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自2023年8月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首都地区组织开展了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推选宣传活动。在基层推荐的基础上,经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集中展示初评会评议,从69名参评者中产生了30名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候选人,其中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23名,社区卫生人员4名,公共卫生人员3名。参评者来自央属、市属、区属、部队、高校和厂矿企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既有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也有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既有临床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战线的前沿哨兵。
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组
1.张抒扬:生命守护者,协和掌舵人
2.马琳:做中国宝宝皮肤健康的守护天使
马琳,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儿童皮肤科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中国唯一委员,国际特应性皮炎学会中国唯一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皮肤科学分会会长。据统计,我国15岁以下儿童占皮肤病患者总数1/3左右,但一般医生对小儿皮科了解较少。马琳率领全科室,2008年编辑出版国内第一部《儿童皮肤病彩色图谱》,被国内同行称为儿童皮肤病“百科全书”。时任国际皮肤病学会联盟主席大卫·路易教授评价此书:“没有哪个国家能出版如此经典的儿童皮肤科专业图谱!”面对众多“洋品牌”,马琳立志打造湿疹宝宝“中国品牌”护肤品。多年研究发现,新生儿胎脂具有皮肤屏障修复作用,马琳团队通过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研制出仿生胎脂组方,系列护肤品成功转化上市。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院士曾说:“爱孩子要如慈母。”从医30余年,马琳要求自己做到“胜慈母”,“我要比妈妈还有能力,孩子的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3.翁维良:活血化瘀,躬身为民
翁维良,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首席研究员。潜心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60余年,是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作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的主要参与者,翁维良与团队成员揭示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中药”的科学内涵与作用机理,研究成果荣获中医药行业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翁维良始终坚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活血化瘀十二法”,将活血化瘀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在重症心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介入术后再狭窄、扩张型心肌病等疑难重症的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独创了冠心系列等经验方,制定出多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病证症诊疗模式,为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疾病的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虽已年至耄耋,翁维良仍以极高的热情奋战在临床一线,尽心竭力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4.董家鸿:精准肝胆外科第一人
董家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任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理念,建立精准肝胆外科范式,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突破禁区、累及肝内重要脉管结构的巅峰手术,如极限肝切除、劈离肝移植、双供肝活体移植、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等,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被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美国外科学会和欧洲外科学会授予外籍院士或荣誉会士。他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诚服务、精益管理的“三精医疗”理念,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同时搭建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服务北京乃至全国民众。十数年来,他躬身健康帮扶,多次带领专家团队深入青海、西藏、四川等地的高原牧区,开展包虫病清灭工作,义诊行程超10万公里,包虫病严重流行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5.张力伟:在“手术禁区”创造奇迹
张力伟继承中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的王忠诚院士的志向,扛起颅底脑干肿瘤研究的大旗,成为“手术禁区”的挑战者。找到他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走投无路的。“如果我不做,患者没有一点希望,我要用最大努力,为他们争取希望。”从医38载,年平均手术200多台,他不断向极高难度的手术发起挑战,不断创造医学奇迹。他带领团队向脑干胶质瘤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发起冲击,坚持将临床上发现的问题进行转化研究,集成创新脑干胶质瘤精准手术治疗策略,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赞扬;牵头打造首个国家脑肿瘤登记平台,建立中国脑肿瘤最大的临床资源样本库,开展大规模临床队列研究;他研究发现的特异性PPM1D基因突变为脑干胶质瘤的后续治疗打开一扇窗,被誉为神经外科史上关于脑干胶质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奖项9项,培养神经外科硕博研究生40余人。
6.栗占国:中国风湿免疫发展的推动者
