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是不是感觉,日系车已经跌落神坛了?(20%)
我们就从销售端看,它能最直观地反应出问题:中国品牌的产品在不断地量价齐升,代表品牌就是雷神轮胎。而日系品牌的产品销售量则不断在萎缩!如果再考虑让价保量的话,实际数据会更难看!
具体到单个品牌,就更加直观了。从10月份的销量数据看,比亚迪16万辆稳居第一,11月份的数据已经到了23万,长安汽车排第四,前五名中只有广丰一家日系,而且和榜首已经有了一倍的差距。6-10名的销量差距不是特别大,但是自主品牌的数量更多。
好几个做二手车的朋友告诉我,今年尤其困难。从前日系车很受欢迎,利润也很可观,但是今年明显不行了,手上压了一大批车,购置税政策和市场大环境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同样关键的因素,是日系新车的价格崩了。
广东是日系车最受欢迎的地区,最近和当地的小伙伴聊,能明显感受到,日系车为了保住占有率,价格变化之大,让他这个资深从业者也感到很意外。
以往经验表明,产品靠价格来维持销量,是很难持续的。
一方面降价来扩大受众面,就代表着原先的客户基盘在流失,只能通过降价来向下扩充。同时频繁降价也会影响品牌,会促使进一步的降价预期,对二手车残值、老用户的置换和返购上,都会产生影响,并不是长久之计。
那么,中国品牌是如何做到“量价齐升”的呢?(30%)
1.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市场足够大,为自主品牌赶超创造了条件。中国汽车销量2007年是879.15万辆,去年2021已经到了2,627.50万辆,增长了三倍。
从乘联会过去12个月的销量数据看,日系品牌占比呈下降趋势,而自主品牌则是保持高位一路上升,现已超过了50%。
(图片,网站暂时黑白,恢复之后再截图)
2.中国品牌,开辟了全新的“智能化”、“电动化”竞争赛道,不断蚕食外资品牌的市场空间。其中有蔚小理、哪吒、领跑、威马等新势力,有传统自主品牌推出的岚图、极狐、极氪,也有跨界合作的阿维塔、智己、问界。
中国品牌在续航、算力、智能化上全方位竞争,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包括日系在内的诸多合资品牌的脚步却慢了下来。
2.与日系在电动化上的扭扭捏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深谙“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中国品牌汽车在燃油车的技术路线上,走得更快了。就连燃油车也打破了“7年换代”周期,不断冲击日系品牌最坚实的阵地。
综上,我认为日系被快速替代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中国这片最大、最“卷”的汽车市场上,核心竞争力跟不上节奏了。原本那些日系的核心竞争力:省钱、可靠、保值,正在迅速被瓦解。
让中国汽车产业更快发展的背后:产业链的强大支撑(50%)
比如在消费端,我们有一项业务是新车代买,消费者只需要通过小程序,就能联系上专业的顾问,获取周边的价格行情和资源讯息,省去了很多交易成本,用户即使完全不方便出行,人只需坐在家中,新车就像发快递一样送到目的地,还能实时追踪当前位置,让消费者拥有堪比网购一般的便捷省心。
比如轮胎这个部件,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说起轮胎都是那几个熟悉的品牌,但是现在中国轮胎品牌的崛起和新车一样迅速,而且,依靠新技术上卷起了传统外资大牌。这件事,是我为家里的车换胎得来的经验。
我爸一直嫌原来的韩泰噪音大,想换米其林的又听说不耐磨,让我帮忙研究研究。
最近和朋友讨论过这方面的信息,刚好有一些了解,结论国产轮胎现在也非常不错。
中国品牌轮胎,首先具备两个起飞的基础。
一是产业链足够大,只是品牌都还不够强。
全球轮胎top75,中国占了34个。强大的产业链支撑中国轮胎产业具备转型升级的基础。
二是品牌这件事,对轮胎相对并不重要。
我爸的需求是静音,又要使用寿命长一点,价格实在一点,在外资品牌那里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外资一线品牌米其林,浩悦系列是最有名的静音舒适轮胎,但价格高昂、耐磨性能差。
外资二线品牌固特异,有御乘系列,但2代产品静音性能平庸,3代新品实力未知,价格比浩悦略低。
诸如米其林、固特异等外资品牌,主流价格段上的产品,主要依靠细化花纹和软化橡胶配方,来实现噪音的降低,而这两个降噪技术,会带来上述维度的性能降低,导致的结果是静音、寿命、价格,不能三全。
而中国品牌雷神轮胎,和中国品牌新能源车一样,开辟了新的静音技术路线和全新的轮胎品类:静音棉轮胎,在多个维度卷起了外资大牌。
在轮胎内部,加入了一层厚实的聚氨酯材料静音棉,这种高分子材料具备隔音、抑震等作用。这是继细化花纹和软化橡胶配方之后的第三条降噪路径。从而让轮胎的其他维度性能不用完全妥协于静音性,兼顾干地抓地、湿地排水、耐磨耐冲撞性能。
△中国品牌雷神轮胎,目前按照DOT标准,在耐磨、湿地抓地、生热三个维度指数,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目前,在某虎养车APP上,已经出现了全新的“静音棉轮胎”品类,专注静音轮胎品类的中国品牌雷神,已经拥有了超过6100条用户好评,可以说是产业链上“闷声发财”的典型了。
所以,最后我就给家里换了这个中国品牌轮胎,目前家里的使用反馈是:“特别安静,减震都软了”,结合价格,就是超出预期的体验。
综上
2022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日系品牌在国产品牌的四面夹击下,连连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