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我可以换,身体怎么办?”“买好车就是为了好的享受,想不到享受的反而是‘毒气’!”“为什么原装进口车就没有异味?同样是奔驰,国内国外差别这么大……”
直到今年3月,终于有媒体将他们的苦恼公之于众,指出“部分奔驰、宝马等豪车车内存在污染,并进一步质疑,奔驰C级、E级、宝马3系、5系、奥迪A6、Q5等样品的阻尼片中均含有70号沥青成分,可能释放有毒有害气体。”至此,这个群里的维权车主才有机会揭露出隐藏在豪车面具下的“毒瘤”——致癌的沥青阻尼片。
然而调查的同时,消费者的苦恼却仍未得到解决。
低成本或致异味横生
对于不少豪车车主来说,价值数十万元的世界著名轿车品牌的主力车型,获得安全与享受应该不在话下。然而,众多车主得到的却是无法忍受的车内污染。一开始,个别车主仅以为是因为新车异味、空调排风不畅所致。但当车主们开始相互抱怨的时候,才发现这并非仅是一个人的遭遇。
法治周末记者从维权车主群里了解到,自2012年10月开始,受豪车异味问题所困车主越来越多,其中以奔驰C级轿车问题最为明显,C200、C230、C280、C180与C300等型号无一幸免。其受困车主遍布广东、浙江、云南、福建等全国多个省市。
检测机构告诉吴先生,如果车上的阻尼片有臭味,就很有可能是沥青做的。而在此前不同型号车主送检的结果中显示,奔驰C级、E级,宝马3系、5系,奥迪A6、Q5均含有70号沥青成分。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早在1976年就将煤焦油沥青列为一类致癌物质。
然而之后的遭遇却更让车主们感到愤怒。面对众多遇到类似问题的车主,汽车厂商与4S店却都拒绝为所有车主解决问题。异味得不到解决的车主,结果往往是自费2至3万元更换地毯,或者是被告知要在拆除地毯、提供零部件号后,再做进一步判断。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这次媒体曝光异味问题并不是车主们首次求助于媒体进行维权。早在2012年9月,就有包括吴先生在内的300名车主投诉奔驰车内甲醛超标4倍。维权车主数至今仍在不断增加。之所以阻尼片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还是跟制造商追求低廉的成本有关。
记者粗略计算,2012年全年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和一汽奥迪三大品牌的轿车销售总量约65万辆,仅使用沥青阻尼片一项,一年即可产生9700万元至1.3亿元的利润。
厂商回应难信服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拨打奔驰(中国)客服热线以求答案。发现其甚至还专门开通了“异味咨询”的语音菜单。但客服代表只是重申奔驰官方对报道“高度重视”,目前仍在处理中,还没有确认的方案可公布。
面对模棱两可的处理答案,法治周末记者再次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北京一家奔驰4S店销售人员。该人员听闻国产C系奔驰车内存在异味时,显得并不惊讶,反而见怪不怪地告诉记者:“国产车的确比进口车异味大不少。这跟供应商用的材质有关。因为北京总装车上,有12%的零件是来自国内的。最主要的味道就在附件上。但是你如果将车开一万公里左右,(车里)基本上就没有味道了。”
该销售人员还透露,奔驰车阻尼片的生产厂家乃是位于北京顺义的北京嘉城兴业工贸有限公司,并非原装进口。而之前也有媒体进行过调查,结果正如该人员所说。
无独有偶,奔驰的老对手宝马这一次倒是跟奔驰的回应如出一辙。
一位宝马车主谢先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也曾因车内异味严重向北京宝马4S店维权。但最开始,宝马4S店认定谢先生的宝马车内异味问题是由于车主的使用习惯不当造成,并要求车主自掏腰包查找原因。然而在进行了包括空调管道、座椅等在内的一系列清洁后,宝马车的异味并未消除。之后4S店称其“做不了主”,而宝马总部给其唯一的回答却依然是“没问题”。而从头到尾,谢先生只得自己在4S店做清洗、除味,总共花费十几万元。
三大“异味”豪车品牌中,只有奥迪客服代表明确表示,经自查其国产奥迪车型和奥迪全球范围的车型一样都是使用改性石油沥青,不是央视报道提到的煤焦油沥青。此外,对中国和德国生产的奥迪中的改性石油沥青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甲醛、苯等多个指标“都是合格的”。
抱团维权前路崎岖
面对经久不散的异味,车主们最终选择了抱团维权的道路。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
“所谓的其他服务其实就是将车辆的四门打开,把车辆放在阳光下暴晒通风,再做汽车桑拿或光触媒除味。但这些方法都不能根治异味,反而要车主自己支付维修费用。”来自北京的陈姓车主对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他的座驾奔驰C200同样购买于2009年年底,但3年来,多次的清洁保养都没有减轻车内的异味,他只能与4S店不断地维权交涉。
