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一直认为在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足够有钱,人便不会为人际关系而发愁。
然而也有很多人感慨,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却发现身边人渐渐疏远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人际吸引法则
实际上,人际关系就如磁场一般,只有同属于一个世界,才会被彼此的磁力吸引。
不难发现,我们从幼时到成人所结交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点:每个朋友都一定有与你相似的地方。所以,你们才能聚集到一起,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
吸引力的邻近法则认为,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来往。
当一个人有所作为、买车买房后,身边的朋友却没有达成相同成就,就会拉开两人之间的差距。不是对方不把你当朋友了,而是经济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很难维系。
很多时候,对方疏远你反而是对彼此关系的尊重。他们不想在你功成名就时沾光,选择划清界限,不想让单纯的友谊利益化。
生活圈子是很重要的,与人交朋友需要考虑的客观条件并不比婚姻少,特别是成年人的友谊,不涉及利益着实难得。
多少人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理想中的挚友,最后却只能无疾而终。正如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一辈子不再弹琴,因为他知道世界上唯一能听懂自己琴音的人已经离世。
有时候,朋友的意义并不是时刻相随,而是彼此能以衷心的态度祝福对方的生活,哪怕不在一个圈子里,依旧能感激曾经的相伴,人生要允许过客存在。
二、朋辈压力
从我们懂事起,身边就一直存在竞争对手,有时是隔壁家的孩子,有时是班上的佼佼者,甚至有时是你的好朋友。
但无论跟谁比较,这个人一定和你同龄或年龄差不多大,也就是所谓的朋辈压力,人随着年龄增长,受朋辈压力的影响也就越明显。
例如,家长都喜欢让两个孩子比较谁吃饭快、穿衣服整齐,从而唤起孩子的动力,但这有时候也会为个体增添巨大的压力。
整日生活在被比较的阴霾中,谁也不会好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求。
升学时,我们会特别在意朋友们都去了哪所学校,其实是怕对方优于自己,很容易激发内心的自卑心理,引发嫉妒。
在进入社会后,我们又会被迫比较工作、生活、买房的地段、买车的品牌等。甚至有了下一代之后,还会让他们挤进自己这一辈的纷争中,成为彼此暗自较量的资本。
因此,很少有人能得到自己理想的快乐,反而感受到时刻的恐慌,最终引起焦虑症,害怕自己被身边人超越。
于是,有些人发现朋友比自己优秀,自己也无力追赶时,便会主动选择疏远朋友,从而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
但其实,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世界那么大,总会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这一点也不稀奇。
你应该学着接受比自己优秀的朋友,并向他看齐,汲取对方身上的优点,让自己也成为闪耀的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景色,整日活在他人的世界里,很容易成为一个市侩、沽名钓誉之人。
当然,也有一些人产生疏远行为是出于自身原因,人总会随着环境做出相应改变。
在个体有所作为之后,还能依旧保持初心,不被外表物质所侵蚀的才是真正的君子。很多人将朋友的逐渐疏远归结于自身成功,但其实该从自省开始,找准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