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温泉绝对是外出旅行不可或缺的一项。特意为秋冬季旅行一族奉上中国十大温泉:
内蒙阿尔山温泉
在大兴安岭中段西麓,蒙古语“阿尔山”意为“圣水”。中国最大的放射性氡群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部、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之中。分布在长500米,宽70米的地带上。共有四十二个泉眼,泉区方圆仅1平方千米。各泉水温差别明显,所含化学成分各不相同,可分别治疗几十种慢性病。
东北长白山温泉
长山白温泉群遍布于长白山一带,主要包括长白温泉、梯云温泉、抚松温泉、屯温泉、长白十八道沟温泉、安图药用泉以及天池西侧的金线泉、玉浆泉等。长白山温泉是含碘、镭、锶、氟、硅,硫化氢复合型等渗的弱碱性氯化物、硫酸盐--钠型高热优质医疗矿泉水温泉,井口水温达68℃。这其中的硫化氢可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还能杀灭细菌和寄生虫,对多种皮肤病如疥、癣、慢性温疹、痒症、神经性皮炎等有治疗作用。
云南腾冲热海温泉
腾冲是中国三大地热区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腾冲热海位于腾冲县城西南20公里处,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较大的气泉、温泉群共有80余处,其中10个温泉群的水温达90℃以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热泉在呼呼喷涌。世界上有温泉的地方很多,但像腾冲热海这样面积之广、泉眼之多实属罕见。热海中最典型的是“大滚锅”。它的直径3米多,水深1.5米,底部水温达102℃,两边水温达96.6℃。昼夜翻滚沸腾,四季热气蒸腾。
西藏羊八井温泉
羊八井地热位于拉萨市西北90公里的当雄县境内,方圆7000公里。温度保持在47℃左右,是中国大陆上开发的第一个湿蒸汽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热发电站。西藏地处高原,温泉数量居全国之冠。羊八井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喷泉与间歇喷泉、温泉、热泉、沸泉、热水湖等。羊八井还拥有全国温泉最高的水泉,以及罕见的爆炸泉和间歇温泉,总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温泉矿物质含量高,浸泡洗浴可治疗多种疾病。
南京汤山温泉
汤山古名”温泉”,因温泉而得名,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著名温泉疗养区,居中国四大温泉疗养区之首。千年前,汤山温泉就曾于南朝萧梁时期封为御用温泉,自南朝以来,历代达官显宦,文人雅士来此游览沐浴,南北朝萧梁时期被皇上封为圣泉。
汤山温泉日出水量5千吨,常年水温60-65℃,含3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皮肤病、关节炎多种慢性疾病有疗效
重庆北温泉
重庆北温泉位于北碚区,北濒嘉陵江,南倚缙云山。其前身为温泉寺,初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重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1927年,卢作孚于此创办嘉陵江温泉公园,增建温泉游泳池与浴室、餐厅等旅游设施,后更名为重庆北温泉公园。
赤壁龙佑温泉
龙佑温泉度假区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境内,距市中心5公里,由此北上武汉110公里,南下岳阳70公里,进抵长沙210公里,西去赤壁古战场40公里,东与著名风景区陆水湖毗邻。龙佑赤壁温泉度假区坐落在风景秀美五洪山麓,五洪山温泉自古有之,相传为舜帝南巡驻跸之地。其二妃娥皇、女英寻迹于此,及第洞庭君山,竞成湘水之神。
四川海螺沟温泉
海螺沟温泉位于四川省贡嘎雪峰脚下海螺沟冰川公园内二号营地及一号营地与沟口之间的贡嘎神汤处。大量沸泉从地下喷涌而出,出口水的温度达90°C,足可用以沏茶和煮食鸡蛋。日流量8900吨的沸泉水顺崖而下,从而形成一道宽8米,高10米的瀑布。
浙江南溪温泉
南溪温泉距宁波市区76公里,被著名的天台山和四明山环抱,终年青山碧水,草木葱茏,溪水潺潺。据测定,这一带地热水不但蕴藏量大,水温适中,且水质清澈透明,品位甚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人们浴后有肌肤滋润,心境舒展之感。对各种皮肤病、关节炎以及神经、消化、心血管等方面疾病有明显疗效。
台湾绿岛朝日温泉
朝日温泉位于绿岛东南海岸,为世界少有的咸水温泉之一,属于硫磺泉质,但是无浓厚硫磺臭味,洗后也不会有黏涩感,相当特别。绿岛海水温泉极为罕见,在世界上目前仅发现三处,除了台湾绿岛外,在日本九州及意大利西西里岛各有一处,是世界级的稀有地质景观颇为稀奇。若想观赏旭日东升,也可以凌晨3、4点来此泡汤,迎接日出。自台东乘船或小飞机即可到达绿岛,之后通过岛上交通工具即可到达朝日温泉。
概念
泉有两种含义:
定义1: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
定义2: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分类
根据泉水所排泄的含水层划分
上升泉(承压水)下降泉(潜水)悬挂泉(上层滞水)
根据出露原因划分
侵蚀泉:单纯的由于地形切割地下水面而出露,包括切割潜水含水层(下图a、b)及揭露承压水隔水顶板(下图h)
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出露(下图c)
溢流泉:水流前方出现相对隔水层,或者下伏相对隔水底板抬升时,地下水流受阻,溢流地表(下图d、e、f、g)
断层泉:地形面切割导水短接,断层带测压水位高于地面时出露成泉(下图i)
接触带泉:岩浆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下图j)
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划分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根据温度划分
高温泉、中温泉、低温泉
形成
形成方式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者。
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或是火山喷发而成。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由于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不断的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此类热源热量集中,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会受热变成高温热水,而且大部分沸腾为蒸汽。这种原因所形成的温泉叫做硫磺盐泉,又叫硫磺泉。
二是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而成。雨水落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含水层,形成地下水。地下水遇下方地热而成热水、蒸汽。热水、蒸汽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终至地表,形成温泉。高山巍峨,谷地幽深。谷底地面水位低于高山中地下水位,因而这种原因形成的温泉大部分出现在山谷中,叫碳酸盐泉。
