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国防教育研创基地创作部首席专家
所有人都不会忘记,2020年1月23日,农历年三十的前一晚,武汉因为突发疫情而宣布封城。2021年12月31日上映的《穿过寒冬拥抱你》,则把观众带回两年前的特殊时刻,从快递员、外卖骑手、钢琴老师、退休医生等各行各业普通人的视角,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基调,艺术性地再现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全景影像,重温平凡英雄的勇敢与信念、坚毅与乐观。电影上映三天,票房便突破五亿元,力压其他十一部新片,稳居元旦档期的榜首,既做到了“一手击剑”——直接击中主旋律影片的市场需求,又做到了“一手太极”——用诗意化、本土化的电影意象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尤其是疫情还在不断反复的背景下,观众对温暖现实主义情感、温暖现实主义美学的深层次需求。
通过影片,不仅可以看出创作团队对“疫情”“情感”“希望”等命题的敏锐洞察力,并做出了深度的挖掘和思考,捕捉到了生活真实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还可以看到他们独具匠心地以电影的意象本体和其触发的意境传递出的“大爱”主题,融情于物、意寓相中,在探寻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道路上树起一个新的标杆。
一、车:意象化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
车,作为名词,解释为“有轮子的陆上运输工具”;作为动词,解释为“转动”。(1)影片展现了不同的车。它们拥有着相似的符号特征,却是不同的“象”和“象外之象”。车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又是人物塑造的核心意象,在审美观照中见证了人物命运及人物间的情感张力,与片名中的“穿过”遥相呼应,形成了困境与希望、畏惧与勇敢、阻力与冲破的外在与内在的张力,营造了虚实相生的意境。
黄渤饰演的阿勇是快递小哥,也是网约车司机,人如其车,普通却实用。车是他展现职业技能的工具,也是在“疫情”特定时空环境下“行侠仗义”的性格体现,更是他心理空间外化的场所。影片开篇就是阿勇载着一对前往医院“战场”的小夫妻,“四个小时没有叫到车”,一句简单的台词诠释了疫情时空赋予“车”新的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战争状态”下的稀缺资源,而“出车”这一行为意象化地传递出了阿勇善良、勇敢的人物气质。当阿勇和货车司机赵虎发成争执导致后者辞职、快递站点陷入没人能开货车的困境后,阿勇就用轿车拉着板车前去接货。奇怪而巧妙的物象组合不仅表现了他的聪慧,也体现了他的担当。他是象,车亦象,他亦车。如此虚实相生的意境还体现在家门口、雪夜里、冰河边,车既是孤独的阿勇,也是陪伴、安慰阿勇的“挚友”,还幻化成阿勇心中的支撑力和追求的动力。
《穿过寒冬拥抱你》剧照
贾玲饰演的武哥是个女外卖员。影片赋予她两种车的情趣与意象:一是电瓶车,二是大货车。电瓶车,个头小巧而灵活性强,人与人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更近,肢体接触更加密切。原本电瓶车是武哥用来送外卖的,却送了人,并由此带来了人物关系的建立、人物的成长和情感的变化——爱钱的她用电瓶车“免费”载小护士去吃豆皮,电瓶车搭建了她和小护士之间的情感桥梁,她收获了友情与自信;她用电瓶车载着获救的叶老师,人物关系随着“加速度”而有了深层意味的递进,她收获了爱情和成长;她骑着电瓶车在大桥上、在雨中,高兴或是悲伤,都是她内心情境的外象呈现。如果说电瓶车外化着武哥“女性柔情”的隐藏面,那大货车则外化着武哥作为离婚女性独自扛起生活、家庭、社会责任的“男性刚强”的成长面。两种物象各有意味,它们的交织和对比更加立体丰富地塑造了武哥这个人物角色。
从豪车到手动档的送货车,物象的对比透露出徐帆与高亚麟饰演的中年夫妻从对金钱的迷茫到寻找家的初心,再到回馈社会的成长过程,催人反思,启人心智。那辆慢悠悠的三轮车,亦如黄昏恋的脚步,承载着沉甸甸的岁月,承载着爱的付出。援助车辆体现着大国气象,凝聚着国家和人民驰援的力量。急救车不仅营造了危机的氛围,还是贯串时空叙事和人物情绪的载体。
二、“连接点”:意象化的结构方式和情感表达
影片以一种深情而非煽情、浪漫而非做作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动情的力量、一种共情的力量,实现了一种电影叙事美学的平衡——既让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压力和危机,又着重表达了危机之下人性的闪光和温暖。创作者精心架构的“连接点”不仅有效地勾连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还独特地展现了意象化的情感表达。
