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已是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却有很多人反思消费主义,你怎么看?消费主义和低欲望社会之间,有中间道路吗?第1页

首先,消费被当下的政府所强调,原因是我国出现的绝对性生产过剩。而通常来说,一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在国际上的比重达到10%左右,就会出现严重贸易争端。所以通过出口解决生产过剩总是会失败的,最后就要转向开发内部需求。

(想了想,德国是个例外。因为欧盟的四项原则中允许商品自由流动,但是欧元区又统一了货币。)

但是开发消费和落到生活的消费规模是完全两个概念,消费不足往往是因为没有足够消费力。准确的说是,拥有消费意愿的人没有足够消费力。本来消费力就不足,消费主义又要通过相对价值低的服务盈利,自然会出现反对。

绝对性产能过剩,也就是怎么用也用不完,出口也出口不完的国家,历史上也是有的,就是大萧条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生产效率很高,大概工业效率是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英国)的两倍左右,美国人口又相当于欧洲一半。那么美国的生产力基本就超过欧洲了,接近于主要工业国的一半。

但是,美国经济的封闭性是非常严重的。当时的美国进出口占GDP比例只有欧洲国的1/3,美国人不怎么出口,欧洲都受不了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出现了美国工业品和农业品像洪水一样涌入欧洲的问题,但是实际上美国人不怎么出口,只不过是生产严重过剩。加上美国当时的贫富差距大——因为美国没有税收调节能力,所以内需也不足。大概到了20世纪10年代,联邦才引入了收入税。然而一战、西班牙流感和种族主义限制移民,都导致人口增长缓慢,不利于增加需求。

所以罗斯福和休伊·朗这类改革者,认为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产能过剩,深层次是分配性问题。所以,要将消费力转移到有消费意愿的人。进一步来说,为了促进消费,美国也要促进消费信贷服务,联邦政府也无法引入全国消费税,这些都有利于消费,所以美国倾向于建立累进税体制。

但是,生产过剩这个只是美国的特殊情况,教科书不讲其他欧洲国,因为大量欧洲国被传染更多是货币因素。例如,法国的生产就一直落后,大萧条中法国经济表现糟糕只是因为货币政策的过分迟钝,他甚至领导了一个坚持金本位的集团(Goldbloc)。

在战争中,法国等欧洲国家体制被大规模破坏,也就有了随心所欲重建的可能,也就是建设增强生产力的国家体制。

例如,战后法国引入了累退性的消费税等间接税种,因为作为中低收入者的税基更大,有利于增强税收规模。并且可以打击消费,促进储蓄,提高投资率和出口。进一步,就可以给资方降低税率,提振竞争力;并且为大型企业提供额外补贴,打造国家龙头企业。而资方的利润提升,国家则有空间引入劳方优势的政策,欧洲表现为福利国家,日本表现为自民党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机制。

随着美国的生产能力衰落,那么消费过度和信贷消费就成为了美国的问题。例如房地产领域的过度消费倾向,是引发次贷危机的根本因素。这是通过民主机制迫使两房帮助消费力不足的人融资(也就是次优级贷款)。

而我国的收入占gdp比例约为43%,除去居民储蓄率15%(6%的Gdp),所以,消费占GDP大概只有38%。而我国的税收体制存在两个重要的特性:(1)税收规模大;(2)税收累退性严重。

而我国对劳方征税严苛,但是对资方的征税较低,税制累退性远远超过同经济水平时的法国。这就导致,我国税收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有限,鼓励生产,而不是鼓励消费。

居民储蓄被迫进入银行或者其他低质投资渠道,或者是政府抽取大量收入的高回报率渠道(例如房地产)。金融抑制就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受限,从而抑制了居民财富的持续增长,自然抑制了消费行为的增长。

所以,劳方真正能用于消费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消费主义通过创造不同等级的市场来盈利,然而,劳方生活这么艰难,自然要拆穿了。

消费跟消费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你买个100块的背包上学是消费,买个1万块的包背着上学是消费,买个10万块的包背着然后还要把包上面的大大的H露给别人看也是消费。

拿历史来举个例子吧。当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成为世界性帝国的时候,从美洲等地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但是西班牙的国王和贵族拿这些贵金属去干什么了呢?他们去买奢侈品了。

很明显,买奢侈品也是一种消费,但这种消费无论对于提升社会的生产力还是发展经济来说没有太大价值。到最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帝国,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而英国征服世界既靠枪炮,也靠遍布世界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工业品。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消费主义”作为一个符号体系,并无可依托的实体,这导致一个纯粹的消费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其实很低。也就是说,消费主义虽然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这就像之前的西班牙帝国一样,在遭到外部威胁的时候并不会为其带来什么用。

