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发生大规模召回事件的情形下,表现一点不拉,股价仍然暴涨2.51%!
毕竟,“比亚迪从基本面上来说,利好远远超过上述美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因此,创历史新高概率很大!”不少股民这样认为。
戏剧性的是,“你以为它涨我就要跟着涨吗?”
6月29日,A股遭遇整体震荡调整,绿油油一片,汽车板块持续走低。就连最近一年股价最高翻了10倍的“股红”小康股份也一度差点跌停,截至收盘股价跌6.53%。
北汽蓝谷跌7.44%;
东风汽车跌5.07%;
长安汽车跌3.03%;
江淮汽车跌2.34%。
比亚迪(002594)非常争气!大幅高开,有波动但到快要收盘时依然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最后十分钟,笔者把词都想好了,上个洗手间的工夫,回来一看,大势不好!比亚迪最终还是没能扛下所有。
截至收盘,比亚迪股价微跌0.13%,报253.30元/股,总市值7247.27亿元,在所有中国车企中,继续排名第一(你说气不气人)。
股价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价值,也反映市场对于企业的信心。其实对于比亚迪来说,你只要“傻傻的持有,傻傻的坚持”,一定会收获了理想的回报。
除了“股神”巴菲特,股民“全仓BYD”也是其中之一,ta说:我不做T的,只傻傻的持有,傻傻的坚持。从五十块,比亚迪市值一千多亿,一路持有到现在,中途坐过很多次过山车,经历涨停跌停多少次,内心早就波澜不惊。
波澜不惊往往是历经无数次跌宕起伏之后的淡定,是长期陪伴后深信不疑的沉着。
今天,只要涨超8%,比亚迪市值仍可创历史新高。
而今天,不管涨跌,比亚迪都已创造了历史。
今天是比亚迪A股上市10周年的日子。10年前,有多少人会相信——原来坚持,就是最好的回报!
而外部,在全球100多个资本市场中,A股市场在上一年全年跌幅最大。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遭遇到销售萎缩、新能源业务处于培育阶段的比亚迪,就算能回A股市场也不会有太好的溢价。
2011年6月29日,比亚迪在A股上市前夕发布了一季报。季报显示,公司实现总利润3.78亿元,同比下滑80.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84.35%。
业绩下滑严重。不少国际投行纷纷降低了对比亚迪的股价预期。德银把比亚迪H股目标价由25.5港元削至23.1港元;美银美林将比亚迪H股目标价由57港元大幅降至20港元;瑞信更是将比亚迪股份目标价降至17.70港元。
媒体大量唱衰,投资者持谨慎态度。此前,承销商瑞银建议申购价是每股21-30元,但在最后时刻比亚迪决定下调申购价,将A股发行价调整为18元/股,融资额为14.22亿,比此前预计募资21.92亿元锐减了35.13%,融资计划缩水高达7.7亿元,这种在中小板IPO中十分罕见的流血IPO,不可谓不壮烈!
事实上,回归A股是比亚迪多年前的一个愿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比亚迪的汽车业务主要的市场在中国大陆,回归A股可以实现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的统一。
比亚迪此次IPO募集的资金最终用于投资动力电池项目和电动汽车及零部件扩产。
王传福曾说:“如果仅仅为了个人财富,我们做电池就已经够了,我们想用技术报国。作为一个有眼光的企业,我们应该对人类需要的技术和产品作储备。”
不了解比亚迪历史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些话。
2003年,比亚迪在成为“电池大王”之后收购“秦川厂”跨界做汽车,基金经理就集体向王传福“打call”——“一个造电池的怎么可能造汽车?汽车和电池能比吗?”“如果你坚持收购,我们就抛售比亚迪的股票,直到抛死为止。”后来数日,股价一路狂跌,比亚迪受到了“深刻的教训”,但没有退缩。
比亚迪的发展不是为了简单的规模的扩大和财富的积累。因此对于比亚迪来说,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不会改变公司的核心战略。
2003年,比亚迪基于“福莱尔”、“316”等车型研发出多款纯电动汽车。
2004年,比亚迪展出了电动车,第一次有电动车参展,引起轰动,但并未被行业看好。
直到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发布了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F3DM,正式开启了电动车的商业化。
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电动汽车第一次得到政策支持。同年8月12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第一批)在工信部网站上正式发布,比亚迪F3DM成为首批推荐的唯一一款新能源轿车。
2010年1月13日,比亚迪e6进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获得批量生产及上市资格。
2010年,比亚迪提出了“城市公交电动化”战略,即城市出租车、公交车推行纯电动化。
深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推行“城市公交电动化”战略。
2017年,深圳成为全球第一个公交100%纯电动化的城市。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至354天,居内地城市最优水平,在全球城市被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尾气困扰当下,“深圳蓝”成为深圳的靓丽名片,甚至有国外城市实名发文羡慕深圳。
键盘侠可能有疑问:如果没有比亚迪,深圳也照样会电动化吧?
嗯,可能会晚个三五年。
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信息表示,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合作共赢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宣布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重大举措。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是落实“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
2020年11月2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2021-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曾表示,如果汽车年销售总量是2500万辆,20%则是500万辆,“这是个很大的数目”。
但这个“很大的数目”离我们有多远呢?其实已经很近,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是5%左右,今年3月份渗透率达到10%;到6月份第一周,在很多企业缺电芯、IC的情况下,据上险数据显示,渗透率仍高达12%,6月份的第二周达到1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每个月提升0.3%到0.4%,若按照这个趋势算下去,2021年底的渗透率就可能达到17%左右。
6月28日,长城汽车发布全新战略以领先姿态抢跑2025,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00亿元。长城汽车的研发包括电池、电机、电控。
而比亚迪目前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电池、电机、电控和芯片的汽车企业,产业链完整,是不是只要加个“油门”,提升点产能就助力国家目标提前实现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2012年11月15日对中国人民许下承诺。目前这个承诺也在一一实现。
而比亚迪的使命是“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亚迪的使命是为人们美好生活服务。
只要人们有需要,比亚迪就能挺身而出。因此,如果把比亚迪单一看成汽车企业或者新能源汽车企业,其实是片面的。比亚迪是国内制造业的一个代表。
王传福曾说:“强大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强大制造业,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强大制造业,也让工业变得更安全。”
26年来,比亚迪其实一直在坚持制造业,专注做好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