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网友“RUMI”:明目张胆的坑蒙拐骗!
网友“林”:伪造变造国家证书,涉嫌犯罪!
网友“雪尔”:触目惊心。有关部门应该从源头上加强管理!
……
有关职能部门对此也迅速采取行动——
报道上线当天,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即赶到武夷路776号“雅迪”电动自行车门店。经查,该店存在给电动自行车加装电池,以篡改参数方式伪造合格证明用于上牌,解除车速限制等情况,上述门店已被立案调查。
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样查明成山路471号“雅迪”电动自行车门店存在拼装、加装、改装48V电动自行车行为,现已被立案调查,其骗取电动自行车牌照的行为已抄送公安部门处理。
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报道中涉及的该区电动自行车6家门店全部予以立案调查。
除了有关门店,电动自行车行业目前的营销模式还存在哪些弊病?生产企业对此是否要承担相应责任?最后的上牌环节又该如何防堵漏洞?
生产企业怎能为改装预留“后门”?
“国标”明确了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还规定了多项“防篡改”禁令,如出厂车辆须有“无可篡改的限速装置”、不得存在“解除速度限制的按钮”等,但记者现场所见,大量电动自行车不管速度多快,仪表盘上的时速始终被“定格”在不超过25公里。
2月25日近19时,记者走进胶州路上的“绿源”门店,店员所推荐的新款S70、S90,蓄电池标称电压、电池容量都是72V、26Ah(安时),时速也都在50公里左右,属于名副其实的超标车。
新款S70外观有四种颜色,而现场只有两种,记者借故正要离开,店员却说,厂家送货卡车马上就到,另两种颜色就在其中。不一会儿,门外果然传来卡车“嘟嘟”的倒车声。
很快,卡车开始卸货,卸下的车辆中果然包括新款S70,上述车辆都被运入店内待售。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迅速抢占市场,不少生产企业对电动车型号频繁推陈出新。对同款型号,企业同时生产分属于机动车性质的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和属于非机动车性质的电动自行车三套版本并非难事。从外观看,上述车辆难有区别;而内里瞧,只要在动力性能等指标上预设切换“后门”,即可随时改变车辆“身份”属性。因此,必须在生产源头上严堵改装、提速“后门”,严防“变性”。如可通过安装电子芯片等,实现电动自行车的电动机、蓄电池、充电器和整车其他部件之间序列号的匹配协议,任何部件一旦被私自改动,车辆将无法使用。
品牌可以扩张,责任不能放弃
但关键在于加盟店须每月完成至少30台销量(视店家区域位置等综合因素而定),否则要被罚扣。如“爱玛”,还规定加盟店首次提车须高于30台。
上牌检验怎能敷衍了事?
记者通过12345热线了解到,本市对属于机动车属性的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采取“限制发展、逐渐淘汰”管理原则。
由于本市对合规电动自行车上牌并无限制性规定,上牌是车辆验明正身后得以上路的最后门槛。
令人遗憾的是,记者携带的“产品合格证”被简单瞄过后,即敲章通过。另一处的现场验车人员还让记者自行撬开前部车架下藏有整车编码的小盖片,随后简单一扫,即予放行,不仅没掀鞍座,还不顾车身两侧十几个明显的新鲜螺孔。
记者前面一辆候验的“电动自行车”车身同样遍布整齐的新鲜螺孔,明眼人一看便知刚拆不久,但对方同样轻松拿到了电动自行车牌。看来,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的上牌环节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改装车的甄别,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记者手记:安全才能确保活力
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超1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企业生产、销售的社会责任更应加强。
2024年中消协的消费维权年主题是“激发消费活力”,而要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增长,关键必须首先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
当下,由超标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消防等城市安全隐患不胜枚举,有的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安全权是消费者的首要法定权利,也是激发消费活力的基础,更是城市活力涌动的保障。筑牢电动自行车安全底线,聚焦源头治理、风险全程防控,时不我待!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向我们反映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