不过陈先生已经算是幸运了。或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4S店最终将那种类似发泡海绵质地的阻尼片进行了更换,改为进口阻尼片。但陈先生必须与北京奔驰签订保密协议,以免走漏风声。
而当更多的车主想获得相同赔偿时,奔驰4S店销售人员表示,最近才得知可能是阻尼片存在问题,但厂方暂时还没有给出详细的处理方案,出现问题的用户不排除是自身使用不当,暂时只能先登记,等待进一步处理。
这已经不是汽车厂商第一次用如此语气面对消费者。在以往多次重大的汽车消费纠纷问题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双方在责任认定上产生了重大分歧。“除非你能证明这是车子自身存在质量问题,否则我们不承担责任。”无论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自燃,还是气囊无故弹出等问题,经销商和厂家都习惯于用这样的话来逃避责任。
而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要想证明汽车本身存在缺陷,就必须通过质量鉴定。然而我国本身缺乏有官方背景的鉴定中心,而鉴定费用也普遍偏高。据维权车主透露,做一次汽车质量鉴定的费用最低也要6000元,最高的要6万元,这对车主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就算车主获得检测报告,汽车生产厂家对许多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也并不认可,能被认可的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又通常不接受消费者个人送检。因此,尽管豪车异味出现的频率居高不下,但真正通过质量鉴定来维权的消费者却屈指可数。
举证机制亟待改善
事实上,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面对日趋明显的车内污染,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越贵就更好”的豪车身上。然而“德系豪车三强”此次无一幸免,无疑给了消费者盲目信赖豪车的心理一记重拳。
在日系车逐步势微之后,德系豪车已经成为中国豪车市场的主角。2012年宝马、奔驰等三巨头在华销售超过92万辆,中国市场是宝马等的全球第一大单一市场,奔驰的第三大单一市场。然而,此次豪车异味事件的爆发,却让德系豪车三巨头背负巨大压力,或将成为未来改变中国豪车市场格局的导火索。
“在豪车异味事件的背景下,消费者信心也可能会逐步流失。在2014年或2015年,其他豪车品牌有可能具备冲击三巨头的实力,从而完成一波逆袭。”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在可能完成逆袭的品牌中,以红旗为首的国内自主品牌无疑是最大的获益者。由于政府公务车采购标准的改革,众多国产品牌获得了新的生机。而原本大量豪华公务车消费直接造就奥迪等豪车在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张志勇告诉记者,早期的公务车配备标准规定要采购国产车为主,当时高级轿车国产车型只有奥迪A6。这使得奥迪A6在公务车市场有了良好的业绩,从而大大带动了奥迪在私人市场的销售业绩。同样受益的还有奔驰和宝马。
然而公务车采购的改革,逐渐改变了中国豪车市场格局,致使德系三强不得不更加注重私人市场。而近年来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也使得被“豪车”光环所笼罩的德系三强大受青睐。在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间彼此的价格战争愈演愈烈,想方设法节约成本而不顾消费者感受,最终被异味事件打破“质量金身”。这对德系豪车三强自身的品牌将带来难以痊愈的伤害。而在事件爆发之后,各大豪车品牌对自身产品质量的应对措施也并没有获得消费者认可,而是一味地推诿与强辩,对未来的潜在豪车消费人群的购买选择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而从事汽车维权业务的律师冒晓光则对记者表示,更应该令我们反省的是,我国的汽车市场不仅“三包”新规至今迟迟未能出台,而且在产品质量纠纷上还实施“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处于弱势的消费者进行质量鉴定,也就是法律上说的举证,使得消费者在困难的举证责任面前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而汽车厂家和经销商更是抱着侥幸心理,在产品质量上得过且过。对此,有专家呼吁,汽车行业应该引入举证责任倒置模式,由汽车厂商承担质量鉴定义务,才可能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目前豪车异味纠纷问题,抑制汽车市场类似事件的发生。(记者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