风湿免疫病患者人群庞大、疑难重症多、致残致死率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致力于“不死的癌症”风湿免疫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25年前,他应邀从美国哈佛大学回国,全身心投于临床及风湿免疫专业的发展;10年前,他跻身国际,成为集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和国际风湿联盟(IFRA)主席于一身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带领团队聚焦临床,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他致力于新型诊断及治疗方法和方案的研究,牵头多中心研究的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分类标准(ERA)、临床深度缓解标准(CliDR)及多种诊断标志物,被国内外多个专家建议推荐及专著引用;持续强化治疗(PRINT)方案和新型免疫治疗方法,获欧洲RA治疗指南推荐,被列入国外教科书;牵头发起类风湿关节炎国际年会(IFRA),连续15年在国内外举办,并成为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大医风范,向难而行,他以中国医者的担当,为风湿免疫领域的治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陶勇:中国眼内液精准检测的拓荒者
8.季加孚:为胃癌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9.郭维琴:益气活血治心病的大国医
郭维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学科首席教授,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诊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作为著名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之女,郭维琴系统继承了其父治疗心系疾病“活血化瘀、芳香温通”为法的学术思想。经过近60年的临床精耕和精巧思辨,郭维琴认为心系疾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为本”,创新性地提出以“益气活血”为治疗核心抓手,研制出益气泻肺汤、降脂通脉方、复窦合剂等方剂。作为多家大型医院的“协定处方”,发挥了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支架术后再狭窄,延缓心衰病程进展,逆转高脂内皮损伤的关键作用,为心系疾病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幼承家学,寝馈其中,医术高湛,甲子传承,是郭维琴从医多年的缩影和总结。耄耋之年仍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诱掖后进。郭氏医学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10.尤红:肝病领域的破浪前行者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尤红是我国著名的肝病学专家,多年来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让众多饱受乙肝病痛困扰的患者和家庭看到希望。过去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为肝硬化不可逆转。尤红团队在三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连续支持下,围绕“乙肝肝硬化能否逆转、为什么能逆转、如何评价逆转”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评价乙肝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标准,不仅提高了肝硬化逆转识别率,还改变了必需两次肝穿才可评价逆转的临床实践,被国际誉为“北京标准”。她联合国内顶尖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台多通道影像引导瞬时弹性成像设备,让2700万人次得到了肝脏疾病的精准诊断。2019年,尤红当选亚太肝病学会副秘书长兼执行委员;2022年,她主持的“逆转乙肝肝硬化最新诊疗体系研究”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她牵头制定的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被世卫组织称赞为“为他国树立了标杆”。她也成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肝病学专家之一。
11.朱平:引领现代老年医学模式发展的人民军医
朱平,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名誉主任,专业技术少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和高血压病防治分会主任委员。从事老年医学44年来,他始终恪守人民军医为人民的职责使命,成功抢救了许多高龄老年危重症患者,所带科室获评全军老年医学首批重点科室、全国“老年慢病医联体”牵头单位,建立13家“老年常见临床问题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多次率队圆满完成重大任务保障,被授予“中央保健工作突出贡献者”、2021年度“全国十大医学特别贡献专家”。围绕老龄科技创新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他积极探索人类衰老机制,创新老年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组建了涵盖老年心血管、呼吸、消化、肿瘤、神经内科等多个亚专科的老年多学科团队,形成集老年急危重症救治、慢病管理、功能维护为一体的现代老年慢病管理模式,建成了首都地区首家整合型老年医学科,为应对老龄化贡献了珍贵的“301模式”。
12.周福德:不放弃每位患者的“加号医生”
13.李海洋:让心脏危重症患者绝处逢生
李海洋,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外科中心一病区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优秀的“75后”医生,从医20年来,他以冠心病和主动脉疾病为主攻专业方向,积极开展大血管复合手术、“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冠状动脉搭桥与颈动脉支架联合的“心脑同治”手术以及“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年,由李海洋个人主刀并参与的各类心脏外科手术数量高达5000余例,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保持着平均每天4到5台的手术量,从冠脉搭桥、主动脉手术到瓣膜置换手术,涵盖了成人心外科几乎所有手术类型,其中不少是高难度手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面对手术死亡率高达50%的急性心梗合并机械并发症患者,他作为外科核心组建了北京安贞医院心源性休克抢救团队,以永不放弃的医者信念,勇攀医学“险峰”,用三寸薄刀与死神在心尖上对战。仅今年一年,他已连续主刀心血管手术近1000台且无一例死亡。
14.孔令蕤:守护新生儿生命的“定海神针”
