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交通事故,让公众、媒体和公权力机关经受了一次空前的洗礼。陈以怀摄
南方日报记者杜啸天李荣华统筹杜啸天
■事件
2012年5月26日凌晨3时08分,又一场因为醉酒超速行驶而导致的车祸发生了。侯某驾驶的粤B/G077R号红色GT-R跑车,以超过18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滨海大道上狂飙,在由东往西行驶至侨城东路段时,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蓝色出租车尾部发生碰撞,紧接着又与一辆红色出租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出租车上3人当场死亡,其他6人则不同程度受伤。事故发生后,侯某弃车逃逸,后又投案自首。
尽管6月2日是周末,“深圳交警”在中午就找到了视频里路过现场的出租车司机,司机证明视频里的女声是出租车上的乘客发出,而非肇事车上的女子,女乘客喊的话是“快点走、快点走,就快要爆炸了!”
女乘客就是在网上最早发布事故消息的“小爽之”,她也很快在网上现身作证。而拍摄视频的土耳其人也被找到了。当晚,“深圳交警”在微博上公布了这些人的详细证言。
又一次风波被平息了。
从一开始的群情激愤、公众普遍质疑,到后来证据的一个一个呈现,警方一次一次召开发布会回应质疑,这场来势汹汹的舆论风波已基本平息。在深圳这座城市,“5·26”事件的始末,有太多值得总结的地方。当网友、专业媒体全天候参与到一件事故的处理过程时,当公信力面对巨大质疑时,如何才能让各种汹涌的力量进入一个有序的理性的“堤坝”而不是“崩溃决堤”,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公权力的决策导向:开放、坦诚、透明。“5·26”让深圳失去了3条年轻的生命,让1个年轻人追悔莫及,但“5·26”也让深圳的市民、媒体和公权力机关经受了一次空前的洗礼,让各方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正如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发布组负责人罗忠政在其新浪认证微博上称:“有‘挑剔’的市民、‘挑刺’的媒体,给力的监督力量,以及不缺位不失语的政府,正是深圳的活力和希望所在。”
■网友和媒体
怀疑有“顶包”
一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因为种种原因,让家属和公众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怀疑的种子,并且不断发酵
5月26日上午,豪华跑车深夜飙车撞死人的消息在网上不断被转载,更有帖子称,事故中红色GT-R跑车以280码的速度超速行驶,撞上俩的士,导致5人死亡(实际死亡3人)。
这场原本普通的交通事故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吸引眼球的新闻要素,豪华跑车、醉驾飙车、三人当场死亡、肇事司机逃逸……因此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记者全城搜索,终于在华侨城医院找到了红色GT-R跑车中受伤的两名女子,然而其中一名黑衣女子态度十分恶劣,直接将记者推出门外,并表示“关你屁事”,这让事件顿时火药味十足。
而接下来医院提供的信息,成为以后一系列质疑的开始。据当晚的主治医生介绍,当时和3名跑车女一起到医院包扎的还有一名男子,其下巴受伤,缝了七八针,后称家里有急事先行离开。
当天晚上12点,受害者家属在福田交警大队看到侯某时,发现其脸部竟然没有任何伤痕,这与医生的介绍,以及交警负责人称“那么快的速度肇事者肯定受了伤”的说法不符,由此引发了顶包的质疑。
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因为种种原因,让受害者家属和公众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怀疑的种子,并且不断发酵。
事发第3天,在距离事故发生60多个小时后,深圳交警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消息一出,各路媒体蜂拥而至。媒体记者将家属和网民的疑问纷纷抛给深圳交警局。
而深圳交警则公布了伤者到华侨城医院包扎、烧烤男路边摔伤、侯某进出酒吧、事发后逃到大梅沙游艇会的几段视频,证明当晚下巴受伤到医院缝针男子为一名在香蜜湖吃宵夜摔伤的男子,事发后他到医院挂号时,刚好插在3名女子的中间。
这些视频镜头在网上传播后,引起网友的强烈反弹,认为交警提供的视频很可能是后期制作。网友不仅仅质疑事件本身,更是对交警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
虽然不少疑问都得到了合理的解答,然而媒体并没有罢手。DNA检测在哪里?事故现场视频在哪里?交警的第三次发布会上公布了DNA比对结果,表示各种证据均显示,前来自首的侯某确定就是肇事者,不存在“顶包”。
而第四次发布会上则公布了肇事车辆经过滨河路香蜜湖立交西行的图片,可以看到驾驶室前排两名人员。其中,副驾驶座为一名白色无袖衬衣女子,驾驶座为一名着紫红色格子衬衣男子,就是侯某。
至此,一个个疑问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不过,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深圳“5·26”事故舆情分析报告中的抽样调查显示,有31%的网友对交警调查事件的程序表示质疑和不满,28%的网友认为政府公信力遭遇危机。
■深圳交警
“舆论监督促进我们办案”
“此案多处巧合,承载社会复杂情绪,而警察恰好身处漩涡中心,更需清白严谨”
“顶包?怎么会顶包呢?”