在我看来,“消费主义”的方面不是低欲望社会,而是降低“消费主义”背后的符号因素。还是拿球鞋来说,100块的鞋可以穿,300块的鞋可以穿的比较舒服,500块的鞋可以做到既舒服又好看,1000块的鞋舒服、好看而且弹跳性更好。而超出1000块的球鞋,你要明白它的溢价很大程度是品牌和所谓的“文化”带来的。你喜欢它,买个一两双收藏没问题,但如果所有人都一屋子一屋子的买,那么对于厂商来说,他们就缺乏研发新品和新技术的动力。如果我是厂商,我肯定会想,“既然打个联名的logo,就能多卖三千块钱,我还招那么多工程师干什么”?

从这个角度延伸一下,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厂商花心思琢磨的并不是做好产品,而是如何为产品赋予符号价值。比如说,现在商家经常搞各种节日,甚至可以在一年之内搞出12个情人节。可商家们搞出这么多情人节,不过是想让你重复购买一些东西而已。如果一个企业可以靠“文化”和所谓的“品牌价值”活得很好,那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哪儿呢?

事实上,最早的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其实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来的。因为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是生产与生产力,而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消费主义既无法有效提升生产力,并且还因为其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而会降低人民抗争的动力。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消费主义都是应该批判和反思的。

几个礼拜之前,因为疫情呆在家里的我实在闲不住了,想起自己还有微缩模型涂装这一个特长,便在丹麦的桌游群里说自己愿意有偿代人涂装模型。当时想的不仅仅是赚些外快抚慰自己焦虑的心灵,也因为老婆曾说过一句“假如你涂的那玩意儿能挣钱,一天搞多久我都不会管。”结果挺出乎预料,来询价的人相当多。其中有一位名叫“肉球”(Paw)朋友,本身是个月收入折合人民币只有八千多的兼职小学老师,居然也准备出一千两百元让我代工一个长得像大号粽子的模型。最后我接了三个单子,这些天就在颜料堆里流连忘返——老婆倒是说到做到。一边涂着,我一边胡思乱想,不知不觉就想到了消费主义这个话题。

如果题主真想问一条消费主义和低需求社会之间的道路,我可以颇为自信地说,北欧正走在这样一条路上。

首先,北欧是个公认的“反消费主义”地区,reddit上有个长贴曾经讨论过全球消费主义最不兴盛的发达国家,北欧诸国被提名的次数遥遥领先。学术界也承认北欧存在一种“花钱要低调”的社会气氛,瑞典语中甚至有一个叫Kpskam的词,特指“购物耻感”。而我身边的体验也是非常支持这种结论的,比如在丹麦,豪车的数量非常稀少,有不少人买新车会买和旧车一样的牌子系列,就是希望邻里别注意到自己刚花了一大笔钱。街头上二手店的数量极其庞大,即使是收入丰厚的丹麦中产阶级也毫不忌讳使用二手商品。我儿子用过的婴儿床和婴儿车都卖给了同事,而当儿子刚出生那会儿,甚至还有同事老婆给我们送来了一堆二手婴儿服——虽然洗的非常干净,但还是被我们全部丢掉了,那时的我们还无法想象会有人给自己的孩子使用二手货。

按理说,一个热爱二手的社会,居民一定扣扣嗖嗖,把钱全存起来意图升值。最后必定内需不振,储蓄体量庞大,资产价格高企。但北欧的储蓄率,扣掉有个超级主权基金的挪威后仅为27%,在全球属于平均水平,就连挪威(37%)也远不如中国。同时居民人均净资产在六十万人民币上下,和东亚北美欧洲地区的其他国家相比也不算高。所以,一定是某种不属于消费主义的消费,把北欧人的钱悄悄卷走了。它到底是什么?之前那位肉球老兄找我做的代工,也许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所以,北欧在“消费主义”和“低需求社会”这两片黑暗森林中间另辟的蹊径,就是所谓的Hobby——“爱好”。

在我看来,消费主义的根源其实还是社会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化。而诸多不同的爱好恰恰建立起了一个多种价值体系并存的环境,并由此解离了消费主义存在的基础。在丹麦,除开哥哈和几个大城市的中心区,80%的国民其实都过着这样一种生活:住着价值一百多万人民币的“大豪斯”,开着二十万里程的二手斯柯达或者标致。但同时又是个园艺大师或者鸟类专家甚至是划艇国家队队员。显而易见,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任何特定商品符号能占据所有评价体系的顶端。当你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把一辆法拉利停进了自家车库,可你的那些不务正业的邻居们,一个在全力备战“中世纪武器实战”波兰站决赛,一个在琢磨该怎么冬泳横渡佛兰斯堡峡湾,还有一个刚刚自费出版了第一本摄影作品集两百册,昨天串门时还偷偷塞给你一本——在这些人眼里,法拉利又能代表什么呢?你就是买了架空客380,恐怕也只会索然无味。

