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开出史上最大征信罚单的消息将老牌企业征信机构鹏元征信推上风口浪尖。
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12月30日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下称“鹏元征信”)因存在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企业征信机构任命高级管理人员未及时备案的违法行为,被没收违法所得1917.55万元,并处罚款62万元,合计罚没1979.55万元。
据了解,此次处罚系有史以来征信机构最大罚单。鹏元征信也成为了首个因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而被处罚的企业征信机构。
在苏筱芮看来,征信机构在个人征信领域首收罚单充分释放出这样一种市场信号:在我国,凡是搞金融的必须持牌,征信业务属于金融业务,征信行业属于金融业,因此也必须持牌经营,需要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市场机构不得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
在2020年12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陈雨露答记者问时表示,下一步央行对于征信市场培育和管理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严监管”就是其中之一。陈雨露进一步指出,因为征信经营的是信息,信息涉及到人民的信息权益维护问题。所以,在监管上一定要把信息安全和权益保护放到首位。根据《民法典》和《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央行将会继续完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将所有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用于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信息服务,全部纳入征信监管,实行持牌经营。对非法从事征信业务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央行第二张个人征信许可就是出于这样一个考虑,个人征信服务一律持牌经营。
鹏元征信旗下多个征信产品惹争议
2015年1月,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允许鹏元征信等8家公司开展第一批个人征信试点业务。2017年4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公开表示,8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无一合格,并指出这8家机构不具备第三方独立性、数据割据不利于信息共享等问题。2018年1月,个人征信试点以新筹建的百行征信获全国首张个人征信牌照而告终,鹏元征信等8家公司成为百行征信股东,每家持股8%。
这也就意味着,鹏元征信从始至终未单独获得个人征信牌照,不具备直接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资质。
然而,从鹏元征信介绍其征信产品及业务,如身份认证、个人反欺诈服务、贷前贷中风险防控、用户画像等不难看出,个人征信业务属于鹏元征信主营业务之一。有媒体在2016年报道,其收入构成中,个人征信产品占近70%。
此外,鹏元征信曾于2019年8月新推出产品“数兜兜”,上线一个月后即下架,有媒体指出该产品涉及用户个人敏感数据信息,如手机号码核查、个人卡流水交易记录等,平台接入的数据是否经过审核,数据是否属于非法获取引发业界猜想。
监管戴上“紧箍咒”
事实上,在央行征信系统与百行征信外,市场上不乏第三方机构通过对外输送个人征信产品,提供有偿数据信息服务。大量以大数据风控之名行个人征信之实的第三方数据服务商,造成了数据滥用和数据交易的灰色地带。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分析称,个人征信市场以前是没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所以大家擦边球做做,但现在已经在发放个人征信牌照了,如果谁都能继续做个人征信,那么个人征信牌照的价值就不突出了,也无从依托牌照发放进行规范。
陈文还称,央行针对鹏元征信开出近2000万元的罚单背后,反映出监管对于金融数据治理规范的决心,现在无照开展个人征信几乎都是在打数据产品的擦边球,而当下数据治理的政策导向越来越强,对于个人数据的获取、使用以及交易的规范力度不断加强。
据陈雨露在上述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央行对征信市场的信息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监管的强度不断加大。
此外,央行还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以大数据公司、大数据征信名义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查处以信用信息服务、企业征信服务名义招摇撞骗的行为。
陈雨露表示,下一步,会根据国家将要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新的法律,及时推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暂行办法》,以更大的力度来规范个人信息在金融领域里的依法合规使用,切实维护好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
“2021年将成为个人征信合规、蓬勃发展的重要年份,预计后续将有更多市场化机构积极参与申请个人征信牌照,恪守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监管要求,与数据规范、数据治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在坚持合规的基础上稳健前行。”苏筱芮对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