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的第一辆汽车是什么牌子吗?
那就是吉利汽车。
它的面世,打破了外国车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让更多的中国人开上汽车。
如今,吉利集团也要造卫星了。
在2024年,吉利集团宣布旗下的“时空道宇卫星超级工厂”将对媒体开放。
而创始人的李书福,也成为全球第二个一手造车,一手造卫星的人。
或许相对于马斯克来说,李书福的名声并不响亮,但他的事迹,从不低调。
他是农村放牛娃出身,靠照相馆白手起家,成立摩托车工厂,造出中国第一辆汽车,全资收购了豪车品牌沃尔沃,成为奔驰母公司的最大股东。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他一贯的风格,不出手则已,一出手震惊全场!
在他身上,有着什么样的造富故事呢?
放牛读书,用120块发家
和大部分中国白手起家的富豪一样,李书福也是出身贫困。
在1963年,他出生于浙江台州的一个农村家庭里。
贫困的家庭,让他连上学的书费都掏不出来。
好在,李书福从小就吃苦耐劳,深谙勤奋致富的道理。
因此,每年的寒暑假,为了凑足学费,他会给人家放牛。
由于踏实肯干,又手脚麻利,很多雇主都十分信任他,一个假期,他就挣了6、7块钱。
而那时候的他一学期的书费才1.2块钱,剩下的,全都是生活费,让同龄孩子一阵羡慕。
这也让李书福从小就知道了,要发财,靠做生意,于是早早地就研究各种赚钱方法。
等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为了留下纪念,他和同学来到了县城里的照相馆拍照。
可县城里只有两家照相馆,又加上拍照是时髦的象征。
因而两人排队了很久。
这让李书福立马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
既然照相馆稀缺,自己何不开一家呢?
便利他人,就是商机。
李书福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人,有了点子后,说干就干。
可那时候,照相馆都是国营,他没技术、没钱,更没有开馆的渠道,要想开店,就只能走“野路子”。
他先是到照相馆里当一名学徒。
由于工资低,很多人都干的不起劲,但李书福却什么都抢着干。
等学有所成后,他就立马辞职,说服了父母要了120块钱,买了一个二手相机。
由于没有门店,他就蹬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寻找想拍照的人。
由于李书福的价格便宜,还是现场拍照,因而短短一年就赚到了2000多块。
那时候,人均工资不过700元。
之后,他带着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开启了第二次创业。
在开照相馆的过程中,李书福发现,在洗相片的时候,在胶片上滴上显影液就能显示出图像来,觉得十分神奇,就对其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查找,他得知,这是因为显影液里含有一种叫卤化的物质,这种物质还能提炼出银子。
于是,他动了提炼做金属的心思。
为了搞清楚提炼的原理,他找到了高中的化学老师,请教方法。
之后,他又买来了试剂学着从废弃的显影液中提出银子。
等技术纯熟以后,他就关闭了照相馆,做起了收废旧电器的生意。
由于没多少人干这一行,回收的价格十分低廉,靠着提炼出重金属的技术,李书福赚的盆满钵满,很快就成为了“万元户”。
但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很快这一商机就被人发现了。
由于技术难度不大,大量人员涌入,抬高了废电器的价格,几乎赚不到什么钱。
无奈之下,他只好退圈。
但也是通过这件事件,也让有了做高端技术产品的想法。
于是,他又有了第三次创业。
有一次,他到附近的鞋厂买皮鞋,就发现几个工人在敲打一批异形铁。
出于好奇,他就忍不住问了一句,铁皮用来干嘛。
工人告诉他:“这是冰箱的配件”。
听后,李书福亮眼泛光,立马就去打听了铁片的收购价格。
结果利润远超想象,作为创业狂人的李书福,体内的创业因子再次躁动。
他联合了几个兄弟,从生产队里租到了一间破旧工厂,造冰箱配件。
李书福心里十分清楚,要想赚钱,提高技术是核心。
于是,他专心研究冰箱的核心部分蒸汽机。
可他只有高中文化,学识有限,为了搞懂其中的复杂原理,他专门跑到了上海请教专家,废寝忘食学了一年多,才造出了蒸汽机。
有了核心技术之后,李书福的野心也不在局限于制造冰箱配件,开始造冰箱。
他创办的北极花冰箱厂,由于质量过硬、价格低,很快就供不应求。
在1988年,李书福25岁,就已经拥有了千万身家。
