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看到这样一张表情包
但实际上,他的“真身”,其实是《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的融媒体中心主任。
那么,@张辰亮到底是如何把一般人不喜欢看的「动物科普内容」,做成互联网上人人追捧、抖音播放量平均破百万的爆款内容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扒一扒他的内容方法论。
01
无穷小亮,何许人也
在科普博主这条路上,@张辰亮已经走了10年。从图文时代到和短视频时代,他一直保持着“顶流”的待遇。
1)微博时期:涨粉千万
微博时期,@博物杂志作为一本严肃杂志的官博,经过他的运营,每天浏览量能达到100w+,互动数近万。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2次人设转型、3次内容方向调整,而且都非常成功。
①选择“卖萌”,帮助博物杂志出圈
最开始@张辰亮只是个实习生,因为还在读研,无法每天坐班,所以领导让他负责官方微博这个当时还不被重视的工作。
也是从这时起,作为科普类官博,@张辰亮开始在微博上解答网友的提问。
据@张辰亮在「SELF格致论道讲坛」演讲中描述,他发现,正儿八经地回答用户,反馈效果很差,转发只有零星几个。
而且,在当时,微博上的官博,都是一个个信息发布平台,没有“人情味”。
为了做出差异化,@张辰亮做出了他的第一步尝试——卖萌。
他以官博的身份,发一些萌段子,这也为博物杂志官博带来了第一波快速涨粉。(虽然现在看上去很冷)
第一,卖萌系的官博开始增多,卖萌的效果越来越不好,博物杂志人设需要转型;
因此,@张辰亮不得已开启了第二个阶段。
②转换成“毒舌”形象
为了提高科普效率,同时保证人设的差异化,@张辰亮给「博物杂志」官博策划了新的人设——毒舌+冷幽默,直接简短地回答问题。
③内容爆火
a.辟谣爆火:长内容微博
由于微博只能发140字,所以大家对微博还处于“短”的印象中,但是,@张辰亮反其道而行之,对于网上爆火的假信息,出了一些长微博来辟谣。
比如,在13年7月份,@张辰亮对于网上一些摆拍摄影师虐待动物、误导观众的图片进行了长微博辟谣。
b.造梗爆火:戴胜亲爹
在没涉足短视频之前,@张辰亮主动给自己造的梗就是戴胜。
戴胜是一种鸟的名字,属于戴胜目,戴胜科,戴胜属。
这种鸟虽然遍布全国,但因为长相奇特、种类很多,所以它的提问率非常高,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提问:
到后来,@张辰亮不点开大图都能鉴别戴胜了:
用孔乙己句式来调侃戴胜
为了进一步体现戴胜对博物杂志的「重要性」,他还把戴胜放在了「解答不了区」,并在微博置顶。
最后,甚至连@李诞都知道了这个梗,还主动玩了起来:
回复戴胜的第六年
2)短视频时期:藏狐本狐
到后来,微博的流量逐渐减少——直接表现为,发类似的内容,转发数据直接减半。
再加上短视频平台存在感越来越重,于是,在19年11月14日,无穷小亮开始尝试入驻抖音。
①水猴子克星
几乎每期视频,@张辰亮都会将形形色色的“水猴子”放在结尾:“弹奏乐器水猴子"、“水藻水猴子”、“三指树獭水猴子”。
作为一个科普博主,为什么要主动玩梗呢
一方面,是因为在历史上,“水猴子”曾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作为一个科普工作者,@张辰亮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诙谐地辟谣水猴子。
《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第31期
另一方面,“水猴子”作为一种知名度颇高的民间传说,关于它的“解密”对于用户来说相当有吸引力,本身就自带流量;
同时,这个内容放在科普视频里,也自带一种荒诞的「戏剧张力」,让人们感受到这世界真实、虚伪又荒诞的魅力。
这个梗有多深入人心呢
在B站,甚至还出现了他和水猴子的鬼畜视频,播放量高达287.5w,堪称顶流……
②表情包
除了水猴子,@张辰亮还有一次「破圈」式爆火——崩溃表情包;它不仅登上了抖音热榜第一,甚至火到了他的领导那里。
这张表情包是哪来的呢
当时,抖音上盛行「荒野求生系列视频」,很多博主为了博流量,每天都在海边赶海,捞出各种千奇百怪的海鲜:
从超大的石斑鱼、波士顿龙虾,到两米长的冬瓜,甚至还有女人()......