如果我们继续挖掘“多种价值体系”这个特点,就会发现北欧追求爱好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适应“存量经济”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些互不干涉的价值体系,就像是在社会上建立了无数条小赛道,每个人都special都是前十名。但他们之所以要这么做,恰是因为那条由“物质水平”决定的主赛道已经很难往下走了。在这个世界上,欧洲是最接近“存量经济”的大经济体。如果把发展比作登山,中国就是刚从山脚下爬到三千米高的新星选手,全民还在之前的狂飙猛进中喘着粗气,望着半山腰俞小的空间又愈发焦虑;美国则是在五千米处俯瞰众生的冠军,但凭着自己的货币霸权和科技优势,依然能找到向上盘曲的小径并将一小撮人往上输送;只有欧洲,站在四千米的山头,前路依稀不可辨,后面的来者好像也是冲着五千米去的和我没那么大冲突。于是乎,想上的自己上吧,留下的,钓鱼、修营地、拍风景照——反正人生就那么长,干什么不是过?而且,万一上面那些腿脚快的最后遭了雪崩?

所以我想说,追求爱好的社会氛围的确非常人性化,但本质上还是个出于理性的抉择。而且一旦选择了这条适应“存量经济”的道路,代价往往就是“增长”本身。因为爱好的优势在于能产生无数条不相干的价值体系,但缺点也恰如是。

我曾经多次提到过,北欧国家集结社会资源的能力非常糟糕,因为民众的价值观千差万别,远不像中国那样,随便出一个政策或者一种宣传就能转化成几万亿的卖地收入。对于经济来说,这就意味着虽然社会消费依然充足,但却无法在重大行业进行集中突破——因为大家的金钱根本不会流向一个相同的终点。当然,爱好本身也能带来一些经济增长,比如培养出几个运动员或艺术家,甚至是若干机器人爱好者一拍脑袋就建立了某个成功的机器人公司。但这种转化仅限于小规模,对于大规模和高度分工的行业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就像我的一位丹麦同事曾经说过的那样,丹麦人最擅长的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可复杂的东西,像是汽车飞机高铁,丹麦人是根本做不来的。

与此同时,一个尊重爱好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推崇自由主义的社会,只有自由主义才能容忍诸多完全不同的价值观。然而,自由主义社会又是控制难度最高的,民间舆论与选择的随机性很强,面对灾难时又尤其缺乏动员能力,最后的表现就是昂贵而脆弱,恰似一件奢侈品。同样以丹麦为例,1849年便推出了全世界第一部包括言论自由等多种公民自由权利的宪法,然而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打过一场胜仗。

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我内心隐隐有一种分裂感。从个人角度来讲,我特别珍惜北欧这种追求自由爱好的社会氛围。这不但是同时对抗消费主义与低欲望生活的武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大型实践检验。然而从我作为市场分析人员的理性视角来看,这种大家关起门来各自快乐的国家,整体效率依然比一个价值观高度单一、消费主义泛滥的国家低下许多,尤其是这种氛围的内核,多少与“社会化大分工”这个关键要素背道而驰。在感性上,我希望北欧那注重精神与内心的生活能一直持续下去,但理性上又不得不承认,这片土地面临的风险正变得越来越高,未来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也许,这就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宿命——不是在盲目的追逐中劳碌至死,便在是内心的宁静中停滞凋零。

需求一直都是核心驱动力,消费是实现需求的手段。没有需求哪儿来的投资,要用运动的眼光看资本流动。只不过当代需求过剩前提下促使消费主义盛行,要解决的是需求与投资不匹配问题。

资本循环从来都是投资到消费再回到投资,投资与消费之间有一个节点就是积累,形成积累才能有效转化成消费。

最微观的例子就是个人资产和储蓄多寡决定了消费欲望,工资投资或资本利润到个人后,刚需外就会转化成个人投资积累,剩余部分才会形成扩大消费。

以前所谓的投资拉动特别有效恰恰是因为居民刚需不能满足,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基建有效将工业化外居民刚需潜能释放出来。简单举例就是刚需消费是60,以前大部分人是30,投资拉动才有效。现在城镇化率都到64%,大部分国民都到了60,投资效果自然下降。