孔令蕤,中共党员,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妇产科主任,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挽救了无数危重症孕产妇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2023年7月31日,区医院遭遇洪水侵袭,手术室里的一名双胎产妇刚做完剖宫产术前麻醉,突然断网断电,情况十分危急。孔令蕤立即集结全院力量展开救助,在危急关头做出“立即停止剖宫产转顺产”决定,克服了停电、断网、无设备可用、产妇有妊娠糖尿病等极端困难,带领大家打着手电、借着手机照明,成功接生早产双胞胎。被感动的网友们给孩子起了乳名“定海”“神针”,称赞勇于担当的孔主任是真正的“定海神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为防汛抗洪的最终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网民纷纷称赞她灾难面前挺身而出,为广大医务人员作出了表率。
15.王天龙:守护生命的底线,提高生命的上线
16.王博:闻“汛”而动、向险而行的空降医生
王博,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急诊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他在工作一线、救灾前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受到台风“杜苏芮”影响,昌平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昌平区流村镇韩台村受灾严重。王博接到救援指令后携带医疗物资,乘警航直升飞机紧急飞往受灾地区。因现场不具备降落条件,王博在距地面近20米的高空中以索降的方式进入受灾地区,提供紧急医学救援。在集中安置区,王博克服重重困难,不仅要在简陋的条件下为伤员进行外伤处置,还要为缺医少药的慢性病患者分发药品,并指导其合理用药。在处理完集中聚集区的伤员后,他又冒着随时被落石砸中的风险,跨过废墟和泥泞,步行进入受灾地区深处,为多名行动不便的高龄群众进行检查和医疗处置。王博始终把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这次紧急医学救援行动中用实际行动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让党徽闪耀,让党旗飘扬。
17.杨征:守护未来始于足下
杨征,中共党员,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外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副组长。25年来,杨征带领团队在儿童骨折救治、髋脱位筛查、马蹄足畸形诊治等领域不断创新发展。2006年,杨征带领团队开设“马蹄内翻足专病门诊”,并逐步拓展到儿童足踝疾病全领域,17年来已惠及数万患儿,他用过硬的技术和爱心、耐心,让家长放心,让患儿重获健康。杨征剖析小儿骨科技术局限性,创新学科发展,在大量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机器人辅助儿童骨桥切除骨骺开放研究计划,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支持,在该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目前,联合清华大学开展“磁力驱动置入式肢体延长髓内针的设计与研发”项目,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作为第一作者,牵头发表两部国家级指南,促使我国儿童运动损伤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兴学科。杨征带领团队用心血和汗水浇筑小儿骨科研究之路,为中国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18.宋雷:雪域高原的“护心人”
宋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冠心病一病区主任、党支部书记。他是雪域高原上的“护心人”,援藏期间用500多例手术为藏区民众铺筑“健康天路”;他是专业突出的心内科专家,在学术领域创下多个“第一”和“唯一”;他是“健康中国最美践行者”,参加医学科普与公益活动十余年不辍。援藏期间他受聘为医疗人才首席专家,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带动高原心血管诊疗的发展,被评为“援藏表现优秀个人”。新冠疫情期间他主动留藏,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西藏医疗组专家参加定点医院救治工作,诠释了京藏人民心连心的大爱无疆!返京后他继续发扬援藏精神,在新国展方舱一线连续作战,荣获“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大医精诚,锐意进取,他从未停下研究“心”的步伐,其参与设计、管理的FAVORIIIChina研究,是《柳叶刀》杂志在心血管领域首次发表的由中国专家牵头、在中国本土完成、基于中国原创技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19.王成祥:心系基层百姓健康的中医肺系病领军者
王成祥,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师承杜怀棠教授,为秦伯末先生、董建华先生再传弟子。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尤其对呼吸系统耐药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有着深入研究。他积极响应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号召,在密云区河南寨镇中庄村建立了驻村工作站,同时组建10支团队,组织70余名专家在密云区10个乡镇社区开展对口支援,自2018年至今服务百姓3万余人。新冠病毒感染防控过程中,他兼任北京防疫专家组中西医结合组组长,组织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通过人民网、养生堂等媒体进行科普宣讲,受众高达数百万人。组织专家通过网络与塞尔维亚中医中心、美国中医药学会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荣获“农工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热心公益事业,多次组织和参加了对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医疗帮扶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带徒20余人。
20.石汉平:将营养进行到底
石汉平,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忧心于肿瘤患者的营养困境,石汉平率先启动了全国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建成世界最大肿瘤营养数据库(>7万例),首次系统描绘我国肿瘤营养不良发病特征、找出关键痛点,并针对性创新营养一线治疗理念、五位一体营养诊疗体系及营养治疗指南,在全国28个省、255家医院验证、示范及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创立我国第一个肿瘤营养学术组织,主编我国第一部《肿瘤营养学》专著,推动《临床营养学》首次成为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率先倡议并试点建设“无饿医院”,创办《PrecisionNutrition》等4本期刊。奠定了我国肿瘤营养的国际领先地位。石汉平创立了我国肿瘤营养学科,推动了我国临床营养和肿瘤治疗的进步。2021、2022连续两年被美国Healsan咨询评选为全球营养学领域最活跃学者,列第二位。获第十二届健康中国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原副总理孙春兰批示“要重视对患者的营养治疗”。