连接点之一是雨夜中的鹦鹉洲大桥。武哥开心地骑着电瓶车报名志愿者,此时物象的“桥”幻化成武哥和叶老师建立关系的桥梁。影片最后,他们关于鹦鹉洲大桥的约定,更是一种诗意人生的表达、一种走向希望之路的释怀方式。催债的中年夫妇听闻好友去世之后的内疚、宣泄与和解,这里的“桥”是夫妻俩的心桥,终于抵达了互相理解、互相和解,不仅是与困境的和解,也是跟周围最亲的人和解,跟自己的和解。上防疫战场的老奶奶接受了老爷爷的求婚,这座桥象征着他们冲破自我束缚的藩篱,也延伸着对爱人的担心。导演薛晓路在采访中曾说:“我在写剧本时就想把这些桥体现出来,也是表达了一种意象,虽然病毒把城市里人与人的连接打断了,但沟通依然存在,就像是人与人之间依然有一座桥梁。”(2)桥在电影中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叙事空间,还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蕴含了富有意味和高度的生活哲学。
三、有生命的影像:
意象化的情境营造和文化传递
影片在空间设计上匠心独运。阿勇家“楼上楼下”的空间设计,不仅暗指阿勇心中家庭的位置,还传递了“守望”的寓意;火车站、叶老师家小区门口的设计,为不按常理出牌的武哥营造了性格塑造的语境;武哥家的粗犷与叶老师家的精致形成鲜明的对比,场景成了性格意象的组成部分;豆皮摊和小巷子既是武哥和小护士的叙事空间,也是情绪渲染和释放的意象空间;隧道的空间意象中隐含了困境、碰撞、争执和焦虑。
当老奶奶感染“新冠”,病倒在床时,老爷爷用旁白讲述了与老奶奶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画面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中交错。饭馆、医院、通往恩施的路,这些场景带着过去的回忆、当下的守候、未来的憧憬,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地组成了不同复调的景语,营造出令人极为动容的情境,精雕细琢地传递出空间意象化的美学表达。
垃圾站、老人的房间的戏剧情境看似闲笔,却颇有意蕴。疫情下的垃圾站被意象化成“极为危险”的戏剧环境,创作者以一种极为克制的方式,烘托了人物的成长——武哥离开了外在惜命爱财的“此岸”,抵达了内心善良勇敢的“彼岸”。垃圾袋被丢弃的手机是一个孤独老人投射的意象,借着源自阿勇和武哥性格中“善的共识”,传递出“拯救的期待”,体现出生命的平等和大爱无疆的精神内涵。老人房间是阿勇和武哥之间人物关系递进的交织点和独特的心灵对话空间,从人物各自的前史,到关于男女性别的时代话题,直击心灵的恐惧和美好如涓涓细流一般,时不时划过撞击的痛感和温柔的抚慰。克制的情绪表达带来更饱满的张力是薛晓路导演擅长的风格,在《北京遇见西雅图》《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中都留下了令人深刻的片段。
(二)光影与音响
影片中,一盏盏“灯”的物象营造出了意蕴深长的意境之美。大年三十晚,阿勇在家门口徘徊,想跟老婆沟通却欲言又止,抬头一看,家门口的灯一直亮着,那是家人的守望;武哥逼仄的房屋外也设置了一盏灯,黑夜中亮着的是勇气,也是期待;当奶奶感染后,孙子在阳台上哭泣时,邻居一盏盏灯点亮了,那是没有言语的关心,是爱与希望的守候;武汉城市一直亮着的灯,是不抛弃、不放弃的追求和加油拼搏的象征。
上面提及了音画不同步产生的空间叙事、意象表达的独特效果,这一点也用在了武哥和叶老师的情境表达上。武哥和叶老师讲述着各自的离异家庭情况,画面却是开心地道别,“不同步的错位”却是在传递他们外在和内在“同步”的情感深入,让观众有了“不可言说的期待”。解封的当天,武哥在鹦鹉洲桥上等待叶老师的画面,伴随的是无音响的静音状态。这种独特的效果满足了观众对他们人物关系悬念的期待。
(三)场景调度与镜语风格
影片开场,当阿勇送小夫妻抵达医院门口的场面调度,抢救的医生、着急的病患,没有过多的运镜,景深的层次如阿勇的主观视角一般,茫然无措地看着病毒突如其来之后的危机和混乱,承接阿勇行车穿过喷洒消毒水的场景,医院的“满”和大街“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迷雾般的空城用慢镜头的方式呈现,有一种不真实的视觉感受,而这种不真实的真实恰恰营造了“危城”的意象,创造了悬念和留白的联想空间。
影片关于争执场景的运镜和调度妙趣横生。例如,阿勇和赵虎发生争吵的场景,阿勇面对一米九高的赵虎,打不过也硬着头皮上。导演在镜头中展现了力的冲击和对抗,而加入了武哥的反打镜头,生成了点到为止的幽默感。在中年夫妻的争执上,手持摄像机的晃动感增加了不安的既视感,导演还运用长镜头一气呵成,将真实的情绪和自然的节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展现武哥和小护士交流的场景中,导演反复运用拉远的镜头,形成视觉上两人越走越近的效果。在深巷、豆皮摊前、雨夜的大桥上,镜头下的复调使得叙事有了呼应和强调,产生了一种强烈对比的情境。不着一言,相得益彰!