5月26日凌晨5点,警方基本锁定肇事司机为侯某庆,上午10点,侯某庆自首。随后,警方马上对外发布了第一条267字的通稿。
下午侯某被送往梅林看守所,警方对其取证、审讯,称基本确定侯某系肇事者。傍晚,交警补发了第二条121字的新闻续报。
警方遵循了往常案情处理和新闻处理程序,但重重疑云早已传播:7个小时后侯某酒精检测结果是否真实?广西某县城的侯某是何身份,竟可驾豪车载美女?
当日上午,深圳交警局正在召开的市交警局党委会临时改为“5·26”案件侦破及舆情应对会议。副局长徐炜带头成立新闻处理小组,决定创造性地一日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并组成询问笔录、鉴定结论、视频资料、法定文书和编订笔录5个小组,分头行动。
周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警方介绍肇事者和车主身份,但其中关系并没有细说,事发现场视频和DNA验证报告缺失,导致疑情更重。
为澄清PS疑点,交警带上市内媒体一道赶往大梅沙游艇会现场确证;调取车主许某辉、企业法人许某周出入境记录;并叫来许某辉,为其做了鉴定。
29日,第二次发布会,警方的证据澄清了许某辉顶包疑云,因为仓促,文字材料都没有提供。
30日,顶包怀疑对象转为许某周。对此,林伟明回忆,他们早意识到,网民会怀疑到公司老板,于是在30日上午叫来许某周,对其鉴定,并通过交警合作节目独家播出。
当日,警方还开始主动邀请本地媒体对侯某、许某辉与许某周进行采访,力证清白。但市外媒体并没有获得采访机会。
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的开场白警方显得自信轻松了:“亲爱的媒体朋友们,我们又见面了。”警方提供最关键的血迹DNA鉴定报告。现场,徐炜和同事也走下桌子,站在一侧观看新证据,抿嘴微笑。徐炜介绍,很多证据他也是第一次看,公开播放之前心里也没有底。
31日,警方提供侯某酒后超速行驶路段新图,算是稍补缺乏现场事发视频的遗憾。
在这场舆论漩涡中心的60多名交警,108个小时中昼夜奋战,案件侦查,证据搜集,家属接待,舆情分析,信息发布,调取了数万张照片,提取了数十个监控探头录得的近30段视频。
“实际上,侯某系肇事者在26日当天就确定了,之后我们做的工作,就是面对媒体和公众。”林伟明认为,“经过这么重大的舆论事件,是好事,监督我们更加细心,把这个案子办成铁案。”
做了20年刑警和10年交警的他感慨,此案多处巧合,承载社会复杂情绪,而警察恰好身处漩涡中心,更需清白严谨。
6月1日,网络出现新视频,福田交警再次及时联系上视频拍摄者和视频出现的司机和乘客,在6月2日,当日发出最新调查报告,澄清了新疑云。
■总结
保持适度审慎是最优选择
政府部门在不断质疑中,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能获得更多公信力。于长远看,不同的声音角力,有助于澄清事实真相,有助于健全民主法制
5月31日中午,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发布组负责人罗忠政在其新浪认证微博上称:有“挑剔”的市民、“挑刺”的媒体,给力的监督力量,以及不缺位不失语的政府,正是深圳的活力和希望所在。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何小手就深圳“5·26交通事故”发文《持续围观有利于揭示真相》,分析了此事件的传播要素。首先,从事件本身而言,几个细节耐人寻味,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肇事者作为一名普通职工开老板的跑车前往酒吧,似乎有违生活常识;其次,警方迟迟未公布现场视频,也给人以欲盖弥彰的想象;另外,肇事司机逃逸后自首,其时距事发长达7小时,不排除有串供的可能。而在警方公布现场视频后,有网友质疑画面经过了处理。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看似扑朔迷离的表现背后,还隐藏着阴谋论滋生的社会土壤,例如肇事者的普通职工身份,无疑具备“临时工”的基本特征,“临时工”在重大事件的惯常处理中,经常替人受过,舆论据此认为其顶包,亦符合生活经验;另外,事故中其他的因素,如跑车,亦刺激大众神经——它既是当前社会阶层对立的导火索,也是激发民众怨念和愤怒情绪的标志性意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警方的工作不仅局限于刑侦意义,还有其心理安抚的特殊价值。”何小手认为。
