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境遇如何,请深信,你的明媚里,才有孩子眼中的晴朗。
千万别让物质挟持了你,还有你爱的人。
上周,闺蜜晓晓吐槽了一件糟心事儿。
有一次,女儿晚上回家,突然凑过来,郑重其事地问:
“同学妈妈都背LV,怎么就你没有?是不是咱家穷?”
晓晓转头看看放在一边的50块皮革包,竟然一下子啥也说不上来,感觉怪怪的。
她马上转移话题,佯装教训女儿:“你哪里学的这些攀比作风?”
原来,今天班里的同学都在“比”包包。
“我妈妈有一只,LV限量版的,很贵很贵,还不好买呢!”
“我妈妈这个包才精贵呢!”
……
你一言,我一语,女儿在一旁什么都插不上,说不上自卑,但又总觉得矮人一截。
闺蜜晓晓听了,沉默了好久,很想和孩子好好聊聊,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和孩子谈钱,哪那么容易?
1
孩子之间的鄙视链,来自于父母之间的焦虑
最近追《三十而已》,感触尤深。
女主顾佳上外毕业后,和老公创业,公司慢慢步入正轨后,她生下儿子,回归家庭。
虽说是全职妈妈,但她更像是一位独立女性,举手投足间,永远收放自如,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可唯独在教育上,是个例外。
精英如她,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无时无刻的焦虑和恐慌。
抱着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的执念,不惜倾尽所有搬进顶级豪宅;
孩子面试答错题,她又千方百计地搭人脉、献殷勤,来求得校董夫人王太的推荐信。
后来听贵妇圈的李太孩子上了牛津,又开始精心盘算着给孩子谋划前程。
为了让孩子学最贵的马术,她忍痛割爱把私藏的限量版首饰当掉换学费。
从顾佳的脸上、心里,你其实可以读出中产阶层的惴惴不安——自己好不容易实现了阶级跃层,一旦孩子失败了,就要从现有阶层掉下去从头开始。
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
环顾四周,这并不是个例,身边大把的精英们一掷千金拖关系为孩子择校、选兴趣班,努力让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拔得头筹。
家长的这种无处安放的攀比,无形中蔓延到孩子中间,就形成了孩子之间的各种鄙视链。
读学费昂贵的私立双语学校的,看不上读重点公立学校的;
读重点公立学校的看不上读普通学校的。
学马术、高尔夫、冰球、茶道的看不上学美术、小主播、编程、跆拳道的;
学美术、小主播、编程、跆拳道的看不上什么也不学的。
开豪车的看不上开普通轿车的;
开普通车的看不上骑电动车的。
潜移默化地,孩子们也开始“晒”谁家的车更好,谁家的别墅更大,谁家的家长更有本事。
有人说,童年是一张白纸,不应有功利与高低。
可事实是,孩子和成人世界并无两样,
那些隐形的财富和地位早就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把他们卷进这个竞争与浮躁的漩涡里。
只是,孩子那么小,哪里懂得成人世界的弱肉强食?
萨提亚心理学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说到底,孩子的相互攀比,终究还是父母潜意识里最简单粗暴的投射罢了。
孩子之间的鄙视链,实际上正是来自父母的焦虑。
2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安全感
“想哭,我从小就被教育家里很穷,父母很辛苦,以至于我一直很自卑,上班赚钱了就开始乱花钱。”
晓晓也说,自己就是在父母“哭穷”中长大的孩子,直到现在,每花一分钱都处在痛苦中,觉得罪大恶极。
相比晓晓,我就幸运多了。
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可在教育这个事上,母亲花钱从不手软。
上初中那阵,随身听流行起来,母亲就买了个给我,那可是全家一个月的收入。
母亲给的理由是,“学英语用得着!该花的钱一定得花!”
于是,我成了小城里少有的配上了随身听的人。
大学保研了,三年免学费。
我隐隐地和母亲说,有机会想出国看看。
母亲不假思索,“你好好准备考试,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十年前出国念书,花掉的是父母多年的积蓄,可是母亲还是义无反顾。
也是靠着母亲的远见,我才有机会接触更大的平台,后来事业也算顺利。
童年记忆里,日子并不宽裕,但从母亲的嘴边,从未听她抱怨过,
“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妈妈每天上班那么辛苦,你还要这要那,真不懂事”这类的话。
平心而论,后来人生发展中,很多的底气和安全感也得益于母亲早年的“敞亮”。
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就是说,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人就是父母。
好的父母,会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又会教会孩子适当克制,
而不是一味地吐苦水,让孩子为贫穷而羞愧无助,甚至觉得是家庭的累赘。
托尔斯泰也曾这样说道:“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
说到底,孩子的内心究竟是富足还是匮乏,格局是远大还是狭窄,
最终取决的不是物质,而是父母对待金钱和生活的态度。
3
好父母不刻意装穷,不虚伪炫富
看过一则短片《佐贺的超级阿嬷》。
这个短片,描述的是日本喜剧泰斗昭广与外婆的故事。
8岁开始,昭广离开了广岛和妈妈,开始与外婆一起生活。
虽然生活异常拮据,但外婆却有独特丰富的生活智慧。
外婆每天出去工作,都在腰间绑根绳子,拖着磁铁吸引废铁卖钱。
外婆说,如果只是呆呆地走路不是很可惜吗?
房前有条小河,外婆用根竹竿拦着河面,好拦截树枝和上游市场卖不掉的菜。
外婆说,小河就是专属的超级市场,还免费送货上门。
昭广有时也感叹命运的捉弄,问外婆为什么我们这么穷。
外婆笑笑回答,天下有两种穷人,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开朗的,
我们一开始就是这么穷的,做开朗的穷人不是很好吗?
多年后,昭广回忆起外婆的点滴,他说:
“可能外婆都不知道,她乐观开朗的性格,对贫穷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面对生活中孩子提的要求,如果能满足,作为父母我们就心甘情愿地去满足;
如果实在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诚实坦荡地拒绝,并告诉孩子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
大可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一味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假装炫富,
也不必经常给孩子哭穷,在物质上过分苛刻,拿捏住度,把握好分寸,才是关键。
好父母,一定是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不会站在物质的制高点上俯视他人;
好父母,一定会鼓励孩子在成绩上比学赶超、努力上一拼高下,而不是比吃穿,比住行;
好父母,更一定不会自暴自弃,把孩子拉进来被穷吞噬,让孩子在自卑和阴郁中痛苦沉沦。
周苏婕在《鎏金大亨》这样写道:
数据还证明,你现在所有的成就,三分源于自己,七分源于父母。
不,我不是说钱、人脉、资源这么简单。
父母的生活习惯、教育模式、思维格局,深刻地塑造着你……
可见父母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你家境殷实,那么恭喜你,请你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是你最坚实的臂膀,我们会保护好你,让你好好生活,
我们通过智慧和劳动得到财富,相信你长大了也一定可以!”
如果你为生活所困,也不要气馁,请你告诉孩子:
“虽然生活艰辛,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
凭我们的双手过上更好的生活,你也会陪爸爸妈妈一起,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