温泉的成因,简单说来就是地热的作用。无论哪种温泉,其身影多出现在地壳板块的交界处、地质大断裂区及火山分布带,做这些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中国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现在已发现的温泉有二三千处之多,以东南沿海和西南一隅分布最为稠密。
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形成条件
1、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地底有热源存在);
2、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岩层中具裂隙让温泉涌出);
3、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
地理分布模式
供温泉旅游的地下热水资源,有的通过岩层裂隙出露地表成为温泉,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则深藏盆地成为地下热水(或地热水),为人工温泉井的主要水源,也是温泉旅游的主要资源,它们是隐伏于地下,一般不为人们所察觉的。
这是温泉热水资源主要的两种分布模式:显式分布模式和隐式分布模式。
存在和形成规律
首先,温泉地热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地质构造特点和其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部位控制;大部分温泉的分布明显与断裂,尤其是深大断裂有关。断裂常为构造分区的界线,断裂经过的部位,莫霍面受到切错,因而,可起到导出地幔热流的作用,因此,褶皱断裂带为温泉出露创造了有利条件。相反地,在深大沉积盆地则是隐式温泉(地下热水)的储蓄分布区。因此,温泉的分布受区域大构造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和控制。
其次,温泉和地热水的分布也受气候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为温泉地热水的循环和补给在很大程度上要仰赖于气候降水的多寡与强度。
第三,温泉的出露与地貌的性质和形态也有重要影响。一般在受到褶皱和断裂作用的起伏山地,有利于温泉的出露,因而,温泉的分布频度和密度相对要大一些,相反地,在平坦地域,特别是大的沉降盆地,地热水的出露较少,隐伏于地下。
试题链接
1.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泉眼海拔3530-3570m。该地甲、乙两区域温泉水温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曲戈河河谷地形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花岗岩、石灰岩、卵石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石灰岩、花岗岩、卵石层
B.花岗岩、石灰岩、卵石层
C.石灰岩、卵石层、花岗岩
D.卵石层、石灰岩、花岗岩
(2)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乙区域()
A.低,海拔高度的差异造成
B.低,岩石透水性的差异造成
C.高,离河远近的差异造成
D.高,离岩浆距离的差异造成
【答案】1.A2.B
【解析】
(1)由图可知,花岗岩侵入石灰岩,故花岗岩较石灰岩形成晚,卵石层覆盖在石灰岩之上,故卵石层较石灰岩形成晚,卵石层覆盖在花岗岩之上,且花岗岩未侵入卵石层,故卵石层形成较花岗岩晚,故选A。
(2)卵石层孔隙大,地表冷水易下渗,石灰岩透水性好,利于地下冷水渗入温泉,乙区域为花岗岩,透水性差,使得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乙区域低,B正确,C、D错误;甲乙海拔差异较小,且温泉为地下水喷出,海拔对水温影响较小,A错误。
故本题选B。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白山系是亚欧大陆东缘的最高山脉,由多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褶皱断层山脉组成,是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三江之源。长白山林区是同纬度地带保存最为原始、完整的森林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长白山区是著名的火山活动区,火山喷发后多形成较致密的玄武岩,地热资源可开采量巨大,形成多处温泉群。主要用于理疗、水产养殖、农业灌溉等方面,开发方式比较粗放。目前,长白山区部分温泉出现不同程度的水位下降问题,现在以打井的方式抽水利用温泉水。下图示意长白山天池地理位置及某温泉地下水的埋深情况。
(1)分析长白山区多温泉的原因。
(2)推测长白山区温泉流量的季节变化,并说明原因。
(3)请你就长白山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1)长白山区地处亚欧大陆东缘,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影响;火山活动频繁,地热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密集,水源补给量大;多断层构造,地下水出露多。
(2)每年1~2月为枯水期,温泉流量较小;3~6月山区积雪融化,出现春汛,温泉流量出现短暂性增加;7~9月降水较充足,补给地下量最多温泉流量出现峰值;10~12月逐渐进入枯水期,温泉流量相应减小。
(3)加强地热资源的开采管理,科学开采和回灌;护周边山区植被,提高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量;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增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
本题考查长白山多温泉的原因、温泉水位季节变化原因及保护措施等知识点。
(1)“长白山系是亚欧大陆东缘”,长白山区地处亚欧大陆东缘,靠近板块交界处,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影响;“长白山区是著名的火山活动区”,火山活动频繁,因此地热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河流密集,水源补给量大;多断层构造,多裂隙,利于地下水出露。
(2)长白山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每年1~2月为枯水期,温泉流量小;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3~6月山区积雪融化,出现春汛,温泉流量出现短暂性增加;夏季7~8月份雨季到来,7~9月降水较充足,补给地下量最多,温泉流量出现峰值;10~12月夏季风影响很小,河流进入枯水期,温泉流量相应减小。
(3)“开发方式比较粗放”,据此应该加强地热资源的开采、管理;“长白山区部分温泉出现不同程度的水位下降问题”,应该科学开采和回灌;注意保护周边山区植被,提高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量,保障温泉水量;科学合理规划,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增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及时采取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