说到底基建投资投资的是基础,升级不能只靠基础。所以当代才会说消费升级,对应的其实是投资升级,包括基建升级。

回归问题,懒得放图自己去找。

消费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度消费透支投资形成的积累,投资必须匹配消费,资本积累下降还要过度消费就只能借债。

如果只是借内债也就罢了,社会总的积累还是扩张的,只是个人积累转移到企业身上,资本最终还是积累在国内,以后还有可能一笔勾销。

问题是像美国这种国家借的是外债,对外净总负债是14万亿,这才是国际主义,放自己的血去支援世界积累资本。

另外所谓低欲望社会和消费主义根本不是一回事,日本人消费能力也不差。所谓低欲望社会属于消费主义的下一个阶段,都是社会从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后家庭放弃投资积累的演变后果。

金融运行的基础是信用,金融增长的前提就是预期,而不是性价比。家庭当下消费超出积累,补充的是未来的积累,形成一个持续增长的预期,这就是消费主义。当然,再往下挖就牵扯到分配不均的问题了。

一旦增长预期的泡沫破裂,接下来就需要对当下的负债进行还债,接下来就会进入低欲望社会,投资和消费双低迷。

如果观察日本家庭负债就会发现,二十年来家庭负债只降低了一点点,每个人都成了金融封建主的农奴,谈何对未来的预期。

为什么日本还能维持现有的消费和经济水平?就是因为日本政府持续二十年的大规模借债投资,用财政赤字覆盖替代了家庭赤字。以及日本财阀与政治紧密同盟没完全放弃本土,有大量海外利润回流。这才稳住了日本经济没有崩溃,还算平稳走了二十年,只是最近疫情又不太妙了。

所以说不存在什么中间道路,低欲望社会是消费主义的下一个阶段,是金融资本主义转向金融封建主义的必然结果。

目前我国已经从消费主义快速升级到低欲望社会,10年代的消费主义特征就是各种宣传口的“消费拉动GDP”和“消费升级”。在前两年的“佛系”词汇被广泛抑制后,今天“躺平”已经很难再抑制了。

现在就是日本模式,靠政府扩大投资,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去覆盖低迷的高负债家庭支出,又引导出今天担忧的地方债问题。深层次还是分配不均和金融封建问题,债务收益都被谁拿了。

另外再说一点,没必要抵制厌恶消费。

第一,城市作为一个寄生体,无时无刻都在生产和消费才能维持运转。站在城市里,不管什么人,五官所能感知到的都有其成本。就算是呼吸都是一种无形的消费,清洁空气不是白给的。

第二,资本异化已经完成,生产性劳动不再有意义,只有生活性劳动才被认可为有价值的。这个前提下在想在在城市扩张生活兴趣,就必须依靠生产性劳动提供资本积累。

至于量入为出和克制不必要的欲望真是看个人了,这个过剩社会是一个不断制造需求的社会,只是光需求过剩却没有收入过剩。

我倒是觉得我国基础教育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理财知识培训,以及劳动实践课程,才能让孩子明白饭菜不是超市生产唾手可得的。

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好,过去几十年的匮乏和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也好,最大的经济驱动力都指向高储蓄率的安全感,以及高储蓄率的变种:购买不动产,也就是买房。

甚至养儿防老也是其表现之一。与之配合的是家国信仰和对族群长期存续的追求。

因此,中国人不但会反思消费主义,而且还会继续坚持“勤俭持家远诗书处世长”的古训,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作风。

相比所谓清教徒的资本主义精神,中国这种朴素的节俭和储蓄,以及对安全性(而非高风险利润)的无限度追求,更加简单且持久,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

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之所以消费总是不振,甚至快速降级,而投资总是强势,也总是成为救命稻草,根源大概在于,消费的容量非常有限,而投资却是无限的。

在基本的温饱和日常普通消费品得到满足后,人并不能变出更多的消费需求。

而从文化、情理和经验出发,人们总是希望囤积更多的资源(财富,储蓄,资产,资本),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尤其强烈的储蓄倾向。

这种囤积行为,大概是中国人自古形成的安全感不足恐惧症的结果,是中国几千年乱世经验的积累,也是当今世界混乱与衰退的结果。

这种价值观和生存策略,应当源自于农耕社会生产方式。而资本追求高风险高利润的策略,则应当源于西方历史上的狩猎采集、游牧以及后来海洋文明冒险家全球殖民的生产方式,而不见得只跟工业化有关。

这种源于民族历史发展历程的路径依赖,而形成的民族性,应当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与地理决定论的。

