蒙吗?
——雷军
小米集团创始人
2024年4月25日,雷军在一个论坛上表示自己走访完车企感到绝望。他说,“我走访汽车行业的时候,大家谈的是,多生孩子好打架,苍蝇腿也是肉,东方不亮西方亮。”
车圈的卷是在同质化卷,而小米方法论强调聚焦。雷军表示,一开始造车,小米就打算要做一款车,相当于同行10款车20款车。SU7成功之后,他认为,小米的这个方法论可能会影响整个汽车工业。如果这样,这是行业的幸事,但难度实在太大。
哪个品牌,哪个攻击我们的竞争对手,敢质疑凯翼的品质不好,我正式发出这个挑战令,让他们总经理来接受挑战。我们各自开各自品牌车,我们找个封闭的试验场所,谁踩刹车谁孙子,谁打方向盘谁孙子,我们来个直播对撞,看谁干得赢。
——何勇平
凯翼汽车副总经理、销售公司总经理
2024年8月20日,昆仑iHD在凯翼汽车直播间上市发布,新车定位于“10万级中型7座超值超混SUV”,售价9.99万-14.99万元。这场发布会号称只花了“9.9元”,但比9块9更让人吃惊的是发布会上何勇平的上述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