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团前年起诉“北汽制造”商标权权属的侵权案件还没了结,今年北汽制造又开始大动作啦。全新“212”横空出世,不过新车也不再悬挂正处在归属权异议状态的“北”字车标和“BJ212”商标字样,而是把“212”三个数字立于车头,工信部备案的新车商标为锐胜牌。
虽然在新产品上不敢公开使用,但私下在营销传播方面还是在借用“北京汽车制造厂”和“BJ212”的品牌历史资产。我们暂且不管未来商配使用权的归属,仅从历史角度来为大家讲讲北京BJ212的传奇和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历程。
北京汽车制造厂创建于1958年,成立之初的几年负责为国家和军队研发试制车辆,于1965年正式推出“BJ212”轻型越野车。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型,汽车市场也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我国的汽车制造厂也开始向现代公司化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北京汽车制造厂在1983年与Jeep品牌母公司合资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中文简称北京吉普公司,英文简称BJC)。
辉煌和种种历史原因我们不过多解读,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在2006年合并至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即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那时候的合资公司生产的BJ2020VJ系列军用车甚至贴上了“北京奔驰-戴克”的尾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北京吉普的发展脉络已经很清晰了,我们再接着说北汽摩的故事。
从产品线梳理北汽制造的品牌历史资产:
从1965年到1983年间,BJ212由没分家前的北京汽车制造厂负责生产,1984年以后则交由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制造。
随后BJC在1987年开发出来BJ212L,1988年开发出了BJ212N等系列新车型,BJ212N按照新国标正式命名为BJ2020N,自此BJ212家族历史上正式出现“3圆”式尾灯。当然,代号BJ213的切诺基XJ才是当年BJC的主力车型。此时的新BJ212系列完全是合资企业的产品,它与老BJ212在外观方面最大的区别就是挡风玻璃采用一体化玻璃(老212还是两个小方片风挡玻璃),车身各处开始悬挂BJC(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字样的铭牌和标识。
大家别忘了,北京制造被“分家”以后就开始疯狂在BJ212底盘基础上开发各种衍生车型,但是它生产的车型不叫BJ212,而是BJ121、BJ222、BJ1021等车型,加上它的各种具有改装资质的上下游企业,八九十年代全国挂着212面孔的车型多达上百款,难怪全国老百姓分不清,就连北汽内部人士也未必分得清。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家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每个厂子都是为国家出力,没必要分的那么清,恐怕当年的亲历者也未必说得清。这笔糊涂账导致今天的北汽制造肆无忌惮地借着北汽的品牌历史疯狂刷存在感。
不管未来商标权权属案判决结果如何,现在梳理清楚的事实是,BJ212车型最初是由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但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按1988年组建成立的北汽摩公司计算),从未生产过BJ212车型,他们生产的都是在BJ212底盘基础上开发的衍生车型。因此,富路集团收购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在其品牌历史上(1988年至今)不存在生产BJ212一说。八九十年代至今,由北汽摩(北汽制造的前身)生产的挂着“北”字车标的“212”它们的名字叫BJ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