消费品的边际递减,需要有新产品有大幅提升的效果才能弥补,也就是产业升级,这个其实很难实现。

资产囤积的边际递减,则导向于更大数量的资产数额,也就是数量级的提升,这个相对容易做到。

于是出现消费疲软,而投资总是过热。

实际上由于消费疲软,投资总是没有足够的收益,这是一条独木桥,除了产业升级别无他路。

但或许可以用更多的非资本财富,也就是普通的耐储存常用生活物资,来满足群众无穷无尽的储蓄需求,反而比强求增值保值现实一些,毕竟普通人要掌控可增值资本是比较难的(也许包括生娃这种高不确定性的投资),更多是做韭菜,还不如屯点不动产和贵金属。

这也是房地产三十年来仍然是家庭主要财富载体的原因,也是租售比并不影响房地产热的原因。

说到底首先是囤积财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而不在于什么收益率和增值,只要到乱世或者大衰退能保平安就好。

这种朴素的小农思想远没有资产阶级那种激进,是非常保守,但也因此非常持久的。

消费主义还是低欲望,我个人以为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体两面。顺应资本要求,就以消费为人生目标,成为消费主义者;反抗资本要求,就以低欲望为武器,躺平了不合作,拒绝为资本卖命。说到底是资本要剥削人民而获取暴利的增殖要求造成的。

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不是这样。中国人民仍然坚持勤劳致富,吃苦耐劳(因而不是低欲望),但是低消费,高储蓄(因而反消费主义),尽一切最大可能囤积资源和财富,但不指望财富变成资本,不指望增值,只想当守财奴,这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天然结果,从积极意义来说,也因此维持了中华文明的超长存续,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可持续发展属性强。

这或许可以成为第三条道路:高欲望,但不高消费;而是高储蓄,但不指望高收益。

不管是小农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我们都可以也必须跳出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陷阱,而低欲望并不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式。

产能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癌症,资本主义方式下消费和生产必定不能平衡。

但是通过大规模温和的资源、财富积累,配合某种精巧的社会经济循环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我们应该能做到勤奋劳动生产而不产生大规模产能过剩,虽然这很难。

当然考虑到近代因科技和工业化生产落后造成的被列强侵略的教训,大规模储蓄的出口应当是集中在科技突破和工业军事实力增强与可持续循环上,当然这是国家层面,个人不需考虑太多,也在根本上不同于消费主义的导向。

至于当下贫富差距造成的消费乏力,同样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予以消除,比如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大概也是第三道路的必然要求。但那不是本问题的主要部分,而是另外一个话题。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你把“爱”替换成“消费”,“美好人间”替换成“经济增长”,就会明白这是为什么了。

真正种过韭菜的人就知道,科学割韭菜是必要的,可以令韭菜越长越好,不割或者割得过度,都长不好。韭菜这种植物,就是通过让动物吃它,来换取肥料的吧,起码很多植物是这样的,牺牲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换来肥料、传粉或种子的传播,自身的生命不仅不受损,还更加茂盛和繁衍。

陷入消费主义误区的人,会把好不容易挣来的钱花到无益生产提高的地方,例如使用奢侈化妆品,性价比极低,效率是极低的;例如疯狂追星或游戏,纯娱乐而无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效率也是极低的;例如过分追求生活精致,超过实用而支付的那部分价值,基本全部是效率极低的。更别提贷款消费,透支未来的种种行径了,更是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打消积极性,令人变得不幸福。

以上种种,才是人们反思的消费主义。经济增长要追求最高性价比,精神满足才需要追求高精尖的极致满足,普通的多数人去追求本应少数人追求的东西,就会诞生消费主义、浪费、效率降低、不满足,从而不幸福。

反对消费主义不是不让你消费,而是不让你瞎消费。比如说你人生里的大部分收入的用途其实人们一开始就已经替你安排好了。教育、医疗、养老这三大消费已经替你的大部分收入一锤定音了。

在这个前提下你其他的消费其实都可以看作是盲目消费。你喜欢听音乐就要买CD?你买了cd不就要买碟机?碟机连功放、功放连音箱着要花多少钱?你还想要前级?你还想要更好的音箱?口太!你房子买了伐?孩子生了伐?学区房呢?二孩生了伐?这么多正事没干你买CD?消费主体陷阱啊那是!不能用网易云听么?你确定你听得出来iPhone外放和世霸大情人哪个效果好?就算真的有差别,一个不花钱一个好几万你不算算账的哦?你说什么你还想听黑胶?哦呦呦!败家的来!

