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制婚礼
周代的婚姻礼仪“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前五礼都是准备工作。正婚礼流程有:沃盥、对席、同牢合卺。细分有:趋、止、揖、却扇、奉匜沃盥、共牢而食、夫妇食黍、饮汤、咂酱、酳、合卺而饮、礼毕.
新夫头戴爵弁形似无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征天,下裳纁色(浅红)象征地,有黑色缘边,喻阴阳调和。蔽膝随裳,棕红色。大带黑色。鞋履为赤舃,即红色复底鞋。
以芈月传为例,新娘入殿
趋,止,揖
奉匜沃盥:洗手
大婚礼仪开始:
共牢而食:一起吃一片乳猪
夫妇食粟
饮汤
酳:这里是以酒漱口的意思
合卺而饮
以葫芦瓢为酒器喝交杯酒
而我们常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新娘出嫁必须以泪洗面的哭嫁习俗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在举行婚礼之时,女家则必须表示出失去亲人的悲哀状,而男家也不能表现出高兴的样子,《礼记·曾子问》:"孑L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曰不举乐,思嗣亲也。"为什么婚礼"不举乐"呢《礼记·郊特牲》:"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璀璨时期,文化政治的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诗乐更是创领了新新的精神领域世界。社会的进步当然也大大的推动了当时婚礼、婚俗和婚姻制度等的有一起改良。秦汉朝时期对古时“六礼“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当时的很多婚俗婚制都沿用至后代,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婚俗,汉朝时期又丰富了迎亲过程。现今流行的汉式婚礼模式就可以看出汉朝当时对婚姻制度的重视,仪式复杂奢华。现代汉式婚礼也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闹新房的习俗是婚礼始举乐的最突出的表现,此俗正始于汉代。“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可以不讲传统礼仪,男女可以随便嬉戏。甚至有酒醉出格的举动。闹洞房之前,还有一举乐的现象——撒帐,此俗亦起于汉代。
在汉代,绝大部分地区都盛行重聘金嫁妆之风,不仅聘金甚巨,而且婚礼的其它方面排场很大,汉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嫁娶奢侈之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后果。它影响了汉代人婚姻嫁娶的正常进行。
秦汉时期,以黑色为尊,因此在成亲这样严肃的日子里也必然是身穿玄黑婚服。
唐朝时期
唐朝的婚服有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颜色上的要求。他们要求双方结婚的时候,男方穿红色,女方穿绿色!!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
宋朝时期
宋代的婚礼大致有3种模式:一是官家之礼,以《政和五礼新仪》为代表,其特点是繁文缛节,严别贵贱,拘守古礼。二是私家之礼,以司马光《书仪》和朱熹的《家礼》为代表。其特点是对古礼有所改革。对俗礼有所吸收,颇受士大夫家之欢迎,元、明、清三代、凡言婚礼之书,大体都以《家礼》为本。三是民间俗礼,可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梁录?等书所载为代表,其特点是酌参古礼,仪式比较简便,喜庆气氛较浓,不唯行之于广大士庶阶层,就是达官贵人之间也乐于接受。
婚礼当天,驸马爷着便服,佩玉带,骑马到和宁门。在那里换上官服,到东华门,用大雁、币帛等作为聘礼(大雁,古人认为是忠贞之鸟。后来金元之际著名诗人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说的就是大雁),亲自到公主的住处迎娶新娘。这时,公主是头戴九翚四凤冠,身穿绣长尾山鸡、浅红色袖子的嫁衣,坐上没有屏障的轿子,在驸马的引导下,向着驸马府出发。
元朝时期
马背上打出来的江山,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当权时期,当时的婚俗和婚姻状况相比之前的朝代可说的“新”和“奇”要多许多。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
求亲——“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
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明朝时期
明代时期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即有损益也有所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
洪武五年定制,凡品官婚娶,或为子聘妇,必须要有媒人,男女定婚之初,各使两家明知通知,各从所愿,写立婚书,女方同意后,才可依礼聘娶,规定婚娶除了要具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聘约的条件外,婚姻过程还必须依照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的程序而行,六礼齐备,婚姻关系始告成立。婚后次日,还有拜见、宗庙、见舅姑、见舅姑醴妇、盥馈礼等繁缛的行礼、四拜、进馔诸礼仪活动之后,才算成婚。
明代庶民婚礼中的“亲迎”环节。“亲迎”应该说是婚礼中最喜庆热闹的一天,主要仪式流程有:新娘梳妆、司仪告祖、新郎跪拜女方家的祖先牌位、奠雁礼、新娘父母训女、新娘随新郎赴男方家中、新郎新娘拜堂礼、行“同牢礼”和“合卺礼”等。
引礼们正在为新娘绞面开脸,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
(髟狄)--上髟下狄
祝告祠堂
行对拜礼
行同牢礼、合卺礼
清朝时期
清代时期,各阶层婚仪规格区分化。
官员:当时凡是官员结婚,先以媒妁通言女家,如果两家满意,便择吉行纳采礼。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着近代至今的发展,西方的婚庆仪典慢慢在中国流行起来,但是,传统婚礼仍是中国结婚礼仪中的主流,随着发展形成了现代中式结婚礼仪,与中国传统结婚礼仪不同的是添加了一些西方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