影片最后,武汉城解封了,导演运用一个长镜头表现了阿勇回家的情境,让人感觉到阿勇回家的路“好短又好长”。长镜头所营造的“象”在虚实之间打通了人物与观众的共鸣。
(四)细节设置与文化符号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对准了阿勇车里的李小龙像挂饰。作为一代功夫明星,李小龙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文化符号,蕴含着“自强不息”“匡扶正义”“保家卫国”“仁者之心”等中国精神。万物皆象,这一看似不经意之“象”不仅传递出阿勇性格中的基因符号,也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暗示——阿勇将开启一场“冒险旅程”,中国精神会是他战胜一切的“法宝”。与此形成互文的是,儿子喜欢虚拟世界中的英雄“墨卫侠”,同样是蕴含行侠仗义、保家卫国的意象。当儿子将阿勇的头像剪辑在墨卫侠的图片上时,李小龙、阿勇、墨卫侠这些蕴含中国精神之“象”在虚实相生的运动过程中形成“在儿子心中,阿勇就是英雄”的意境,引发观众的审美和共鸣。
口红是女性追求美的符号之一。这一物象贯穿了人物关系和叙事时空,还传递出了独特的“象外之境”。小护士涂口红这一动作代表了年轻女性的思想独立、自信和对美的追求。通过赠送口红这一动作,影片完成了价值观的传递。口红成为武哥重建自信、勇敢追求爱情的外化之“象”。通过武哥和小护士这一胖一瘦的不同“象”和因为口红而达成自信美的同“象”,自然地建构了“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的审美意境。
影片中,“医院”作为空间意象,既是危机的场所,也是新生的地方;既呈现了令人恐怖的窒息,又表现了令人惊艳的美感。一道进出的栏杆,拦住的是老奶奶和老爷爷的物理距离,却拦不住他们之间浓浓的牵挂和爱意。手术刀的“象”幻化成老奶奶“治病救人”的职责和追求,菜刀则与老爷爷的爱和付出融为一体。这种带有对比符号的意象让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达成完美的结合。
影片中还有很多匠心独具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设计与呈现。例如,掉在地上“蔫”了的大红灯笼,不仅是过年的象征,也传递了武汉的危机,直击观众的想象与共鸣;中药传递治愈的希望等。创作者通过了这些看似简单、琐碎、平凡的却带有文化符号的“象”的集合与互动,营造出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意境之美。
结语
正如导演薛晓路所说:“构思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用爱情作为贯穿电影的线索,表达‘疫情防控之下,生活依旧有美好’的想法。影片希望展现人与人间的相互安慰和扶持。在我看来,中国人在疫情防控中的守望相助给生活带来了温暖。”(5)现实题材电影只有坚守和秉承现实主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反映百姓心声,鼓舞人民意志,才能切实达成与当下观众的情感互动,彰显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才能真正从高原迈向高峰。观众可以通过破解《穿过寒冬拥抱你》的“物象”体系,去发现那些有生命的意象,在散发着本土文化气息的诗意浪漫的表达中,体味独特的、富有情趣的意境。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55页。
(4)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5)薛晓路《拥抱生活展现守望相助的力量》,《人民日报》2022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