你说什么?你想玩游戏?手机玩玩就好了嘛!什么你要买3080?你学区房买了伐?老婆都没有!你买3080?一块显卡么8000多,能干什么啦?3070不香么?3070跑不动的游戏么,3080就跑的动啦?都跑不动你怎么不买3090啦?3090又怎么样?为什么不考虑一下3060?再说了整天光追光追的,3060就用得上么?1060蛮好了呀!再高都是消费陷阱的呀!

什么?你像定制西服?你开什么车的啦?行驶证掏出来我看看啦!什么你连车都没有?你定制西服?你还抽雪茄?你玩物丧志呀你!

什么?你居然买正版游戏?国产的伐?日本游戏?你买原版?3dm版玩玩好了嘛!一样的体验一个好几百、一个不要钱!你消费陷阱了呀!

这是个好问题。

按我的理解,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人们普遍性地将自己的「幸福」定义在自己的消费行为以及这些消费品的「公共价值」之上。——也就是说,一方面,不消费、少消费的人是不幸的。你穿什么牌子的衣服、用什么牌子的手机、住什么地段的房子、开什么牌子的车,在我们这个时代极大地决定了你是不是幸福。另一方面,你的消费行为的价值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那么这些消费就是无意义的,你需要更多地考虑「别人认可什么」,而不是「我喜欢什么」。

说到这种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需要首先说清楚消费行为的不同功能。消费行为最底层的功能,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各种需求,也就是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各种实实在在的便利。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和丰富,对很多人来说这种需求已经不再那么迫切了。如今,相当一部分消费行为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范围内的信号传递问题;也就是说,我砸锅卖铁也要开一辆宝马X3去上班,是因为我要用我的消费行为来告诉你们(以及我自己)一些关于我的事情:我有钱,我有闲,我有品味,我喜欢XXX,我不屑于XXX,等等等等。

这样释放信号式的消费行为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主动进取性的。比如,我是一个有钱人,而且我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那么,我就需要通过消费一些奢侈的商品来宣告这一点,毕竟,我家存折上有多少钱别人是观察不到的。另一种是防御性的。比如,我是一个有钱人,但我本来有很好的素养,保持低调不想露富。可偏偏这社会风气不好,每个人都选极奢侈的消费方式,月薪五千也人均苹果三件套。这时候如果我不防御性地消费一些月薪五千的人死活也消费不起的东西,别人就会觉得我穷,歧视我。这其实可以用一个博弈论模型来分析一下,容易证明:如果社会中大家都选择奢侈消费,那么只要我介意别人怎么看我,我必然也会选择奢侈消费。于是,全社会普遍性地选择一种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消费方式就构成了一个纳什均衡。

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家越来越倾向于反思消费主义了?这个原因很简单,但也很残酷,那就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对于未来的经济前景越发悲观。以前,作为一个穷人,我敢拼命消费去跟富人搞消费竞赛,根本上还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现在只不过是透支未来的收入而已。因为大家都预期未来的收入会持续增加,那么,根据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PIH),人们就有动机,以一种当下看很奢侈、但把长期收入放在一起看就还好的模式来消费。这也就是前些年以「轻奢」、「中产」为标榜的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然而,到了现在这年景儿,全球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个人,都对未来越发不看好,这时候再参加这种昂贵的消费竞赛,或者说花钱给自己贴各种身份标签,就变得非常非常不划算了。说白了,用消费行为向社会传递的各种信号归根结底都是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人们就有一个最高支付意愿。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回归到了一种简朴的消费观念,那么作为一个原子化的个体,我也这样量入为出就是最优的。

社会思潮是纳什均衡。

那么,消费主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首先必须说,「消费已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这句话就是有问题的。

关于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常识是:不考虑制度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来看取决于资本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其中需要着重强调,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进步已经不是小作坊里的鬼点子、小发明了,而是需要真金白银砸下去,做十分烧钱、风险极大的研发工作。因此,一个国家想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发展水平,要做的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积累资本。

「要致富,先修路」,言犹在耳。

而积累资本,需要「节欲」。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甚至是国家,只要想有所积累,就必须克制即时享乐的欲望,克制消费。如果现在全国人民、大中小企业、上下级政府都疯狂地、无节制地消费,此刻大家一定是爽歪歪的,但最终这会让全社会欠下一屁股债。那么未来,我们的企业想要搞研发,我们的政府想要搞基建,我们的超市和饭馆儿想要开分店,让去哪里融资呢?

