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
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
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
首次增反避税条款
为堵塞税收漏洞,个税法修正案草案拟首次增加反避税条款,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地避税、实施不合理商业安排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等避税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
个税免征额标准提高,能省多少钱?
个人所得税的定义为“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征收的所得税”。2011年我国将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上调至3500元,使得缴纳个税的人数从8400万降到了2400万。那么个人所得税究竟是怎么计算的呢?这里有个计算公式:
1、工资:即初始收入(合同上所写的收入);
2、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属于五险一金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暂不算在这里);
3、起征点:自2011年起,起征点由2000元上调至3500元;
4、税率:由3%到45%,有7个等级,分别与7个不同区间的应纳税额对应;
5、速算扣除数:由0到13505,也有7个等级,与不同税率相对应:
举例来说,假设您的月工资为6000元,工作地点是广州(这个城市的三险一金标准是养老保险8%、医疗保险2%、失业保险1%、住房公积金8%),那么:
应纳税额=6000-6000x(8%+2%+1%+8%)-3500=1360(元)
查上表可知,与1360元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3%和0,因此:
个税=1360x3%-0=40.8(元)
也就是说,在广州月工资6000元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40.8元。虽然最后实际到手只有4000多元,但至少现在知道了,“少了的钱”几乎都用来缴纳五险一金了,只有极少一部分用来缴纳个税而已。
如果个税免征标准从3500元提高至5000元,考虑月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不变,则个人将少缴纳个税45元,即(5000-3500)*3%。对于个人月应纳税所得额原先在3500-5000元之间的人而言,受益将是最大的。
而对于需要交纳个税的来说,也有不同程度的受益,下面以北京月薪10000元的情况举例:
标准提高,对不同地区的人员影响不同
根据公式:个人所得税=(工资-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免征额)×税率-速算扣除数=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所以,各地工资收入水平不同、五险一金的缴纳标准不同,也会影响个税改革后的税后收入。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同时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也明显高于普通员工。所以个税免征额提高,对于收入较低地区和人员的边际影响会更大。
2017年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元/月)
同时,比较同一工资水平,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缴纳五险一金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从比较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差别较大,南京、合肥、成都地区在住房公积金缴纳上保持一致。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合肥、成都的五险一金缴纳比例
起征点调整后的税后收入比较
个税免征点提高对购房、购车等政策的影响
目前很多城市因实行房地产限购,对本地户籍的购房者限制较少,但外地户籍的购房者一般需要持续缴纳一定期限的个税或社保证明。因各地限购多是提供社保或个税证明,所以如果没有个税,但有社保记录,将不会影响买房,所以个税起征点上调对买房的影响相对较小。
就购车而言,因部分地区购车需要摇号,对于非本地户籍人员会有一定限制,以北京为例,非京籍人员参加摇号需要连续五年以上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个人起征点上调后,导致纳税间断,可能会影响后续摇号购车。
所以个税免征点提高,普通居民确实能够获得更高的税后收入,但对于有限购政策的城市,非本市户籍的居民可能会因免征额提高不用纳税而影响其享有购房或购车的权利。
但总体而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税免征额相应提升,有利于减少广大老百姓的税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