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衣冠古国,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服饰一向密不可分。
深藏身体的深衣,充满了礼法的内涵。
轻薄通透的罗衫,传达着含蓄的性感。
简单干练的半臂,消融了胡汉的界限。
变化万端的裙装,承载着自由的追求。
中国衣冠,展现的是服章之美,更是礼教与时尚并存、含蓄与奔放交织的中国精神。
《深衣·中国最早的连衣裙》
深衣之影
三角形的衣襟绕到身后,紧裹身体,这是深衣留给后世最动人的背影。这件深衣依据汉阳陵等地出土的西汉俑服饰而复原,本为直裾,但因为腰部比较宽松,因此通过拉伸前襟,形成看起来类似曲裾的一个三角片在后腰部,款式别致。
深衣,这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流行的服饰,将以前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又保持着一分为二的界限,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连衣裙。它将身体深藏,充满礼的内涵;它变形发展出缠绕的曲裾,重叠的衣领,张扬着美的旋律。深衣下面,究竟藏着中国服饰文化怎样的意趣?
汉服婚礼上的深衣
这是一处汉服婚礼的现场。新郎新娘、男女宾客均身着上下连裳的深衣制服饰。尽管深衣大行其道的时代已然远去,但它却留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被怀旧的人们用在婚礼等重大场合,虽不一定与古时深衣完全一致,但仍平添一份古典的庄重与大气。
《水袖·袖里有乾坤》
水袖舞蹁跹
中国传统戏曲的戏装袖口上,大都缀有一段白绸,这就是水袖。水袖是对古代服饰衣袖的夸张展现,是戏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袖在戏曲演出中,除了可以通过幅度较大的舞蹈技巧来传递情感,还有许多舞台功能,比如行礼、拭泪、示意等等。图为京剧《锁麟囊》的剧照。青衣角色扬起水袖的静态造型,既能体现她剧中的悲伤心情,也是向乐队和观众提示,她将要开始演唱。
“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深闺少女杜丽娘在睡梦中与素不相识的书生柳梦梅花园相遇。不经意的一瞥间,杜丽娘已经对俊朗的书生生出了好感,可碍于男女之别,只得对柳梦梅的示好故作回避。偏偏一扭身,小姐的衣袖搭上了书生的衣袖,深隐于内的爱慕,就这样用一截素白的水袖牵了出来。
昆曲《牡丹亭》的舞台上,生旦两人尚未表明心迹,台下的观众就已从水袖的舞动中,把一段情事看得明明白白,长水袖仿佛成了连通心意的鹊桥。水袖或掩或拂,或翻或转,一静一动间,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动人心情。
《韩熙载夜宴图·南唐臣宦的换装秀》
听乐·交领长衫
宴会开始,众人沉湎于乐声中。韩熙载坐在榻上,头戴峨冠,身穿一件交领黑绿长衫,与宾客所着常服迥异。古代有朝服、公服、常服、章服等服制的不同。韩熙载于家中宴饮,则不必受此限制,而着家常便服。
五代时期(一说为南宋)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南唐官宦韩熙载在家中开宴行乐的场景,画家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探韩熙载宅邸宴会场景,回来后所作。
全卷分“听乐”“观舞”“歇息”“清吹”和“散宴”五段,绘制了女21人,男28人。宾客为当时的南唐官员和一些著名歌舞伎。这幅长卷会让你发现,不同场合,穿不同的衣服,不只是今人的讲究。
《唐人爱半臂》
半臂风采
半臂由汉魏时期的半袖发展而来,受到“胡化影响”,在隋唐时成为了女子的摩登装束。
唐朝将时代风尚凝结在女子的“短袖”,一种袖短及肘的短外衣——半臂上。紧身窄袖的襦衣之上,加上半臂,既可以御寒保暖,又可以起到修饰作用。这种原本为方便马上骑射的上衣,后来更缩短了衣身,蜕变为坎肩。即使在现代社会,半臂也依旧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男人也能穿裳裙》
上衣下裳
据传黄帝创立了服饰制度,规定“上衣下裳”的搭配。上图为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的曾侯乙编钟铜座铜人。铜人上穿衣下着裳,神态宁静,举止平和。虽然现在男人很少穿“裳”了,但衣裳一词,还是进入了汉语词汇。
根据古文献记载,“裳”最初是先民的遮羞布,为了遮盖下体,以免失礼。起初,裳用兽皮、树叶制作,好像孙悟空的虎皮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布帛取代了兽皮和树叶,但遮羞的功能没有变。
《如何打扮一位明朝新娘》
大明新娘
明代新娘礼服是古代婚礼礼服的典范,上图为根据文献资料复原想象的明代生员新娘形象,狄髻、插金凤(翟)簪、穿大红通袖袍。绘画/撷芳主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新娘子的标配是“凤冠霞帔”。这其实说的就是明代新娘,而且不是普通人家。凤冠是凤、翟(长尾山雉)等点缀的礼冠;霞帔是披在肩背、垂于前胸的纹绣挂带。“凤冠霞帔”在明代,是后妃和命妇的礼服。根据身份品级,凤冠和霞帔的颜色、图案、纹饰都不同。此外,在大明朝,大红喜服、盖头、绣裙、绣鞋,都是打扮一位新娘子的必备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