题外话:即使纵欲如美国,也有少数富人在本国的金融市场存了一大笔钱呢!否则,没有这些人当债主,他们的贸易逆差还会更大。

那么,为什么还要刺激消费呢?有这样几个理由:

第二,更多的消费能够刺激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去投资研发更好的消费品。这个道理很直接,就不多说了。

第三,在现在这个全球疫情肆虐、经济萧条的情境中谈论刺激消费,更多的是为了让企业活下来。前几天发过一个想法:

这大概是必须要在这个年景儿去拯救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并不等于资源的简单加总,因此,企业的破产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不过在正常时期,这种浪费并不大,因为那时候企业破产往往是因为确实没有能力赚钱了。但在特殊时期,普遍不能赚钱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帮他们挺过这个阶段。

另一方面则是金融层面的考量: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买了债券的人或者机构或者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非常非常复杂的借贷关系。这种借贷关系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有限责任制下,一家企业破产,意味着这家企业在破产清算之后可以免除大部分对于其他企业、机构和个人的欠款。而这可能导致其他企业资金周转不畅,本来能活下来的企业也因此破产。就这样,一环一环,就有可能发生断崖式的塌方,一死一大片。如果你想要例子,不妨看看我们山东,近几年鲁北地区(滨州、东营)的那几家大企业的连环违约事件。

可以看到,消费促进的是「短期经济繁荣」,而储蓄才能促进「长期经济发展」。现实中我们当然希望两手抓两手都能硬,这就需要我们在消费与储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为未来留出资本,又保证当下的经济活力。

然而,人们反思「消费主义」的结果是什么?应当说,人类历史上,消费主义大抵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带来的物质大繁荣产生的。在这之前,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其实是高度宗教化的,也就是说,人们在种种由于物质不繁荣而产生的生活的苦难面前,选择了一种高度禁欲、高度精神化的生活方式。而这其实与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抗消费主义的方式很类似,也就是这个问题中提到的「低欲望社会」:原地躺平,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爱咋咋地,只是没有信教而已。也就是说,反思消费主义固然减少了当下的消费,但它并不是通过增加储蓄在支出中的比重来实现的,而更有可能是通过降低人们挣钱的意愿来实现的——我又不想像过去那样买买买,那我还挣钱干嘛呢?无疑,从任何一个角度上说,这对经济发展都绝不是什么好事。

有中间道路吗?我觉得很难。我想说的是,现在我们遇到的情况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是很难在物质资本高度集中的时候实现高速发展的,而对于消费主义的反思,或多或少与此有关。因此,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尤其是通过税收的方式调节资本回报率过高带来的问题。我想,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把我们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改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背后的想法,「先富带后富」,大家都别忘了。

以上。

消费主义和低欲望社会是有着极大的共同点的,那就是——不敢碰分配

消费主义:是打工人把生活的钱、养老的钱、父母的钱、借贷的钱。。。都拿出来去购买装逼用品

低欲望社会:是发现装逼无效之后,干脆接受现实,用降低自身欲望的方式接受自己窘迫的经济地位。

这两个方案都故意忽视了两个客观存在的事情:

1、现在人类的生产力已经足以让所有人都衣食无忧了。

2、多数人其实都是处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

其实消费主义是通过挤压正常消费而获得超额利润的,所以无论是消费主义还是低欲望社会,都是在降低人们对于正常欲望的追求。这两个东西都是在压缩社会消费。

但其实只要解决了分配问题,不但消费不足的问题可以解决,连待着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都能解决。但这是不允许讨论如何彻底解决的。

