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接连收到朋友的婚礼邀请,周末也随处可见喜气洋洋举办喜宴的人们。从2009年12月15日到今年1月13日,是缅历十月,属于缅甸气温最低的凉季,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月份,天气类似北京的初秋,不热不冷,是青年男女扎堆结婚的日子。
缅甸人的婚俗中有着不少本民族独有的特色。与世界各国一样,缅甸人也认为婚礼将带来吉祥。但是在这个笃信佛教的国家,佛教徒们婚礼的宗教色彩却并不浓厚。在很多婚礼中,僧人甚至不扮演任何角色。不过,在婚礼举办日期的选择上,所有的人家均会事前仔细倾听星相师的意见,而很多星相师本身就是高僧。
不仅如此,媒妁之约的签署也要专门挑日子。男方家长会在这一天郑重其事地前往女方府上会见女方家长,表示结亲的意愿,并当着街坊四邻下聘礼,签婚书。
缅甸青年男女的婚前交往较为公开和自主。家长强烈干涉子女婚姻自由的现象并不普遍,经自由恋爱终成眷属的居多。很多当地朋友们都说,结婚前女孩子的地位似乎要更高一些,缅甸也有男方入赘女家的传统。记者的朋友钦欧丹博士是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前外交官。她说,她先生就是在70年代初结婚时入赘到她家的。此前,她已经有上门的姐夫了。因为要入赘,很多婚礼是在女方家中进行的。
婚礼当天,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包括主婚人和众多宾客穿着都十分传统、正式。新郎头戴缅式“岗邦”帽,上身一般是白色或淡色缅式上装,下穿长筒裙“笼基”。新娘则发髻高耸,透明大披肩下是吊带缅式长裙“特敏”。仔细观察,家境殷实的新娘一定是从头发到脚都点缀着钻石、红蓝宝石,奢华程度令人咋舌。在温情的传统缅曲
声中,新郎一家首先进入礼堂,父母在前,新郎居中,伴郎紧随其后。然后新郎以惯常的打坐方式盘坐在礼台上主婚人的左前侧,父母陪坐在身后。新娘则随后由自己父母和伴娘引领进入,坐在新郎左侧,即主婚人的右前侧,父母紧坐其后。
现代元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缅甸传统的婚礼。有的新人互换戒指,也有的喝交杯酒和互相喂食对方蛋糕等。入洞房前的“闹新房”在缅甸广大农村地区仍广泛流行,直译过来就是“石头钱”。在仰光这座缅甸最大、最现代化的城市里,人们仍旧可以在婚礼上看到“闹新房”的小姐妹们在晚间新郎新娘入洞房前,两人一组手里拉着金项链挡路,向新人讨要“买路钱”!(本报仰光1月7日电本报驻仰光记者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