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最特别的一个日子,因为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又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1、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是为了祭祀祖先和已经逝去的亲人,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
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众亦相仿效,也纷纷在此日进行祭祖扫墓,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我国一种固定的风俗。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临近清明节,人们就会去墓地对祖先进行扫墓祭拜,具体为铲除杂草,提供祭品,在坟墓上祈祷,烧纸币,或是放一些鲜花。
2、清明寒食
寒食节与清明节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因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日期与清明节临近,在唐代时,人们普遍都会在寒食节这一天进行扫墓,朝廷不得不认可这一现象,唐玄宗时正式颁诏“敕许寒食上墓”。
逐渐,清明节和寒食节就融为一个节日,所以也就有了清明节不动烟火,只吃凉食的习俗。
3、踏青郊游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明踏青郊游,据说是源于远古农耕的春季祭祀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成为了礼制。先秦时,齐国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踏青习俗的起源,也与上巳节的出现有关。上巳节,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与清明的日期也比较接近,在这一天,青年男女会郊外游春,聚集河边欢歌、宴饮。
4、戴柳插柳
①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②纪念黄巢。据说黄巢起义前,秘密通知百姓,在清明那天头戴柳枝编成帽子的人就会被当成保护对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会清明戴柳。
③纪念介之推。据说介子推被烧死在柳树与柏树之间,为了纪念他,百姓就会在清明插柳。
④纪念柳永。柳永的诗词被教坊歌伎素喜,柳永死后,为了纪念他,北里歌伎墓前祭拜后折路边柳枝簪发,所以后世就有了清明戴柳的习俗。
⑤源于唐高宗。据传唐高宗曾清明时节为征战有功的亡魂举行祭奠,为防止蜂蛰蛇咬,所以要求群臣戴柳条圈于头上,后渐传民间蔚然成风。
⑥源远辟邪的功用。柳是“鬼怖木”,相传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三大鬼节时,戴柳枝或是把柳枝插在门前可驱邪避鬼,防止鬼的侵扰迫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而且,观世音菩萨也是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所以民间在清明时节就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除此,插柳还有挽留、惜别、依依不舍之意,所以古时就有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
5、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人们清明节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是源于古时民间的祈福去秽活动。古人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生病的病况写或画在风筝上,在它飞至高空时把拉线剪断,飞走的风筝就会带走灾病和秽气。
后来,放风筝逐渐发展成为清明节郊游的娱乐活动,《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6、荡秋千
秋千,原名“千秋”,据史料显示,秋千是北方山戎之戏,春秋时传入了中原,汉以后成为了清明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现今,秋千也随处可见,在小区、公园或是游乐场都会有秋千,以供人们玩乐。
7、斗鸡
为什么会在清明时节进行斗鸡呢?因为古人发现,清明时节是鸡的交尾孵蛋期,雄鸡为择偶厮杀最为激烈,也就是雄鸡性情最烈的时候,这个时候若两只雄鸡于此时相斗,就会非常激烈与精彩。
斗鸡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唐朝时尤盛,上至皇帝,下至民间百姓,都比较喜欢斗鸡,有“乐民间清明节斗鸡之戏”之说。
8、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清明时节,正是桑树长出嫩绿的叶芽,蚕农们开始养蚕宝宝的时候。
传说这个时候蚕花娘娘会降临乡间,遍撒蚕花。所以每年到了清明,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的蚕农们为了祈求蚕神为蚕宝宝清病祛灾以及桑蚕茂盛,并希望当年的蚕业能大丰收,预示就会举行蚕花庙会。
9、拔河
拔河最早名叫“牵钩”、“钩强”,是清明节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相传它源于鲁班为楚国设计了一种名叫“钩强”的兵器,这种兵器的作用是为了阻挡和钩住敌船。因为阻和钩都需要士兵有很强的力量,因此对拉就成为了士兵的日常训练内容。后来流传至民间,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到了唐朝时,这种游戏就正式改名“拔河”,唐玄宗时就曾在清明节举办过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于是拔河成为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10、射柳
射柳是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是我国清明节的古老习俗之一,时至今日估计已经很少人知道了。射柳最早源于春秋养由基精于射箭的故事,是古代一种军中游戏。《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到了明清时期,射柳有了不一样的玩法,据史料记载,永乐年间,人们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在柳树上,比赛的人以射中葫芦后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记载:“永乐中,禁中有翦柳之戏。翦柳,即射柳也。陈眉公云:胡人以鵓鴣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射之。射中葫芦鸽輒飞去,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于清明、端午日,名曰射柳。”
11、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以皮为之,中实以毛”,意思就是球皮用皮革制成,球内用毛塞紧。而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据传,蹴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士兵。而据史料记载,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距今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蹴鞠活动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汉代就已经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到了唐朝时就已经成了清明节的娱乐活动之一,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
12、植树
清明植树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有的地方还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那为什么清明节要植树呢?
植树的民俗源于我国的丧葬习俗。早就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会在祖坟上之栽种树木,用以彰显权力,春秋时候民间纷纷效仿,后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到了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后回乡祭祖,发现因连年战火父母的墓地已经很难辨认,于是便命人栽种了柳树和柏树以做标志,因恰逢清明,刘邦便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以后每逢清明便会回乡植树祭祖。
而且,清明也有插柳的习俗,但是柳树有以特性,就是比较容易成活,柳枝一插,柳便成活,这在无意中也起到了植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