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20年:历史足音从未远去

山东书城中摆放的《老照片》丛书专区。

纵观文明发展历程,人们始终同时光与遗忘相抗衡。从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到刀刻火炼、笔墨纸砚,手段不一而足。近现代以来,摄影技术的成熟发展令人们有了更多留住历史瞬间的能力。

在中国出版界,有这样一本小书:几张上了年头的旧照片、几段娓娓道来的文字,连缀而下遂成一册。光影里多是像你我一样的寻常人家,文字中多是对照片人物的感慨、追忆。从第一辑到第一一五辑,这本初创于1996年的小书先后入选“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共和国60年60本书”等书目,更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

这就是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二十载寒暑罔替,已是弱冠少年的它,依然吟唱着那首悠远的平民之歌。

一炮而红的“图文书”

很多年后,最初的读者们回忆往昔,将与《老照片》的相逢视作一场被期许已久的人生偶遇。但在当时,作为《老照片》创办者的冯克力,怀着稍有不安的心情,静候市场反馈。

《老照片》能来到人们身边,还离不开同行的协助。此时的山东画报出版社成立不满3年,自有的发行体系很不健全。为此,出版社联系一家体育杂志社协助代销,并允诺对方不必担心回款问题,先把书发下去、摆到书摊上再说。万一卖不出去,权当出版社交了学费。于是,双方商定每辑拿出5000册进行分销,连试3辑。

“人家虽然答应帮忙,可并不看好我们。觉得这些老照片既没冲击力,也谈不上摄影技巧,不好卖。”今年63岁的冯克力谈到初创时的情景,仿佛一切才发生不久。

半个月后,消息传来:《老照片》第一辑卖断了货。初印的一万册销售一空,第二次加印一万册依然售罄,第三次加印到了两万册。随后几辑的初印册数打着滚往上走,第二辑是6万册,第三辑是12万册,第四辑是24万册。经过多轮重印,前三辑每辑销量都突破了30万册。许多书商甚至罕见地为尚未付梓的新书支付定金,出版社收到的预付款超过100万元。

由此,《老照片》一炮而红。它所秉持的阅读模式,更被认为掀开了中国出版业“读图时代”的新篇章。

一本与时代唱和的书

再有几天,《老照片》编辑部就要搬离这间位于14楼的办公室。房间里,3张办公桌、几个铁皮书柜被包围在满眼的书堆和纸箱中。墙上的壁纸斑斑驳驳,有几处都皲裂了。好在窗户朝南,阳光带着温度透了进来。“办公室前后用了17年,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这次搬家,把压箱底的书都翻出来了。”冯克力带着几分歉意说。

当年创办《老照片》时,人丁可没有现在这样兴旺。1996年元旦后不久,时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的汪家明,将冯克力从出版社图书出版室抽调出来,组建《老照片》编辑部,由冯克力专职创办《老照片》。待做成功了,再酌情增配人手。

冯克力说,萌发《老照片》的创意还要再早一些,回头想想,那是诸多因素共同努力催生了它。1994年,新成立的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图片中国百年史》大型画册。编辑们从多方征集的5000多幅照片中,遴选出2700余幅刊用。未能入选的照片,就成为《老照片》最初的稿源。

时代则是《老照片》最有力的助产士。1996年,有太多事可以被铭记。那一年,赵丽蓉、巩汉林的春晚小品《打工奇遇》,让人们记住了“宫廷玉液酒”。那一年,在亚特兰大,萨马兰奇为邓亚萍颁奖时,轻拍对方脸颊,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那一年,呼和浩特市卷烟厂职工、18岁的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还是在那一年,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行销大江南北。

“那是一个站在世纪尾声的年份。中国人向来有辞旧迎新、盘点往昔的传统,更何况是世纪之交。”冯克力说,摄影技术从19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随着开埠城市的增多,照相馆逐渐普及,报纸上也经常刊载照片。20世纪的中国,又恰恰经历了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照片所凝固的,正是走过百年沧桑的中国。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

“所提供的照片需是20年以前拍摄的。

以上几段话摘自《老照片》最初的征稿启事。20年中,这本书从按季度出版成为每年6辑,每辑变为180多页,还加入了铜版纸的宽幅插页。但这些要求,始终印在每次的征稿启事中。

一群因《老照片》结缘的人

“《老照片》能走过20年,甚至创刊时的工作照,都已达到刊用的门槛。这在当时是从未想到过的。”冯克力说,这部丛书经受了市场的淘洗,始终不失读者喜爱,归根结底是丛书的价值观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字里行间、黑白影像,呈现着出版者的历史态度与价值立场:不仅是对逝去时光的怀旧,更是对历史进程的反思。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老照片》作者,开始加入解读老照片的行列。有的名人名家,还在《老照片》上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

《老照片》还为编辑部吸引来新鲜血液。“有一次,同事把一张前三辑的勘误表转交给我,写了3张纸。我一对照,的确都是实打实的硬伤。”冯克力就对勘误表的作者产生了兴趣。几番了解后,冯克力决定请作者张杰兼职承担编辑校对工作。又过了几年,张杰从原单位内退,成为编辑部的正式一员。直到2014年,因身体原因,张杰告别了日常编辑工作。如今,张杰依然是《老照片》的特约编辑。

