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行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双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100832
摘要:在短视频行业井喷式发展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对短视频传播日益重视,特别是在时政类短视频的探索创新中,通过传播姿态、报道样式、话语形态的转型,让时政新闻“轻装上阵”,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本文结合“学习军团”等主流媒体短视频宣传实践,探讨时政类短视频产品的传播特点及优化路径,以期为提高时政类短视频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时政类报道;短视频创新;微表达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迅猛发展,深刻改变媒体格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被重构。主流媒体抓住短视频这一风口,走开时政类短视频探索创新之路,通过传播姿态、报道样式、话语形态的转型,满足受众时下视听习惯,用兼具温度深度的可视化“微表达”形式,让时政新闻“轻装上阵”,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本文结合“学习军团”等主流媒体短视频宣传实践,探讨时政类短视频产品的传播特点及优化路径,以期为提高时政类短视频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时政类短视频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需要坚持的原则
时政新闻主要报道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政类短视频将传统新闻报道借助可视化手段,转化为顺应当下碎片化传播趋势的“微表达”,对内容进行“瘦身”,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
(一)时政类短视频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二)时政类短视频创新需要坚持的原则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时政报道政治性、严肃性强,社会效益和价值引领是其关键因素。时政类短视频的创新传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受众口味,将本该严肃对待的问题过度娱乐化,偏离了自身媒介定位和新闻语境,进而损害媒体形象和公信力。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守正”这个根本,把握好媒体政治属性与传播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把好舵、掌好方向盘,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正确发挥主流媒体对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让舆论宣传的正能量更强劲、正面引导更鲜明。
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在时政类短视频的创新过程中,要将稳重的内容与活泼的形式和谐统一,不可存一废一。根据不同类型时政新闻的政治属性,选择相适配的表现形式,从而使内容与形式更加贴近受众。此外,要充分研究不同短视频平台受众的喜好特点,针对不同终端,设计不同的传播方案。比如,同一视频产品可以制作多个版本:在微博或网页上,制作播放时长为3分钟左右的较长版本;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制作播放时长为30秒左右的较短版本,实现各终端综合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当前时政类短视频生产需要准确把握的基本特点
主流媒体进军短视频阵地以来,在选题立意、叙事视角、创作语态上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一批高品质、融合态、正能量的时政类短视频精品。这些优秀作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微表达”方式。
(一)以“小微切口”反映宏大主题
时政报道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等内容,主题宏大、立意深远,传递着某种价值理念。纵观成功破圈的时政类短视频产品,很多是从宏大主题中寻找小微切口,挖掘活动、事件中的小细节,借助可视化、情景化呈现形式,“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宏大意旨。2022年,新华社推出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选取《三顿炒鸡蛋为了啥》《这个申请书,他写了十份》《一件“尴尬”的事儿》等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通过主持人在虚拟演播室的回忆式讲述,再现习主席当年插队、学习、工作的一幕幕场景,让受众真实感受到习主席艰苦奋斗的足迹,塑造出亲民爱民的国家领导人形象,有效激发受众信息获取兴趣,达到政治传播深入浅出的效果。
