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软广植入报价百万元,一场直播带货销售过亿元,“暴富神话”在这个行业不断上演。作为背后的操盘手,MCN机构通过内容制作、孵化红人IP,一旦收获可观的流量,就能快速实现商业变现。
行业的低门槛吸引了大批掘金者。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MCN机构数量仅160家,到2021年这一数据飙升至34000家。
MCN行业年终奖会向大厂看齐吗?数据繁荣的背后,从业者的生存状况如何?岁末年初,时代财经与多位来自MCN机构的多位从业者聊了聊。
“2022年肯定比2021年好。”张宇在一家头部电商型MCN机构的非业务岗位工作,据他透露,公司头部主播在2022年的GMV增幅达20%。
“年终奖已经发了,的确比去年高不少。”张宇透露,他因绩效突出和职位晋升,拿到了3个月月薪,和2021年相比至少翻番,公司其他同事普遍也都能拿到比2021年更高的奖金。
年终奖为什么涨了?在张宇看来,除了员工个人绩效外,影响公司年终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当年的公司利润。
张宇指出,“此前,公司在应对疫情封控方面的经验不足,导致供应链、物流都受到很大影响,即便GMV数据亮眼,消费者退货率却暴增;另一方面,2021年公司因被要求补税,公司利润受到不小影响。”
2021年,主播雪梨、林珊珊、薇娅相继陷入巨额偷税漏税事件。同年,作为“清朗”行动的一部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全国各地市发布公告,要求明星艺人、网络主播等整改自查,在2021年12月底向税务部门主动报告和纠正涉税问题。
张宇工作的公司就是补税大军其中一员,这也直接导致公司当年利润锐减,员工年终奖大幅减少50%以上。
2022年,公司不仅没有补税压力,还开始建立更健全的机制应对供应链问题。“往年‘双11’的备货都是提前两个月开始的。但是2022年,为保证顺利开播与发货,我们7月份就备好货,在大促前后,核心团队包括主播、运营、品控、招商等全都住在公司,不进不出。”张宇透露。
除了年终奖让刘静满意,她更用“顶好”来形容MCN公司的福利待遇,“逢年过节公司都有小礼物,因为团队多为95后的年轻人,公司团建也会选择酒吧包场蹦迪。”
在MCN的打工人不仅有膨胀的年终奖,还有可观的薪资待遇。
因为薪资待遇颇具竞争力,2021年毕业的王欣选择了一家以直播业务为主的头部MCN公司,从事直播运营工作。
他对时代财经称,“字节、腾讯、网易等大厂能给的福利待遇,这里都有。除了IT行业,MCN比任何行业的调薪都要快。”
据王欣透露,作为一名2021年9月入职的应届生,当年公司不包含提成的底薪为每月6000元左右,而到了2022年初,他的底薪就超过1.1万元/月;2022年年中,他的底薪更进一步增长至1.6万元/月。
不过,由于MCN多个岗位而言,收入更多地依赖于团队收益提成,这也导致公司内部薪资差异巨大。
刘静就对时代财经透露,以公司的编导和编导助理两个岗位为例,理论上说,编导岗位在职级上更优于编导助理,但事实上,头部达人团队中的编导助理月薪或会远超中腰部达人团队编导的月薪。
随着互联网平台流量红利的逐步退潮,野蛮生长的市场让众多MCN公司开始面临一些问题,行业头部公司也不例外。
有MCN机构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对公司旗下账号发展的焦虑,“我们现在虽然还在跑,但也很担心因长期生产内容带来的麻木和倦怠感导致账号数据直线下滑。一方面,需要不断产出新账号,另一方面还需要维持老账号的数据和内容产出。”
张宇也感受到,自然流量的缺失让MCN机构孵化新主播难度和成本加大,“以前,大家随便玩玩好像就能火起来。现在平台的各种机制都是靠砸钱,没有一定资金也玩不动。”
谢双双则直言,“即便大公司有一套方法论,但现在新人孵化,60%-80%也都要赌运气。”
对于已经成熟的账号来说,公司的运营成本也在逐年增加。早在2018年,MCN机构青藤文化CEO纪方圆曾对媒体透露,公司一年在采买流量上大概要花费500万元-1000万元。如今,这一成本也只增不减。
“压力太大了。”尽管对行业前景看好,但刘静坦言,作为核心的内容编导,2022年以来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公司开始每个月公布达人营收排名,排在后10名,意味着达人及背后的团队即将被淘汰。”刘静透露,公司每个月都有新人进来,旧人离开。
刘静的公司并非个例,据谢双双观察,不少MCN公司内部汰换的频率正在增高,尤其是头部机构,“一般新人如果1个月数据起不来,公司会选择将团队洗牌重组再试1个月,如果还不行,会进一步评估是达人、编导、后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把出问题的换掉,一般来说,被淘汰的不是编导,就是达人。”
日前,MCN公司遥望科技管理层坦言,公司人员成本成为负担。2022年12月,遥望科技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员大规模裁员,裁员规模达300人。无独有偶,王欣所在的公司2022年的裁员比例也高达30%。
对以直播电商业务为主的公司来说,打破增长瓶颈依则更依靠扩张规模及增加主播的工作量。王欣说,“一场直播卖5000万元已经是天花板了,只有进一步增加主播的直播场次。”目前,他作为直播运营,开播频率的增加也让他几乎每天的工作时长都超过10小时。
如今,MCN行业由此前的野蛮发展转变为存量竞争,弱肉强食。根据艾媒咨询预测,到2023年,MCN的内容营销进入白热化竞争,一些MCN机构将从横向扩大用户规模的粗犷式策略,转为纵向挖掘单个用户注意力价值的高精尖策略。不过,MCN机构仍然面临着内容同质化严重、网红孵化机制不成熟以及一些监管问题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