21.李宏军:被誉为“鹰眼”的影像学专家
22.李晔雄:让中国淋巴瘤诊疗方案走向世界
23.洪晶:中国角膜内皮患者的光明使者
从医36年,北医三院眼科主任洪晶教授始终耕耘在临床一线,是我国角膜内皮疾病诊疗的领军人物。洪晶在国内率先开展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并在全国推广,推动了中国角膜移植的发展;开展首例人工角膜内皮和细胞注射方法治疗角膜内皮病变;摸索出适合中国人眼解剖结构的手术方法;开拓性地开展疑难儿童角膜移植手术及顽固性病毒感染的眼内注射等技术。创建了眼库,成立儿童眼病中心,完善北京唯一一家眼科病毒实验室。完成手术上万台,救治患儿3000余名。目前北医三院眼科已成为我国角膜内皮疾病及疑难儿童角膜疾病的诊疗中心。洪晶教授团队根据中国人眼部解剖特点,撰写了中国角膜内皮移植的手术常规及围手术期用药的专家共识;在国际首次出版《角膜内皮病》专著。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曾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科研成果两次入选“近五年中国角膜病领域十大研究进展”。
公共卫生人员组
1.韩鹏达:120急救先锋
2.马建新:为首都传染病防控贡献朝阳智慧
马建新,现任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曾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他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19年,一直奋战在首都传染病防控的最前沿。主持完成多个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多部著作,获得2项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以来,他带领流调队伍成功处置了H5N1、H7N9、H9N2、H7N6禽流感、黄热病、裂谷热、寨卡病毒病和猴痘等多个全国或北京市首例病例。2016年,他主动请缨援助西藏开展包虫病调查,克服高原反应高质量完成任务,受到国家督导组的高度评价。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探索形成的解封标准为全市贡献了朝阳经验,精湛的流调质量获得市领导的赞扬。他精心打造社区流调队伍,构建防控体系,织密防病网底,组织疾控与社区流调人员相互协作,分级分类处置各种疫情,使朝阳区流调队伍成为首都监测疫情的哨兵、构筑健康屏障的工兵和冲在前线处置疫情的尖兵。
3.吕若然:首都防疫先锋,守护公众健康
吕若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期间,他协调指导全市各部门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制订发布了96个市级、行业部门防控指引。2019年,作为《健康北京行动》核心编写组成员,完成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健康北京行动推进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健康北京行动的实施方案》和《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的编制工作。在北京冬奥组委工作期间,他主持编制北京冬奥会《防疫手册》,全程参与同国际奥委会的谈判工作。作为北京冬奥会国际医疗专家组成员,他根据形势变化开展疫情研判和风险评估,出色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障工作。调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疾控中心后,他迅速组建区级疫情防控力量,提升防控能力,精准研判疫情形势,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持续加强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快速提升经开区公共卫生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区卫生人员组
1.陈应军:扎根基层让居民有“医靠”
陈应军,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他扎根基层22年,是辖区百姓心目中的“好院长”,被评为“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他是基层卫生代言人,曾数次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推介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他开通“院长直通车热线”,与16万辖区居民“面对面”。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开设38个门诊(科室),加强CT等设备设施建设,率先在社区开展胃肠镜检查,坚持延时服务、周末门诊,让居民“小病不出社区”。他建立“健康大脑”智能服务云平台,对近6万签约居民进行血压、血糖实时监测超80万人次,针对健康问题给予精准干预。完善的医疗服务,增强了居民就近获得健康服务的便利性,最高年门诊量达60万人次,连续数年位居全市社区第一,荣获“北京市综合能力十强”“全国百强”“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等荣誉。作为解决群众健康急难愁盼问题的“管事人”,他是辖区居民最坚强的健康“医靠”。
2.葛彩英:百姓身边的“最美家医”
3.于春芳:风雨无阻的健康“守山人”
4.张亚兰:护佑居民健康的社区卫生笃行者
张亚兰,中医全科主任医师,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她躬耕不辍,全情投入社区卫生事业28载。作为北京市首席专家、市区人大代表,多次参与国家和市区各项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政策研讨与修订,组织调研提交建议,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声,为基层卫生发展献策。她勇于担当,求真务实,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努力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医改平稳落地,织密织牢社区防控网底,做实、做细、做精家医签约服务,发挥康复特色,推动医养结合深入开展。注重文化建设,深入挖掘磨房精神,培育优秀团队,营造正能量氛围。她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带领中心获得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成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成功完成康复转型,构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网络,优质服务基层行获全国通报表扬,第一批完成社区医院创建,辖区居民健康理念不断提升,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