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短视频新闻表达要素叙事特征话语调适
一、短视频新闻定义与基本要素
二、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话语特征
(一)“混合性”叙事:情感公共领域的生成
在“混合性”叙事中,背景音乐的烘托成为有效煽情手段,是在短视频传播中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唤起记忆的重要方式。背景音乐通常是指视频当中作为背景衬托、旨在调节气氛的音乐,在传统电视新闻当中,背景音乐的应用较为谨慎克制,在重大主题报道、突发性事件等有限的报道主题中会有所运用。由于短视频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时长短、内容密度大,因此短视频需要尽可能快速地吸引用户注意,实现场景带入。在短视频新闻中,背景音乐的运用广度和频度更高,往往集中在新闻内容的高潮阶段,以快速引起用户兴趣、实现场景带入,烘托出特定的场景氛围,进而形成情绪共鸣、激发集体记忆。人民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举行,来感受精彩现场!》就将《特别版错位时空》的配乐和直播画面片段进行有机融合,“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完美契合了建党百年、时空流转的宏大爱国母题,观看者的爱国之情也伴随着声音画面的演进自然而然地萌生与升华。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强调“体验”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在新闻短视频“从事实导向到体验导向”的转型中,也伴随着互联网公共讨论从理性公共领域到情感公共领域的转型。弱关系网络中,情感往往比事实信息更快地流通、更广地扩散。英国学者Mouffe认为“激情动员比理性讨论获得共识更为重要”,网络空间当中,群体受到集体情感的感染,情感性与公共性相互交融,个人体验与公共讨论联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在情感共振中跨越边界实现融合。短视频新闻中体现了鲜明而普遍的情感表达,新华社抖音账号在2021年5月22日发布的短视频新闻《长沙市民雨中送别袁隆平!一路走好》中,送别群众的哭喊场景特写配合柔情的音乐传达出群众对袁隆平院士的爱戴与不舍,在社交网络中激起广泛而深刻的共情。有学者将这样的报道模式称为“混合情感传播模式”,打破了新闻界传统的理性—情感、信息—娱乐的二元模式,而在我国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实践中,媒体情感在报道内容中的倾注已经成为常态化、体系化的融媒体报道模式。
(二)“场景化”叙事:空间勾连实现文化传导
另一方面,在许多有影响力的社会议题报道中,多侧面切入的短视频不断强化着某一语境,既有个人视角的日常化叙事,也有专业化的全面报道,所营造出的新闻“场景”,也成为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一部分。在追求速度的数字新闻时代,场景化叙事凸显“现场感”和“临近性”,为融媒体报道探索内容价值与体验价值并重的发展路径找到了一个方向。
同时,同期声在提升在场体验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对现场声音的真实记录,同期声往往比后期配音更加自然逼真,是体现新闻真实性、增强新闻现场感的要素之一。为了实现系统准确的信息传达,电视新闻报道往往以解说播音为主,现场同期声为辅。在短视频时代,同期声则凭借其对现场声音的如实记录、对新闻细节的忠实还原在短视频新闻表达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重要的听觉要素,采访人物音、现场环境音等同期声弥补了视觉内容的单一扁平,延展出更加真实、细腻且立体的观看体验,以至于让受众能够“重返现场,身临其境”。有的短视频新闻还会借助文字标题、字幕等形式,直接忽略传统电视新闻的播音或解说,只用同期声来营造现场感。
(三)“轻量化”叙事:融媒报道提升互动效率
短视频新闻字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灵活多元,字幕位置动态调整、字体字号色彩丰富醒目、文字语言简练活泼等。例如,央视新闻抖音号的新闻字幕有时位于竖屏画面正中间,蓝色、红色、黄色等多色艺术字体灵活应用,出屏方式缓入缓出,在起到醒目强调作用的同时又不显得机械呆板。作为视觉符号的增强和延展,短视频新闻中的字幕内容不仅可以对短视频的声画内容进行补充、释疑和强调,而且有助于丰富关键事件的细节、增加关键事件的信息量,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增值,充分挖掘视觉生产力。
(四)“下沉式”叙事:亲民路线消解观看区隔
作为新兴的媒介形式,短视频的普及与扩散遵循着“创新扩散”的基本逻辑,从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者向后期多数者和落后者流动或下沉。用户群体的扩大和下沉,预示着短视频新闻将在信息呈现上实现契合公众新闻品位的叙事“下沉”,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审美风格和需求偏好。传统的、宏大的、精英的新闻语态难以为继,下沉的、创新的、网生的短视频新闻叙事语态应运而生,以鲜明的亲民路线消解公众在新闻观看中的区隔与游离。短视频新闻叙事的下沉既包含着叙事方式的下沉,也体现在叙事风格的下沉。
一方面,短视频新闻的叙事下沉体现在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尽可能向用户靠拢,以最大程度消解传统的观看距离感。在画面景别上,与传统的电视新闻多运用远景、全景和中景不同,短视频新闻则更倾向于使用中景、近景和特写,基于手机竖屏来描摹人物、景物和事物的局部和细节,展现新闻关键点,尽可能消弭短视频新闻与观看者之间的原有界限。在剪辑叙事上,短视频新闻篇幅普遍短小,视频画面细碎,往往难以追溯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只能侧重于场景展示和空间叙事,快速形成视觉高潮,并借助于标题和字幕等文字形式来扩充表意空间。
(五)“参与式”叙事:全民生产扩充阐释空间
“情感互动”则借助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有机融合来与观看者建立情感联系,以优质的新闻内容引发情感共鸣。短视频新闻用户从过去的二维“观看”发展为如今的三维“参与”,全面卷入到由新闻标题、画面内容、环境声音编织的情感场域中,完成了一场情绪共振、价值共鸣的互动仪式。
三、短视频新闻的问题归纳与话语调适
处于流量、算法、受众的多重合力之下的短视频新闻,面临着同质化、情绪化、泛娱乐化和碎片化等问题,需从创作手法、表现形式、采编流程等方面进行新闻话语生产与传播的调适,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中用户对权威、清晰、有力内容的需求,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与影响力。
(一)以“降维”视角实现以小见大
(二)以内容为王扭转流量崇拜
(三)以特色化调适同质化
多元主体发声的媒体环境中,针对同一时政新闻或社会热点,媒体账号在视频剪辑或内容上有着显著的同质化、越地越权化趋势。在平台基于原创内容保护所推出的去重推荐机制下,各家媒体为了抢占“原创”的高权重推荐,在画面内容顺序、封面主图、音效搭配上不遗余力地换形式、做嫁接,以博得平台抓取登上热搜,造成同质化泛滥甚至侵权问题。一些地方的媒体账号为了获取更高的流量,通过“飞地”取材将自身定位成全国性视频账号;行业性媒体、政务性媒体“越界”取材,试图打造成全行业视频账号,有时甚至忽略了本领域的新闻,这些乱象既反映了媒体账号对“火一把”的热切渴望,也体现了网络内容创作在素材挖掘上的局限性。
短视频新闻数量庞大,但真正原创的精品却有限,由此凸显各家媒体建立联动素材库的必要性,专属的影像库与语料库能够为短视频新闻创作提供支撑,为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与更多元的创意作品提供基础条件。对于地域、级别和类型的短视频新闻账号主体而言,应当注重在垂直领域挖掘特色内容,通过优质内容“反议程设置”,自创爆款而不被热搜榜单牵制。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上应拿捏有度,借梗的同时要造梗,打造有思考、有温度、有新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