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和第34届中国新闻奖作品评选报送要求,河北日报记者郝彦鹏拟推荐新媒体作品新闻专题《26号桥墩》作为报送第34届中国新闻奖的自荐参评候选作品。
传真:0311-67563007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大厦1521房间
邮编:050013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2024年5月11日
《26号桥墩》首屏截图
26号桥墩(文字稿)
【解说词】一桥飞架,联通京冀,见证协同发展。
(字幕: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全长达1631.5米)
(字幕: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交通一体化的代表性工程)
【解说词】冲破阻隔,携手向前。
【同期声】“目前正在进行26号墩的墩柱施工。”
【解说词】26号桥墩,厂通路潮白河大桥最后一组落成的桥墩。北京与河北的分界线从桥墩下悄然穿过。
(字幕:北京在建项目中涉水最深的普通公路桥梁)
【同期声】“26号墩围堰在打的时候特别困难。”
(字幕: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解说词】用协同的办法修建一座协同的大桥,这是京津冀交通协同的一个创举。
(片名:厂通路潮白河大桥26号桥墩)
【解说词】天还没亮,家住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产业新城的费娇娇和丈夫早早出门,赶往直线距离不过10公里的潞城地铁站,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通勤。
【同期声】费娇娇:“好困啊,友谊大桥那边绕的路太远了。如果厂通桥修通了,咱们就能多睡会了。”
(字幕:夫妻俩开车16公里到达地铁站,耗时40多分钟。)
【解说词】早晨六点半,费娇娇顺利融入浩荡的北京地铁大军。每天20多万人像费娇娇一样,往返于廊坊北三县和北京之间。
京津冀,一个拥有1亿多人的广大区域,海量的人流、物流、车流,日夜不息往来在这片土地上。
潮白河,北京与河北的界河,它如玉带般蜿蜒贯穿京津冀三省市,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隔河相望。
大雪至,寒冬始。2023年冬季的初雪,让潮白河两岸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一早,唐宏就来到施工现场,和同事们一起商讨即将开始的工作。
【同期声】唐宏(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厂通路潮白河大桥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今天下雪了,我们现场的施工一定要注意安全。下阶段我们26号墩承台施工完成以后,即将进行整个墩柱的施工。”
【解说词】这已是六年间唐宏在京津冀地区架设的第三座桥。这一次,他参与建设的是一座全长1600多米的公路特大桥,桥面由40组大小不一的桥墩支撑,每组桥墩都有一个专属编号。
【同期声】张春方(大厂回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咱们目前行驶的这个路就是厂通路。”
【解说词】张春方,一位在大厂干了30多年的“老交通人”。从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开工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和唐宏对接协调施工进度。
【同期声】唐宏:“整个厂通路潮白河大桥总共是0到39号桥墩,其中从0号墩到26号墩属于北京段在建设,27号到39号桥墩是河北段在建设。”
【同期声】张春方:“这座桥也是大厂人民期盼已久的一项工程。”
【解说词】遇水架桥是必然选择,然而架设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大厂人一盼就是10多年。
【同期声】张春方:“2011年,我们就先期修了厂通路(大厂段),未来大厂要连接通州,所以才有了‘厂通路’这个路的名称。”
【解说词】那时的大厂,经济相对落后。带着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渴望,大厂人将厂通路径直修到了潮白河边上。
然而,想要修建一条跨界公路,并不容易。工程涉及多个部门,还需要和通州方面沟通,在当年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厂通路成了一条“断头路”。
【同期声】张春方:“咱们跟北京在过去,在协同中有些工作还是有制约点。两个地区跨行政区,发展不匹配,北京在规划上与河北还是有区别的。”
【解说词】多年后,这条“断头路”迎来了新生。
【新闻播报同期声】“2014年2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解说词】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交通一体化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2014年开始,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建立了区域交通一体化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从此,京津冀树立一盘棋思维,全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
