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就引出一个话题:新能源时代的中国品牌,能否在百万级的高度,继续复制30-50万高端市场的成功?
百万级豪车的旧格局,即将坍塌
所谓百万级豪车,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BBA的D级旗舰轿车、C级和D级SUV,以及路虎揽胜、保时捷卡宴等个性鲜明、深入人心的超豪华车型,在广义上都能归到“百万级”类别。
按这个标准,中国品牌目前真正能走量的百万级车型,只有仰望U8。
也就是说,不管广义还是狭义的百万级豪车,玩家的数量很少,销量也很少,而且在最近一两年里,这个类别的整体规模,还在快速萎缩。
而再看1-11月累计销量的同比变化,15款进口豪车实现增长的,只有GLE和揽胜两款,其余绝大多数车型都遭遇两位数的下滑,跌幅达三成左右的,就有6款。
我们把这些已经算得上主流的百万级豪车加到一起,单月销量不到2万辆,如果局限在狭义的百万价位,单月销量则不到1万。而这个本身就不大的圈子,还在快速萎缩。
看清这一点,我们也才能更好地展开接下来的话题:中国品牌该如何进军百万级市场?
所谓百万级豪车,大多名难副实
近两年百万级豪车市场的颓势,不仅仅只体现在销量萎缩,还有价格体系的趋于瓦解。
如上表,统计了各款百万级车型的指导价,和终端市场实际的价格区间,先看国内市场,BBA旗下的各款车型,不论指导价如何,终端市场普遍都有15-20万元以上的优惠,指导价起步70万的GLE,终端门槛可能已经不到50万,指导价超百万的GLS,实际上起步只需要80万。
这点我们可以和美国市场做下对比:
国内指导价69.98万起售的奔驰GLE,优惠后起步大约50万元,而它在美国市场的起步价不到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只有41万;
奔驰GLS国内指导价109.38万起售,优惠后门槛大约80万元,其美国市场折合人民币起售价,只有63万;
除此之外,在美国市场,7系起步价66万、奥迪Q7起步43万,国内140多万的路虎揽胜,美国市场起步74万,百万级的保时捷卡宴,美国市场起步52万。
这一系列我们看来都算是百万级的豪车,在美国市场的价位普遍都要接近腰斩,很多车型在中国市场即便优惠到七折,价格依然比美国市场高不少。以美国市场的价格来看,真正能达到百万元价位的豪车,要比中国市场更少。
按照美国市场的售价,GLE、宝马X6、奥迪Q7甚至保时捷卡宴,都算是和理想L9、问界M9等车型的同价产品,78.8万元的蔚来ET9,甚至已经超过了保时捷Panamera在美国的售价。
聊了这么多,是想论述一个道理:此前中国品牌实力孱弱,消费者在超豪华市场只能选择被关税拉高的进口车时,“百万级豪车”的定义权就把控在海外品牌手上,而如今中国品牌在征服50万高端市场的基础上,已经有实力进军更高的领域。
这时我们要考虑的,并不是按照之前海外品牌的定义去做对标,而是打破旧体系,依靠新能源、智能化的技术优势,去重塑超豪华市场。
新能源时代的百万级豪车
该是什么样?
理想L9上市时,李想的一句“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引起了一波群嘲,但是我们细想一下,以家用场景来看,当时在空间、舒适性、隔音降噪、智能座舱等领域,各百万级的进口豪华SUV,确实很难找出一个综合体验比理想L9更强的。
包括之后的问界M9,虽然底盘素质、机械性能和BBA仍有差距,但超大空间、零重力座椅带来的舒适性,智能座舱的功能性,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底盘对驾乘的提升,都带来了进口豪车不具备的体验。
此外,理想MEGA虽然销量惨淡,但是作为一台大型豪华MPV,这款车所带来的静态和动态舒适性,对于传统豪车的优势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单从产品体验来讲,理想MEGA已经展现出了新时代豪华MPV应该具备的素质。
至于蔚来ET9,它的造型和车身比例打破了传统豪华轿车的传统,看起来有点四不像的车身比例,也遭受了一些吐槽和质疑,但这其实是兼顾了换电平台和大空间需求的平衡解,要想充分发挥新能源平台的优势,所诞生的形态必然会和传统燃油车有所不同。
在造型风格上没有盲目对标BBA,恰恰证明蔚来对于如何打造超豪华车型,有着自己明确的思路。
以往超豪华车型的安身之本,是大排量发动机带来的强劲、平顺的动力,高规格底盘+空气悬架等配置,实现的优秀的操控和熟悉性,如今这些普通车型难以企及的特质,在新能源时代都被电驱动力、智能化底盘所实现,而中国品牌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层面的技术优势,又提供了传统超豪车型不具备的体验。
如今的理想L9、问界M9、蔚来ET9等车型,或许在身份上还无法看齐传统的百万级豪车,但对它们封一个“百万级豪车体验”,绝不算夸张。
总结
如今的百万级豪车市场,正在被重塑,进军这个市场的中国品牌,不管是价格体系还是产品定义,都要摆脱传统豪华品牌的那套玩法。
不管是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还是华为系的智能驾驶,亦或是蔚来的换电服务,只要能为消费者带来超出平价车的奢华体验,谁就能在百万级市场的新世代,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