THE END
1.二手豪车利润有多大?卖宾利和兰博基尼,1年能赚多少钱?二手豪车利润有多大? 卖宾利和兰博基尼,1年能赚多少钱?小胡说车 湖北 41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锁死科技,忽悠至死,美国是如何用弄死苏联的? 趣史微视频 1547跟贴 打开APP 三清山抬狗上山,很正常,如果价钱合适我也抬我不觉得受辱! 北京作家编剧肥猪满圈 2749跟贴 打开APP 养殖厂跑出眼镜王蛇,幸好被https://m.163.com/v/video/VLL42AQ6T.html
2.租车跑网约车,月入1.5万?是馅饼还是陷阱?所以说,租车跑网约车月入 1.5 万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也绝非轻而易举。这既需要你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有灵活的头脑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总之,对于“租车跑网约车月入 1.5 万”这个说法,咱们不能盲目相信,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情况,谨慎做出选择。毕竟,赚钱不易,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咱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461263909895389730
3.房价上涨的原因(精选十篇)很多这样的人,对自己要求不高,会在全世界买奢侈品,买豪车,买房子再卖出去,进行投资。他们手中的大量金钱源源不断的流入房地产。如果这时候我们类比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些有钱人投资的艺术品市场的涨幅远远甩开房价,根本原因是一样的。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是以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家产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g48cif5.html
4.发展才是硬道理,务实做好生意,信息时代,触入浪潮,与时俱进。,在6,邓家勤,东莞企石,房屋地皮开发租售。 7,邓柏红,中山,骏月LED灯带产销。 8,邓春诚,深圳,药品销售,地产开发。 g,邓杜贤,深圳,美佳彩印刷公司。 10,邓东成,深圳,品航装饰公司。 11,邓良华,江西遂川,原生态茶油产销。 12,邓昌明,江西龙市,建筑装修,公司有一百多个工人团队、专做外墙装饰、喷外墙多彩漆、仿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09/20/22320_769124003.shtml
5.头条文章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比学会赚钱更重要!人生有五种直接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1、出生有个好爸爸;2、嫁入豪门;3、买彩票中大奖;4、关键几步总有贵人相助;5、子女争气。同理,人生有五样资本:1、政治资本;2、经济资本;3、关系资本;4、健康资本; 5、能力资本(含自我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 机会有时候也算资源,属于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915049860039366
6.虽然但是我觉得她明明超care啊你大概不知道她上恋综前的车是阿斯顿……她家就是很有钱,做生意的 甜筒爱夏天 我知道她那个车啊,家里很有钱为啥不支持她买豪宅啊?车子是消耗品,一般有应酬需要才会买豪车,一个学生家里很少拿钱出来先买个豪车开着,都是先支持买房子的,也会早早就给孩子置办好的房产的,我身边认识的都是这样的,所以她家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8816324/
7.#在银行存款一亿是什么体验##快乐的亿万富来自CLCC豪车小老虎#在银行存款一亿是什么体验##快乐的亿万富翁# 我认识很多上市公司老板,他们大部分自称没有一亿存款,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么多钱现金放在银行很愚蠢,有点像拆迁户,小人咋富的感觉出来了,只能说明你没有什么投资渠道。一位认识多年的上市公司老板,去年大概花了一个亿,江景大平层大几千万,豪车超跑几千万,腕表葡萄酒https://weibo.com/1777937442/KoSjXD5WH
8.国内十大顶级跑车俱乐部中国超跑俱乐部排名全国豪车俱乐部盘点19号公路俱乐部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最早的豪车俱乐部之一,也是正规运营的全国知名商业俱乐部。2022年,俱乐部与广汽百万纯电超跑Hyper SSR展开合作。作为中国十大超跑俱乐部之一,其申请入会的第一门槛,就是有一台价值高昂的豪华车,第二门槛是公司规模或个人资产必须达到指定最低要求。加入俱乐部后,可参与会员活动和汽车https://www.maigoo.com/top/223362.html
9.CLCC简介CLCC豪车俱乐部创始于2010年,车主会员目前有1800多人,CLCC是一个以豪车为载体的顶级资源平台,有11年的高端圈层运营经验和豪车租售的服务,CLCC会员有上市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外交家以及金融、房地产、教育、医疗、生态农业、新能源等行业的领袖,是行业价值链潜在的合作伙伴。CLCC平台链接合作的高端资源有:公务机http://clcc1.com/a/about/
10.租车用哪个app比较便宜靠谱app租车平台有哪些接亲网上海库享网络公司专门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推出的高端租车服务平台,给你打造更加个性化的租车服务,同时可以帮大家免去所需要的押金,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提供代驾司机,服务非常的全面,绑定银行卡顺利通过芝麻信用积分就可以直接下单,无接触还车。 3、《咘咘豪车租赁》 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45564.html
11.房地产泡沫的治理11篇(全文)同年9月,路劲基建(01098.HK)与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顺驰中国被迫易主,此后,房地产企业并购浪潮初起。 与以往空泛的针对宏观层面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同, “国六条”的重要意义在于,政府第一次开始尝试对房地产发展结构进行国家层面的指引,虽然调控的手段仍然有些简单粗暴,但其反映的是国家调控思路的进步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vkcvzl9.html
12.光速超跑手机版光速超跑官方版下载v3.34.5光速超跑APP是由北京光速锦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所打造的一款豪车租赁服务平台,超多超跑豪车在这里都有租售,各种车型都可以找到,跑车、高端商务,各种国际知名品牌汽车都有,保时捷、兰博基尼、法拉利等任你挑选,欢迎大家来下载。 软件介绍 光速超跑app是一款来自铭博顺通(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针对高端爱车人士研究发布的一https://m.lhdown.com/shouji/18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