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又作藏。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脏腑,主要指人体的内脏。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用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自己的理论系统。网站收集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

1.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贮藏于五脏的精气,越充满越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故又有“五神脏”之称。

2.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因其摄入饮食物,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3.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4.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一定意义。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小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散分布也需要血的运载。如果肺气虚或肺失宣降,会影响心的行血功能,从而导致血瘀,出现胸闷、心率改变、口唇青紫等症状体征。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也将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

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脾气旺盛,生血功能正常,则心有所主;而心血充足,则可营养脾气。血液在体内的循行,一方面要靠心气的推动,另一方面还要靠脾气的统摄才不致溢出脉外。如果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脾的运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要是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利,或脾不统血,血液外溢,则可致心血虚,心无所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等。

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行血功能正常,则血液供应充分,肝有所藏;如果肝藏血功能失常,心无所主,血液运行也会受影响。临床上常见心血虚与肝血虚同时出现的病例。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情志与这两脏均有密切关系。心、肝病变也都可表现为精神、心理活动的异常。比如,肝阳上亢患者既可有头晕、目眩、烦燥易怒等肝病症状,又可兼有心悸、失眠等心病表现。

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涉及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

人体之气的主要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气所组成。故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的健强,是人体气盛的保证。另一方面,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代谢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及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来完成的。肺以脾所运化输布的水谷精微为营养,才能使其功能活动得到保障;而脾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也需要肺的宣降、通调水道功能来实现。如果脾气虚损,会导致肺气不足,出现疲乏倦怠,少气懒言等症。若脾虚运化失调,水湿内停,生成痰饮,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出现咳嗽、喘息等症。而肺气虚衰,无法通调水道,水湿内停,则会使脾阳受阻,出现腹胀、便溏、水肿等症。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涉及气机的调节。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升降协调,则气机通畅。如果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会出现肝气上逆,表现为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症,即所谓"肝火犯肺"。反之,如果肺失清肃,燥热内停,亦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出现咳嗽、胸胁胀满、头晕头痛等症。

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涉及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肾主水,能升清降浊,负责水液的蒸腾气化;肺为水之上源,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肾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在病理状态下,肺失宣降,或肾的气化失调,均可影响水液代谢,出现尿少、水肿、喘促、喘逆等症。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由肺肾二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如果肾气虚损,不能摄纳肺吸入之清气,气浮于上,则会出现呼多吸少,活动后症状加剧的情况。

此外,肺肾二脏之阴液相互资生。若其中之一受损,必会影响另一方面,出现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肝与脾

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是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于肝血的化生。中医称之为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如果肾精亏损,则会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会影响致肾精亏损。此外,肝主疏泄功能与肾主封藏功能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如果肝之疏泄与肾之封藏功能失调,则会影响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泄精生理功能。

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二者的关系是先后天相互滋养的关系。脾气的健运,要依靠肾阳的温煦,而肾精也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补充。脾肾两脏生理上相互滋助促进,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此外,脾可以运化水湿,肾负责气化水液,脾肾两脏在津液代谢方面也是共同起作用的。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阴阳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之间通过经脉形成相互络属的关系。

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互相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临床上可见心经实火移热于小肠的病例,出现尿少、尿热、尿赤、尿痛等症状;也可见小肠热盛,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络属成为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可以帮助大肠的传导功能,而大肠传导正常,又有助于肺气的肃降。如果肺失肃降,津液无法下行,大肠的传导功能受其影响,则会出现排便困难,便秘等症;而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不通,又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两脏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传输。临床上如果脾虚运化功能不良,胃的受纳和降功能也会同时受影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等症。同样,如果饮食不节,胃失和降,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肝与胆

胆附于肝,肝胆通过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络属而形成表里关系。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胆汁排泄的通畅与否,也会影响肝的疏泄。临床上,肝病常影响到胆,胆病也常波及至肝,出现肝胆同病的现象。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互为络属而成表里关系。膀胱贮尿排尿功能有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固摄正常,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代谢正常。如果肾气虚,气化失常,膀胱固摄不利,开合失职,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等症。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的共同特点是传化水谷,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饮食摄入人体之后,经胃的腐熟而下传至小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以分清浊。其中清者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剩余的水液经肾入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浊者为糟粕,进入大肠传导为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在消化、吸收及排泄的过程中,胆汁排泄入胃以助消化,而三焦的气化作用,则促进饮食水谷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伤及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便秘;大肠燥结,便秘不通,也会使得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此外,脾胃湿热,常熏蒸肝胆,使得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胆火过盛,则会影响至胃,出现呕吐苦水等症状。

THE END
1.五脏六腑,中药归类,很难找到的,赶紧收藏起来。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RJMANH0514PNO1.html
2.人体五脏六腑器功能在中医里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139446.html
3.中医五脏六腑是什么中医五脏六腑是是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五脏是贮藏精气的,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心脏在第2肋至第8肋之间,呈前后略扁的锥形,左起左腋中线,右至右锁骨中线。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https://edu.iask.sina.com.cn/jy/3qU99nBRM4d.html
4.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 五脏六腑图示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13/03/1318703_285131942.shtml
5.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从中医基本理论来讲,我们经常听说五脏六腑,但是中医中的五脏六腑,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胃,五脏只有虚没有实,六腑往往只有实没有虚,是相对而言的,五脏为藏精之所。从中医的理论来讲,人通过正常饮食,摄入营养物质,通过脾胃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再通过脾脏的运化输送https://m.myzx.cn/mip/voice/id/41067.html
6.五脏六腑有哪些专家文章五脏主要包括:心脏、肝脏、脾脏、肺脏以及肾脏主体内脏,兼具储存精气之功能,不同内脏功效与作用又有差异性;六腑主要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以及三焦等,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泄糟粕之功能。 中医治疗是目前最为推崇的一种治疗方法,相比于西药治疗而言,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较少,中医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五脏六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236399.html
7.认识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https://www.meipian.cn/35pdktcw
8.人体器官分五脏六腑器官吗权威文章五脏六腑是中医学针对解剖学的一种了解,但更偏重于身体组织的一种作用情况,是内脏器官的通称。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肠子、结肠、膀胱、三焦。 六腑为五脏的附设人体器官,以通为用。如胆代谢胆液协助饮食搭配物消化吸收;胃沤肥饮食搭配物并往下代谢;结肠发展消化饮食搭配精准,并将去https://www.cndzys.com/shenghuoyangsheng/changshi/2123354.html
9.五脏六腑指的是哪些器官?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一、五脏 1.心: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主神志是指心统帅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2.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的功能。主疏泄表现为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调畅情志等;https://www.liangyiyy.com/article/info/1592496.html
10.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人体组织结构脏器血脉经脉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https://blog.csdn.net/yingsuixindong/article/details/436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