有的网友质疑其真实性,就开始不厌其烦地去咨询@无穷小亮。
看到这些的@张辰亮,从最开始的疑惑:
到搓脸怀疑人生:
直到最后彻底放弃思考:
至此,这个男人彻底“出圈”了。
不过,这可不是他的第一次因为表情包出圈。在视频里,他经常会因为看到一些令人无语的提问,而“殴打”观众。
小亮有句名言:“科普时会不会生气,会,但万万不可在网上与网友对骂,可以打他们。”
02
让“藏狐”爆火的内容运营方法论
无论是微博图文时期还是短视频时期,@张辰亮的内容都很受用户的欢迎。
但我发现,他的内容看似“接地气”、“口语化”,但实际上,都是经过敲打,精心安排出来的......
1)科普方式:用“相声”提升内容有趣性
@张辰亮作为一个老北京人,操着一口京腔,经常被网友调侃“听小亮讲相声”。
一般来说,科普类视频的内容,都比较枯燥(比如动物世界),观众很难看下去。
但是,小亮将“相声”的技巧,挪用在了做短视频里,效果非常好。
①“逗哏”式做科普,让严肃内容更有趣
相声和「包袱」密不可分,可以说「包袱」是相声的灵魂。
「抛包袱」也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
相声宗师马三立先生曾在采访中说过:如何抛包袱简单来说就是重复铺垫几句,让观众有印象。
但其实,重复铺垫,需要非常细密组织,才能达到非常好笑的喜剧效果,这在相声中也被称为「三翻四抖」。
而@张辰亮是怎么组织铺垫,然后「抛包袱」的呢
他每次都会搜集一些相同事件,通过几次重复,最后巧妙地突变,引发笑点。
这样的操作,让本严肃的科普视频充斥着笑点,观众既可以很轻松的看完整个视频,也可以笑着接受新知识。
②“捧哏”式辟谣营销号,提高辟谣效率
在相声里,有一个角色是「捧哏」,代表角色就是那个“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老师。
@张辰亮也经常在视频里来一段捧哏,用来调侃营销号。
他的一口浓重的北京话:“没听说过”、“就这个”......让我梦回德云社,仿佛看到了于谦老师本人。
「捧哏」的第一个优点,在于有趣,如果一段科普不是用捧哏的形式表现的话,整段都会变得淡而无味。
「捧哏」的第二个优点,在于高效,提高辟谣效率,短短几个字即可做到,一秒钟打脸营销号。
高效让整个视频笑点密集,整体风格幽默有趣,导致跳出率低,完播率非常高。
B站进度条热度分布
2)情景化素材:拉近距离,提高内容可信度
除了通过相声的形式表达内容,作为科普博主,他还会用一些「情景化素材」,不仅让内容更加“生活化”,还提高了视频内容的可信度。
①亲身经历
首先,@张辰亮本人的的履历就足够专业:
《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前微博@博物杂志运营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农大昆虫学硕士,2017中国科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因此,在科普时,他会将自己的经历作为素材,比如“我养过”、“我抓过”、“我吃过”......
不仅如此,他经常还会为大家解答外行人对“神奇生物的三大疑问”——能吃么好吃么怎么吃
这波操作,成功的拉近了和用户的距离,同时也产出了很多有趣的内容,让@博物杂志更加吸粉;甚至“能好怎"已经成为一个词汇,被收录进百度百科。
这种“接地气”的亲身经历,加上“娱乐性”的科普,网友们在看他的内容时,会非常有代入感。
②专业人士背书
虽然@张辰亮很专业,但总有一些他解答不了的问题。
这时候,他会通过「咨询专业人士」、「检索论文」、「检索书籍」三种方式作为背书,提高内容权威性。
由于心理学上的「权威效应」,人们更容易卸下防备,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
3)自主造梗,提升用户粘性
同时,他也会自主造一些“无厘头”的梗,无关科普,仅仅是为了利用和科学无关的事情,把科学传播出去。
03
结语
不论人设从萌到高冷,还是微博时期还是短视频时期,@张辰亮其实只做到了一件事:
“用别的方法带动传播,把常见的东西说出花儿来。”
无穷小亮真正的内容方法论,其实躲不开这么多年来的用心。
唯有「用心」产出,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参考资料:
乌鸦电影,《火爆抖音、B站、微博!千万顶流,疯狂打假,他终于出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