然而,还没高兴多久,由于电器市场的野蛮扩张,市场上乱象横生,为了整顿市场,国家对电器实施了定点生产。
只有录入生产名录的厂家才可以生产,而李书福的冰箱没有在列。
为了不惹事,他带着千万资产退圈。
多年的创业经历,让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
于是,他又再次回到了校园,进入深圳大学,攻读经济管理专业。
读书期间,他建筑市场发现我国没有铝曲板的技术。
于是,他又再次学习,攻克了这个难题,研究出中国第一块铝曲板,震惊全国。
之后,又开办工厂,在1993年,工厂销售额达到了1.5亿,成功晋升富豪圈。
然而,很快李书福就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危机。
造车,缔造神话
在铝板市场发展迅猛的同时,李书福的野心也再不断膨胀。
他瞄准了房地产,结果血本无归,这样李书福意识到,做实业才是自己的出路。
于是,他瞄准了中国的摩托车市场。
由于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对出行速度也有了要求。
普通的自行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于是在1992年,他创办了吉利集团,用于生产摩托车,经过两年的研发,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四冲程踏板摩托车。
由于小巧轻便,很快就受到了市场欢迎,产量更是达到了年35万辆,商品远销20多个国家。
巨大的利润,也让李书福有了更多的想法,不再局限于制造简单的摩托车,他想造更有难度的汽车。
可那时,中国没有技术,而且市场几乎被外国垄断。
由于稀缺,国外一两万美元的汽车,到了国内就翻了十多倍。
这样李书福励志要做一台属于国人的车。
可困难,远超于实际。
首先,就是建厂的资金问题,办汽车厂是一项大工程,动辄十几个亿。
其次,还有技术难题,普通人连车都没摸过,更不要提技术了。
最后,国家还禁止民营企业造车。
可以说,把李传福造成的梦想全都堵死。
可他不服,凭什么外国车在中国买就能翻十多倍?难道我们因为没有技术,就要这样被欺?
于是,他开始着手准备,悄悄干。
他先拿下了台州的一块800多亩的土地,对外称是摩托车产业园区。
但实际将园区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个用于摩托车制造,另一个悄悄研发汽车,最后一个开办汽车学校。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研发,在1996年,造出了吉利的第一辆汽车。
然而,由于是第一次,车子存在诸多问题,依旧没能上市,但好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之后,李书福又带领着团队全力研发。
为了争取到造车的机会。
他在1999年底,遇到来考察的领导,真诚地说道:“请国家给我们一次机会,就算失败了,也不要国家的钱”。
他的话,打动了领导,之后,吉利成为了中国第一家获得生产轿车的企业。
有了政策支持,李书福终于可以放开拳脚干了。
他带领着团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辆汽车,吉利汽车,售价为5.8万元。
相对于外国动辄20、30十万的车,吉利汽车价格已经十分优惠,让一部分人,也开上了汽车。
汽车上市后,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不断壮大。
但随着汽车业不断发展发展,李书福不在满足于造低价车,他开始对标国际,励志要打造出“安全、环保、节能”的好车。
于是在2010年,他全资收购了沃尔沃,让沃尔沃起死回生。
之后,还成为了奔驰大股东,将吉利集团发展成为一家总产值超6400亿元的大公司。
而李书福也登上了《胡润全球富豪榜》第63位。
从放牛到到千亿市值的老总,李书福的创业之路颇为创奇。
除了有时代的因素,更离不开个人能力。
虽说,在那个遍地是商机的年代里,只要留心就能创造神话。
但同时,危险也无数不在。
李书福在经历数次的打击,接二连三的项目失败后,依旧没有想过放弃,而是吸取教训,等待时机,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创新,缔造了一个商业帝国。
这是也是8、9十年代,中国企业家的缩影。
他们有勇有谋,不畏艰难,才吃到时代的红利。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波折中前行。
有的在大浪淘沙中翻滚,掀起腥风血雨,而有的人,则被拍死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