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车市寒冬让连续增长17年的中国车市首次见负,也让部分车企产生“活下去变难了”的感受。2019年的车市成绩被寄予厚望,然而将过去两年的全年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2018年的积雪在2019年并没有融化。
排放标准切换引起6月短暂回暖
逐月来看,今年全年只有5月、6月的汽车销量有较大程度高于产量,但这个短暂的回春现象似乎可以用排放标准的切换来解释。
从全年的经销商库存预警系数来看,2019年每一个月的预警系数均在警戒线之上,唯一靠近警戒线的点就出现在6月,正是“国五”、“国六”切换的最后月份。“国六”新标准要实行,而库存的“国五”旧车型则存在清理问题。在标准切换前夕,车企加大了“国五”车型的促销力度,部分客户抱着抄底的心态在6月购车,而在标准未切换的地区,经销商也为了完成半年度考核而进行冲量促销。因此,6月份的销量回暖并非寒冬结束的标志,只是一次短暂的、不可复制的清库存的结果。
部分豪车仍好卖,十万元以下车子销量下滑最严重
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十年间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至两亿多辆,加上城市公共交通逐渐完善,乘用车的需求量逐渐趋于饱和。今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36万辆和2144.4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9.2%和9.6%。占汽车产销比重分别达到83%和83.2%,分别低于上年产销量比重的3.4和1.2个百分点。
车市下行并不意味着所有车都卖不动了,实际上,去年豪车市场规模和销量表现明显好于其他一些细分市场,一些豪华车品牌在2019年1至11月甚至实现了两位数的正增长。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下滑时,10-15万元市场随之下滑;而到了2019年,这一细分市场的走向趋于稳定,但是10万元以下市场却仍在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部分消费者消费升级,转向10-15万元市场;而相对低收入的群体消费能力却在下降,缺失购车的动力和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滑坡,用车痛点难解决
汽车市场整体低速运行,新能源汽车也不能独善其身。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
逐月对比来看,与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歌猛进相比,2019年就显得步伐小了;年终总和数据的对比更是说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甚至出现了倒退。
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尽管波动较大,但是每月的产销数据同比均在2018年以上。但到了7月,产销量均迎来了大幅下滑,再也没有大的起色,导致2019年的产销量总体与2018年拉开了距离。
滑坡最大原因是政策的变动。历经十年国家财政扶持后,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由政策驱动为主向市场驱动为主转变。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及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补贴新政从2019年3月26日起实施,3月26日至6月25日为过渡期。政策上更注重“扶优扶强”、优胜劣汰。
即使有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继续执行的政策来对冲补贴退坡的压力,但效果显示并没有较大程度地刺激消费市场。
政策退坡之后,新能源车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共累计发生了9起召回事件,涉及29976辆车。所召回的每5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电池存在安全隐患的。除此之外,公共充电桩未大规模铺设,无法解决充电问题;几年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低、残值缩水太过严重问题也使得消费者谨慎观望……
严寒仍将持续,高质量发展仍需一段不短的培育期
今年全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2329.4万辆,同比下降6.7%,高于行业增速1.5个百分点。占汽车销售总量的90.4%,高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重点企业集团市场集中度高于同期。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2%,同比下滑3.8%。这说明中国汽车整体产能的利用率已跌破“安全线”,有一部分企业甚至处在产能停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