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永乐!不久前,南京城墙博物馆举办的《永乐的世界遗产》特展刚刚闭幕,而记者得悉,又一个全新特展已经启幕,那就是位于博物馆一楼展厅的《盛世御窑——国有文物商店典藏瓷器精品展》。而其中,几件永乐年间的青花瓷器依然十分吸睛。
观众正在拍摄展品——明永乐·青花莲花菱口花盆
看色料:永宣时期的青花色料为郑和下西洋带回
记者看到,该展览分为五篇章,其中第一章便是“永宣并贵”。记者了解到,郑和下西洋后,使得永宣(1403-1435)青花瓷器和伊斯兰各国的艺术作品之间互相冲击、有机融合,以其多姿多彩的形状、高雅瑰丽的颜色、美丽活泼的纹样创造了御窑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按照当下流行语来说“开局即巅峰”。
青花葡萄纹盘
宋歆怡介绍,郑和下西洋后对明永乐、宣德时代青花瓷的一种重大影响,反映了在这个时代的青花瓷上具有强烈的伊斯兰风格。釆用的主题为植物花卉,一般采用繁复的缠枝纹样,以柔美的曲线为主,有规则的展开蔓延状的花、果、叶、藤等花卉图形,因此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幻想之美。
青花缠枝花卉纹菱口盏托
此外,永宣时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被称做“苏麻离青”的青花色料,是一种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的钴土矿,其特点是发色明艳、呈色稳定,其晕散现象更是新颖别致,还有黑色斑点,俨然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拉克萨马拉地区带回一批“苏麻离青”料。
同时,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纹饰方面的创新,如出现了回文、梵文装饰,海涛怪兽图案,几何形纹饰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外交流带来的影响。
看主题:生活小景出现在成化瓷器上,鸡缸杯是代表作之一
“成化中兴”篇章所占出的瓷器,则体现了绘画艺术如何深深影响了工艺美术领域。明代成化时期的瓷器,绘画装饰构图简洁,意境深远;注重写生,所绘内容多为生活小景。
青花凤鸣在竹人物高足碗
宋歆怡介绍了本次展览中的一件珍品《青花凤鸣在竹人物高足碗》,她表示:“这件展品周身施釉肥厚白腻,青花发色蓝中略泛灰青。值得提一提的是,它褪去了以往单色釉,缠枝花卉或单一画片为主体的桎梏,改以纤巧细致的人物故事画,是成化青花中极具代表性的巅峰之作。”
记者还了解到,成化瓷器的创作题材中写实类题材最多,这与元、明以来画坛提倡写生有关。其中,有写实的植物(如莲花、菊花、牡丹、宝相花、葡萄、折枝花果等)、动物(如小鸟、子母鸡、鸳鸯)、人物(如婴戏、高士)等;还有写实的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其中写实题材的鸡缸杯、三秋杯、葡萄纹高柄杯、高士杯、卷叶纹瓶等为成化瓷器的代表作。
《德化窑何朝宗关帝圣君像》
此外,宋歆怡另外向观众推荐了一件明代珍品瓷器——《德化窑何朝宗关帝圣君像》。据介绍,由于明代实行宽松的宗教政策,民间出现大规模造像活动,此间涌现出何朝宗、林希宗、张寿山、何朝春、心默子、林朝景、林子信、林学宗、张翕、陈伟等一系列塑像名家,他们凭借精湛的技法,以白瓷为介质,雕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传世不多的作品多为观音、布袋和尚等塑像,像这样传世的“文关公”像极为珍贵。
看书画:文人画瓷渐成风气,四时花卉配四种书法字体
展览的后三个篇章分别为“康窑极轨”、“雍窑秀雅”、“乾隆华缛”。据介绍,明末清初以来文化与工艺的发展,如书法、绘画、家具、雕刻和景泰蓝等,都对景德镇御窑瓷器产生重要影响,文人画瓷即是写照;皇帝派遣亲信能臣参与督陶,郎廷佐、郎廷极兄弟是其中的代表;各色人才,齐聚景德,设计大师刘源、画工汪绂,都堪称一时之选。
清乾隆粉彩花神诗文瓶
宋歆怡以一尊清乾隆时期的“粉彩花神诗文瓶”为例,该瓶做工复杂,绘画精细,是乾隆朝宫廷瓷器的代表之作。宋歆怡表示:“瓶子共有8面,其中四面是花卉图,为春牡丹、夏荷、秋芙蓉和冬梅。同时配以四首诗,且每首诗的书法字体均不同。充分体现了文人诗画入瓷器的特点。”
清康熙豇豆红印泥盒
此外,宋歆怡还介绍了两款烧制难度较大的展品。例如康熙年间的一方豇豆红印泥盒,这是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是铜红釉瓷器中最精妙的一种。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如意耳瓶
还有雍正时期的青花釉如意耳瓶,烧制技术娴熟,青花色泽与釉里红相映成趣。据悉,釉里红系创烧于600多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但由于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为一种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