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经销商集团庞大,今年前三季度单店只赚7万元。你信吗?反正这则消息近期就是这么在业内疯传。从公开的数据看的确是这么回事:旗下拥有1400多家4S店的庞大集团,前三季度营业额465亿元,同比下跌近7成,净利润才0.93亿元,平均每家4S店还不到7万元。为此,庞大集团开始“瘦身”,撤销不盈利4S店。上半年其品牌网点较上一年末减少103家。庞大的解释是:市场环境不好,竞争加剧,网点也减少,共同导致利润下滑。
问题来了,最大的经销商集团都只能“微利”,那其他经销商还有必要雨后春笋般疯狂扩张嘛?要知道,在中国所有汽车厂家的来年计划里,合算起来还有数百家4S店正在筹谋开业。别忘了,庞大是一个上市公司,他的业务除了4S店还有其他。上面的数字,我们也仅看见了一部分账面报告,而其他投资却并未说明在内。事实上是,庞大集团2014年在资本市场上投资和融资都加大了步伐,其中2.9亿的房地产投资正是其财力的运作之一。
综合考虑其他投资因素,至少,不能让我们仅单从一个净利润的数据草率得出:庞大集团单店盈利不足7万元的结果。保不准庞大集团老板正对这个推算的结果乐开怀呢。
分析:
大鱼吃小鱼,庞大是鲨鱼
虽然庞大这事怎么琢磨都觉得不太对劲,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汽车经销商竞争加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包括庞大,不仅在“瘦身”,重点也是在整合优质资源,譬如淘汰亏本的小品牌4S店,壮大赚钱的品牌4S店,尤其是豪华车店。
在车市寒潮中,最先倒下必然是实力薄弱的小经销商和品牌弱势的4S店。在市场洗牌的时候,大型经销商集团正借自己的财力和资源优势,大规模收购兼并小经销商。2015年,或许我们还能看见有经销商亏本倒下的消息,但绝不会是庞大这种大集团,也不会是豪华车店。
焦点2豪车店都扛不住压力要“反水”?
最近还有一件事,是宝马经销商扛不住库存压力和销售任务,在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前,组团“抗压”与厂家索要60亿元返点、重订销售任务。事情至本报截稿前,宝马的这次“反水”已经有了初步的协商结果,宝马厂家对经销商进行了一定的补偿。这件事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因为从宝马厂家的数字上看,很漂亮: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宝马集团10月在中国销量同比增长20.3%,1至10月份,宝马集团累计在中国市场交付了375375辆汽车,同比增长18.1%。那么,压垮部分宝马投资人的“稻草”是什么?
其实经销商发难不只是宝马这一个品牌的问题。两年前,中国的奔驰经销商因豪华车市场价格战亏损严重,也联合起来与厂家闹,终使北京奔驰整改了一年多,如今总算走上正轨;而一直在中国市场很牛的奥迪经销商,其实自2012年以来亏损面也在扩大。经销商生存压力问题的症结关键在于:年度销售任务、厂家补贴、虚报销量、变相增加销售任务等问题上。
分析:环境变了“厚利”到“薄利”
今年豪华车的生存环境饱受挑战,一方面豪华车因“限制竞争”导致售后“高价暴利”遭遇反垄断处罚,另外一方面,豪华车经销商遭遇过度竞争,深陷价格战泥潭。在发改委的汽车反垄断一阵风过后,豪华车经销商再也看不到过去的好日子了,于是“鸣冤叫屈”了。譬如本次向厂家发难的部分宝马经销商也曾在这一波反垄断风暴中受罚。
谁成为压垮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销量
限牌后,豪华车品牌在广州的日子还算不错。如奥迪、宝马等经销商,月销过200辆并不难,高峰时候300多辆也是很常见。这个数字让很多月销量不足100辆的合资品牌、本土品牌4S店看了就“羡慕嫉妒恨”。然而,豪华车4S店年度销量目标同样被订得很高,如奥迪在广州的近10家店,单店年销量制定在2000辆~3500辆,月均销量超过200辆。路虎5家经销商今年总销量拟增幅30%,要超过3500辆。大多数豪华车品牌的今年在广州的增幅目标基本超过30%。
压库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1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5.7%,比10月上升了10.7个百分点,大大超过了50%的警戒线。今年以来,市场总需求放缓,经销商库存压力继续加大,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14年前10个月平均库存系数为1.55(超过警戒线0.05),同比增长4.6%;经销商从6月份开始库存明显加大,前10个月库存系数超过1.5的就有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