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车新势力中,李想率领的理想汽车恐怕是存在感最高的。
根据媒体的梳理,短短几年过去了,第一批造车新势力名单只剩下“4”1"。4指蔚小理和零跑,另一个1是哪吒。蔚小理和零跑目前运营状况还是很健康的,销量也不错,但是哪吒...从这个角度来看,理想的车是幸运的。
创始人与企业有着深刻的联系,前者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后者的股价,后者的口碑也时时刻刻体现在前者的风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想不仅是理想的最大产品经理,也是理想的最大销售。
根据凤凰网的报道。最近,李想被网友遇到购买法拉利。他仍然以近350万的价格购买法拉利296。GTS,一辆标准的豪华燃油车。很多网友留言也很犀利:“造电车就是工作,开油车就是生活。”“不要误会,李总是以批评的态度下单法拉利。”“理想赚钱,CEO奖励自己一辆法拉利。”
2020年,一张李想朋友圈的截图流出,将矛头指向了只知道“燃油车技术落后的黑子”。
从那以后,李想多年来一直称自己为“不喜欢油车”,近两年发表了“理想L9是500万以下的最佳选择”的著名言论。相比之下,李想买法拉利就更有意思了。
结合当今多方力量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走向主流的局面,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理想汽车的下一步战略?
李想绝不是唯一一个反对燃油车的人。
同样是新能源造车人,比亚迪的王传福、宁德时代的曾毓群都曾号召禁止销售燃油汽车;
在新力量中,李斌把买油车描述为“怀旧”,说油车和电车就像机械表和电子表;
魏玛汽车创始人沈晖也发微博说“传统油车回不去了”。后来因为网友喷得太猛,他不得不改成“智能车用了就回不去了”,但不会失忆的互联网已经为他标记了这一幕...
无论是传统汽车公司还是新能源汽车公司,都有很多人通过diss燃油车来抬高新能源汽车。为什么李想这次能吸引眼球?事情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根据第三季度的最新财务报告,理想在7-9月的三个月内实现了428.74亿元的利润,其季度净利润达到28.14亿元。与其他两家公司相比,理想是唯一一家获利的公司,同期蔚来净亏损50.6亿元,营收186.74亿元;而小鹏则实现了101亿元的利润,亏损18.1亿元。
本季度,理想汽车共交付15.3万辆,同比增长45.4%,这也是理想连续第30周在中国市场新力量销售中排名第一。
第三季度,蔚来的汽车交付量约为62,000辆,同比增长11.6%;同比增长16.3%的小鹏交付了4.7万台。
接近理想汽车的内部人士也表示,目前理想L9的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13.9万辆,但仍然供不应求。2025年春节期间,理想将启动工厂生产计划。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先锋部队发布的信号指向未来,这也导致了李想全额拿下法拉利的另一个原因:理想或战略调整。
财务报告披露后的第二天,理想汽车的港股跌幅一度达到11.55%,表明资本市场的大部分力量都保持观望态度。
很明显,“将军吃肉,战士喝汤”的故事投资者并不喜欢听,但说到底,这也可以算是有据可循。经纪人认为,股票下跌的核心原因是管理层对四季度的传统引导。
这个问题以前就已经出现了。8月份第二季度报告理想增长势头良好,但纯电动汽车发布周期调整到明年,管理层预计全年交付量将超过50万元(此前下跌后为56万元)。这两个消息仍然影响了股市,理想汽车的美国股市一度下跌了17%以上。
如今的理想更像是“Yesterdayoncemore”,目前给出的第四季度销售指导是16~17万台,同比增速甚至低于第三季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想的年销售目标大约是50万台,这是由于80万台的预期逐步下降的结果。毫无疑问,金融市场需要新事物和性感增长曲线,理想得不到满足。
另外一批批评者认为,理想这是一个瓶颈,其中一个证据就是在营收大幅上升的同时,净利润表现也没有跟上。
如上所述,2024年第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均有所增长,但收入同比增长23.6%,纯利润仅增长0.3%。涉及利润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和各种成本。
财务报告显示,理想第三季度销售成本同比增长24.5%,营业费用同比增长9.2%。20.9%的车辆毛利率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与2023年第三季度的21.2%相比,已明显下降。
这也类似于吕振宁的观点。吕振宁提到,商品的主要性价比是走量不走价。如果产品配置需要低价和竞争力,就会牺牲毛利率,给产能或者供应链带来压力——当然,理想在这方面还是可以维持的。
根据BloombergNEF的一份研究报告,2023年理想供应商的账期有所下降,在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家庭中有优势,其中只有特斯拉缩短了账期。
回到理想的产品线,也有理论认为理想现在已经把自己框死在增程式混动中了。高档家用车的定位。这一理论的持有者分析,理想现在L6、L7、L8、L9的四款SUV本质上是同一辆车,尺寸和配置略有不同。年初,Mega的意外表明,李想重新投资大型增程MPV是一个战略决策失误,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下一个地方。
上述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捋一捋也能看出一致性,即理想已到了确立新增长点的时候。
毕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华为在高端市场背靠问界,上半年销量18.2万台,几乎和理想的18.9万台一样;
在下沉市场,小米SU7已经把雷军捧成了新一代的“神”,被称为“五折小理想”的零跑价格降到了15万,哪吒、五菱、奇瑞等县的小超级巨头数不胜数。
根据12月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理想交付量回到5万以下,在10月份交付量环比下降4.22%的基础上,继续下降5.3%。李想急于从法拉利那里得到灵感,恐怕也是无可非议的。
一年多前,李想在微博上转发了一条消息,他预测新能源占领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线自有品牌、合资品牌、奢侈品牌的市场份额被侵蚀;
二是一线合资品牌逐步被取代;
第3阶段,一线奢侈品牌要么主动转向,要么收缩阵地。
超豪华品牌和超跑品牌不受影响,自主一线品牌将完成新能源的自我替代。
他判断,2023年SUV市场理想占20%,到2025年底,新能源乘用车将达到70%以上。前者的表现没有权威数据可以测试,但根据协会预测的数据,11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53.5%,预计零售额将同比增长。
李想的话一度被市场视为标准,但与对错、傲慢或真诚相比,李想坚持“微博治企”背后的理由更值得探索。
从雷军的“颤抖”到周鸿祎的戏剧,2024年的中国企业家似乎走上了网络名人的道路。比起热爱拍短视频、热爱直播的新媒体前辈,还坚持写微博的李想,甚至有点复古。
大人物纷至沓来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带货,因为在股票经济时代,流量等于金钱。
抛开“疯狂”的马斯克和拍摄网剧的周鸿祎,网友们对大多数网络名人企业家的态度或爱恨交织,这就是企业家IP的“红黑二象”。
在车辆等高价值商品领域,品牌创始人和高管的态度更为重要。他们承载着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观和产品实力的认知。李想之前说燃油车不好,但是转身全款拿下法拉利,让人觉得分手了。
在这一点上,理想的公关部门对李想采取放任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有血有肉的“人设”更受消费者喜爱,娱乐圈热爱的黑红之风或吹向新能源界,只要有流量,那多少还不算太差。
一直看着扁燃油车坚持做新能源的李想,为什么要买汽油版的法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