【同期声】张春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后,河北与北京进行了多轮的沟通与对接,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2021年(厂通路)开工建设。”
(字幕:2021年12月22日,厂通路京冀同步开工建设)
(字幕:2022年11月,厂通路潮白河大桥计方案“启航”最终确定)
(字幕:2022年12月9日,厂通路潮白河大桥项目开工)
【解说词】从隔河相望到携手同行,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设就此驶上了快车道。
【同期声】张春方:“厂通桥建设是协同发展的一个先行先试项目,我们委托通州公路分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种创新的工作方法。”
【解说词】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条跨界通道建设得以实质性推进,背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跨区域“牵手”,打破的是常规,创新的是机制。
【解说词】“四统一”的创新模式,让跨界大桥建设加速推进,一座座建成的桥墩见证了这背后了不起的胆量、智慧和决心。
【解说词】桥的稳固离不开桥墩支撑,它让跨河大桥在日夜轮转中无所畏惧,在河水的冲刷下屹立不倒。水中的四对桥墩责任重大,必须担起主桥9933吨的自重以及每分钟数十辆汽车通过的荷载。
桥墩的施工是整座桥梁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最紧张的环节。桥墩由墩身、承台和桩基三部分组成。水面上是墩身,真正扎根河底的是承台和桩基。承台和桩基深入水下87米,施工技术难度高。
两座临时的施工栈桥上,工程机械紧张运转。26号桥墩的围堰旁,项目总工程师吴国梁正在指挥工人们施工。
【同期声】吴国梁(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厂通路潮白河大桥项目总工程师):“从那边的控制点,然后把这个点返过来,测一下它现在的标高。”
【同期声】吴国梁:“咱们需要做这个承台,要打设一个锁口钢管桩围堰,这个钢管桩要打到河床下面14米,形成一个封闭环境。我们需要先把这个钢管桩打下去,它这个地质(结构)就像夹心饼干一样,一层硬的黏土,一层软的沙子,打到黏土层就打不动。”
【解说词】水中承台钢围堰工程,是大桥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然而,这里水下地质条件复杂,一旦桩基和承台不稳,整个工程就会功亏一篑。干了10年的桥梁建设,这一回吴国梁面对的是从未有过的挑战。
【解说词】这是大桥施工过程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一个节点。一场各方协同配合、齐心协力的攻关开始了。
吴国梁:“最后我们是通过旋挖钻以及引孔的方式,加快效率,这样才把它打下去。”
唐宏:“彻底解决这个困难我们花了三个多月。如果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不会那么快解决。这种施工的工艺和方法,我们也申报了专利。”
【解说词】多方携手、攻坚克难,一个前所未有的组合方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历了近400个日夜的建设,一座座桥墩如同巨人般,稳稳矗立在潮白河上。
(字幕:2023年12月底,26号桥墩基本完工)
(字幕:主桥将进入桥梁吊装阶段)
【同期声】张贵(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厂通路潮白河大桥是一桥飞架东西。随着人员往来的加速、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升,会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北京的科技成果流动和扩散,增加了创新链、人才链的融合和发展。”
【解说词】按照计划,大桥将于2024年9月竣工通车。到那时,京津冀“一小时通勤圈”将再添新通道。
(字幕:截至目前,北京市通州区与廊坊市北三县已建成10条跨界道路、5座潮白河桥梁。)
【解说词】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9年多来,京津冀打通拓宽“对接路”42条段、2540公里,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铁路等开通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京昆、京秦等9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从不同方向打造河北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座座桥梁、一段段公路、一条条铁轨跨越山河,如同血脉将京津冀紧紧联系起来,共同走向协同发展更美好的明天。
视频配文:
一桥飞架,联通京冀。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一座河北与北京在建的跨界新通道,桥东是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桥西是北京市通州区。这是北京地区在建项目中涉水最深、规模最大的普通公路特大桥,40组桥墩托起1631.5米的桥面。
《26号桥墩》讲述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设背后的故事,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平凡的历程。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冀网文【2021】18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