(二)以“平民语态”提升产品触达率
短视频作为技术创新中产生的新型媒介形态,接受门槛低、受众面广、图文声并茂,群众基础良好。为此,时政类短视频要将报道视角对准普通百姓,以平民语态创作具有感染力的产品,才能有效触达更多受众。一方面,以不同参与主体为落笔点。2022年,央视制作的《总书记和人民心连心》系列微视频,选取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职业的“核心当事人”,回顾现场细节,讲述背后故事,传递社会情感,展现习主席深入一线察民情、听民声、看变化、谋发展的深厚人民情怀。另一方面,以个体感知为出发点。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微视频《五四主题演讲:青春的可能》,让青年人讲青年故事,用快闪镜头展现青年奋斗之姿,传递丰富情感表达,将受众自然代入视频情节,激发时代认同感。
(三)以“环境叙事”打造沉浸体验
全媒体时代,视频报道能够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随着VR连线、虚拟形象映射、H5交互等技术的发展,时政新闻也逐渐尝试“沉浸式”叙事,以其较高的交互性和可视性特征,让受众从“观望者”转化为“目击者”。“环境叙事”有助于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增强用户“我在场”的体验感:北京冬奥会期间,新华社发布的《沉浸式体验“睡眠胶囊”》《北京冬奥这样“下馆子”》等系列观赛短视频,有效增强用户视觉、声觉体验,使其产生真实走进冬奥赛场、体验冬奥项目的现场感;“沉浸式”叙事策略有助于激发用户“我看见”的认同感:由“学习军团”策划打造的《打卡!中国军队》系列Vlog,主持人以“沉浸式”采访形式,登上99A战车、体验高空索降、重走高原巡逻路……重访习主席视察过的部队,让受众直观领略到强军兴军的崭新风貌,感受到人民军队的磅礴力量。
(四)以“多维视角”增加内容厚度
一条时政新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可以追溯的历史背景。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政报道,想要从“千篇一律”的新闻通稿中脱颖而出,就要善于对其进行历史性延伸、时代性关联,采用多维视角,发掘更多适合二次制作的元素和题材,才能打破同类产品“窠臼”,让短视频内容更具厚度。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央视推出的微视频产品,立意角度新颖、时代特点鲜明,是注重构建多元思维的很好体现。比如,《生于1997》系列微视频,选取年龄为25岁的香港青年,反映人物与时代共成长;再如,《港港好》通过记录当代香港人的幸福生活,反映香港25年来的发展轨迹……这些兼具趣味性、教育性的作品,让受众在愉悦的观感中,重新认识回归祖国25年的香港,加深浓浓爱国情感。
三、时政类短视频创新发展需把握的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要让时政类短视频鲜活呈现,提高其传播质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找准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多元融合,丰富产品形态
短视频产品形态多元、流行元素丰富,正在成为全媒体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时政新闻因其“高大上”的特点,给人“板着面孔”的固有印象。将时政新闻“微表达”化的时政短视频,想要赢得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除了在内容策划上下功夫,还要善于采用多元形态融合、多种技术应用。近年来,各主流媒体加快探索创新脚步,将MG动画、沙画、说唱、动态思维导图等形式应用到时政类短视频制作中。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微纪录片《无声的功勋》,将沙画表演与视听语言相结合,通过微缩景观还原历史,借助细沙流动冲击受众感官,串联叙事线索,使原本严肃的历史故事变得鲜活生动。此外,越来越多的产品注重在受众的视觉体验上寻找突破口。2022年八一建军节,人民日报新媒体制作的短视频《这不是3D电影!这是人民军队!》,将人民军队的高燃画面打造出裸眼3D的立体效果,让观众感受到溢出屏幕的霸气,令人热血沸腾。
(二)精巧构思,打造特色品牌
(三)走心用情,激荡时代共鸣
(四)优势互补,打造“人才矩阵”
全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迫在眉睫。人才是媒体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众多优秀时政短视频案例证明,无论是影响力强的重磅视频,还是简洁明快的时政短片,都是科学分工、团队协作、集智攻关的结果。担负时政报道任务的记者,政治理论深厚、业务功底扎实,正可谓“专家型”记者,但美中不足的是新媒体思维相对欠缺;那些有着新媒体基因的“互联网原住民”和“技术达人”采编人员,虽然直接走上全媒体记者成长道路,但理论积累和时政素养相对欠缺。全媒体时代,我们要让专家型记者更新观念、拓宽视野,逐步掌握全媒体供给能力,更要打牢全媒体记者的时政业务根基,使两者有机融入全媒体生产链条,形成具备更强策划力、更强创新力、更强生产力的团队作战合力,实现人才优势互补,打造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