但张荣刚也认为,交警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
首先,危机处置与新闻发布要同步进行,警方在滚动发布新闻时,因为调查结果尚未出来,应主动多发事实,慎发原因和结论。深圳交警一开始,就肯定了肇事者身份,并称没有顶包,在没有把相应证据链完整呈现给公众之前,不足以说服公众。
再者,连续3天的发布会精彩纷呈促成了警方与公众的交流,但有一种公众舆论倒逼官方的感觉。从一开始,警方阻挠记者深入采访,到后来警方逐点回应质疑,警方是被动的。
张荣刚称,现代社会是在媒体舆论与政府部门的博弈中不断进步的,政府更要以开放包容姿态,对待媒体和记者。政府部门应该包容媒体,包括媒体说错话,不让说错话,就没有真话。其实,政府部门在不断质疑中,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能获得更多公信力。于长远看,不同的声音角力,有助于澄清事实真相,有助于健全民主法制。
■反思
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从法律角度讲,既要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也不能忽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保护,这两者需要一个平衡
比如,网友在网上曝出红色GT-R跑车车主乃许某辉,生于1985年,其目前任职于深圳天某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项目主管。车主信息与案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警方尚未公布这一信息的情况下,为媒体追踪事情的真相提供了有效线索。
然而,接下来关于该公司老板许某周的“人肉”就有点失去控制。从最初与许某辉的个人关系、公司老板身份等基本信息,到其拥有的7辆跑车、价值500万元的家族游艇、老婆怀孕中等个人隐私信息,一览无遗。同时,也有网友强烈要求3名跑车女现身,接受公众的质疑。
如何做到公众知情权和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保护,在我们国家立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历来是一个十分头疼的事情。
针对此案,深圳律师协会个人信息立法项目组成员、广东星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崔军表示,从法律角度讲,“5·26的交通事故”中的任何人,都有义务接受警方的调查,但是没有义务站出来面对公众的质疑,特别是最后不得不以脱衣以证清白的形式,出现在广大网友面前。
他告诉记者,这种同意的背后,又有多大比例的非自我意愿,不得而知。后来网友又称当晚开车的是一名女性,但又拿不出有力证据,这种毫无依据的猜测,是不理性的。公众也不能以知情权为工具,形成一种网络暴力。如果有一天轮到你自己,那你该怎么办?
同样参与深圳个人信息立法调研项目的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石干章表示,从法律角度讲,既要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也不能忽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保护,这两者需要一个平衡。但是因为目前立法的滞后,对于这两者之间界限划分上没有明确的规定。
他认为,在公共事件中,公众质疑政府要求澄清,这是合理的;但是让当事人脱衣以证清白就有点过分;更有甚者,在网上以讹传讹,任意“人肉”当事人,演化成更大的网络事件,这是不对的。
崔军表示,去年深圳律协接受深圳市人大委托,对个人信息立法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目前已经进入预备立法阶段,正在起草草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