稿件刊发后,编辑部照来信地址寄去稿酬与照片,却被邮局退回。回执上只有“此人已走”四个字。这便成了一桩心事,虽几经寻找,可终究人世苍茫。直到2013年,借助当地媒体的力量,冯克力终于联系上已结婚生子、成为家庭主妇的邱三宝。延宕了15年的照片与样刊、稿费,重又回到了主人手中。

一曲绕梁不绝的弦歌

“你看,从这张老照片上能读出什么”冯克力随手从书中翻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下的图片说明是:1931年春,山东益都省立第十中学的老师们课后在办公室合影。照片上,十位身穿长袍马褂的老师或站或坐,或斜倚书桌,人人盯着镜头却神态各异。

冯克力说,老照片最迷人处就在于它能折射时代的光影。这张照片可能就摄于某个课间,摄影师可能偶然路过学校,老师们或许只是心血来潮。“你可知道,民国时候,一位中学老师都可能是留学归来的才子。毕竟,那时国家的基础教育太薄弱、太需要人了。”冯克力犹如一名侦探,剖析着照片上的蛛丝马迹。

当下,阅读的数字化、碎片化无可避免地冲击着传统的出版行业。那种印行三四十万册的盛况再难出现,《老照片》却已完成从畅销书向长销书的转变。譬如初版于1997年3月的《老照片》第二辑,如今已重印至第22次。

也就是从第二辑开始,冯克力接过汪家明的笔,开始撰写每辑的“书末感言”,一直写到了现在。在第一篇书末感言中,冯克力简述了两位知名国外摄影家在不同时代到访中国,所面临的不同境遇。他最后写道:《老照片》提供给读者的,除了已逝的生活、已逝的场景,还应有各种各样的视角。

“人总是生活在历史的投影之中。”对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冯克力说老照片所反映的是刚过去不久的生活,在这里有祖辈、父辈的印迹,更有代代传承的历史。每一代人都能从老照片中收获新的感觉。

此刻,冬日温暖的阳光正自在地洒进房间。窗外,近处的济南经十路车来车往、好不热闹,远处伫立于英雄山顶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静谧无言。(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萧海川)

THE END
1.老照片彩色老照片:北伐统一与总理奉安蔡廷锴1934年访问芝加哥【大图】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三位博士参加辽阳大决战的鬼子各师团将领残酷!看中国古代酷刑惨,西路军魂断大俗大雅古代出嫁女压箱底的春宫图大同大学大同旧影大图集:民国时代【恭请达人研讨赐教】大型时代画卷人民画报见证历史的足迹大跃进的前奏大跃进四川郫县亩产万http://atimebook.com/559.html
2.大话西游2一波情怀老照片登场!骨灰玩家压箱底珍藏骨灰玩家压箱底珍藏 好久不见的情怀老图!一位玩家在清理自己的旧电脑时,发现了以前玩大话西游2时的旧照片,在勾起种种回忆的同时,也忍不住要和老兄弟们分享分享! 专门存的角色图,老玩家熟悉吗? 曾经的管理员是可以被击杀的 曾经的交易界面 曾经的法术展示http://xy2.yzz.cn/story/202311/1708304_all.shtml
3.豆瓣话题朋友说,距离这个混血宝还差个大眼睛 刷某书,看到这个超可爱的女宝(图1),越看越觉得眼熟。 后来发现和自己小时候照片很像,脸型耳朵鼻子嘴巴都像,妈妈也认证了。 (展开) 0 0回应 苇韧如丝的广播2024-02-24 15:57:20 70年代,父辈们的重庆#老照片里的中国##翻翻你家压箱底的老照片# 10 13回应话https://www.douban.com/gallery/topic/22491/
4.溥仪“压箱底”老照片被曝光家中女眷个个漂亮,其母亲也不例外溥仪“压箱底”老照片被曝光家中女眷个个漂亮,其母亲也不例外!,这一张照片是溥仪的生母瓜尔佳,看得出溥仪生母依旧残留了年轻时候的美,而史书上记载着瓜尔佳是一个大美女。 这最后一张是清朝灭亡之后,婉容在https://kan.china.com/qd/dbxxl/article/1026420_2.html
5.CVPR2020丨图像超清化+老照片修复技术,拯救你所有的模糊破损也许你曾从橱柜里翻出家人们压箱底的老照片,而它们已经泛黄发脆,甚至有些褪色;也许你在拍照时不慎手抖,只好把糊成一片的照片都丢进“最近删除”。而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顶会 CVPR 2020 发表的两项黑科技——基于纹理 Transformer 模型的图像超分辨率技术,和以三元域图像翻译为思路的老照片修复技术,将能让https://www.yanxishe.com/reportDetail/26141
6.70年老照片:再现开国战斗英雄风采新中国70周年之际,整理了家中压箱底的老照片和有关资料,再现共和国首届英雄盛会和开国英雄的风采。 毛泽东主席与战斗英雄代表亲切握手 朱德总司令与战斗英雄代表在一起 朱总司令(二排中)、总政主任罗荣桓(二排左二)、副主任肖华(二排左一)与战斗英雄代表合影 https://www.meipian.cn/2e9s8y1u
7.50张压箱底的成都旧照九眼桥附近就自发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后来经历过迁建最后关闭 如今的九眼桥 则成了夜游成都必不可少的打卡地 当年的场景也留在了照片里 周勇良/摄影 *图片来源于成都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和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联合主办“献礼·找寻成都记忆”活动 原标题:《50张压箱底的成都旧照》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73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