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看过来!这些老品牌你可曾记得?

对很多60后、70后的重庆人来说,烙印在我们脑海里的重庆老品牌,绝大部分已经消失。来看看,这些重庆老品牌你还记得多少……

天府可乐

1936年,重庆美华汽水厂成立。1981年,重庆饮料厂和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共同研制了天府可乐的配方。1985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天府可乐经过严格审验后,定为国宴饮料。

火车牌电池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益丰电池厂成立,随后推出了“火车牌”电池。80年代的重庆还没有现在这么多路灯,经常要走夜路,而打的手电筒里装的就是火车牌电池。

红岩墨水

1954年,重庆墨水厂成立,“红岩”墨水风靡一时。改革开放后,重庆“红岩”牌墨水更是在全国打响了名号

冷酸灵牙膏

1956年,重庆的几家小日化厂合并,建起了江北牙膏厂,后更名为重庆牙膏厂,即为现有的重庆登康口腔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是80年代轻工行业“五朵金花”之一,1987年新品命名为“冷酸灵”,可以说是目前重庆发展较好的民族品牌。

山城啤酒

山城奶粉

1963年,山城奶粉诞生,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对“山城”这个品牌有着很深的情愫,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曾经喝着山城奶粉长大的。

山城手表

1970年,重庆钟表厂第一批造出的6只“SHANCHENG”牌手表,轰动全城。

三峡牌电风扇

前身是1980年的原重庆三峡电器厂,它只做电风扇,非常专业。产地:沙坪坝。重庆直辖前的“四川省名牌产品”,重庆直辖后的重庆名牌。2001年至2004年连续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而后在小家电行业的大潮流中,它也逐渐被淘汰。

三峡洗衣机

用重庆人话说,三峡牌洗衣机用了十年也不会“扯拐”,可见其品质。

20多年前,洗衣机还是奢侈品,重庆洗衣机总厂生产的三峡牌洗衣机,不仅在重庆,甚至在西南乃至大半个中国都较有名气。

将军牌冰箱

上世纪80年代,重庆电冰箱厂生产过一款将军牌电冰箱。外地人不解,为啥这个名字,偏要叫将军牌?因为将军指的是古时巴国的将军蔓子,人称巴将军。2003年,位于大渡口刘家坝的重庆冰箱厂被兼并,从此市场上也再无将军牌冰箱。

合川火柴

在一次性打火机还没普及的年代,火柴就是点火“神器”。合川火柴厂始建于清朝末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改制成为国有企业,合川火柴盒上蓝白相间的图案,就是合川涪江一桥和桥边的白塔。

青鸟汽水

70、80年后的山城小伙伴一定了解,此款“神器”,当年硬是成了饭桌必备。青鸟汽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曾经风靡重庆,其品牌之响亮绝不亚于今日的百事可乐。青鸟汽水最先由重庆饮料厂生产,市场销售十分看好。1988年在青鸟汽水的基础上组建起了重庆天府可乐公司,江津饮料厂也是在这个时期被重庆天府可乐公司兼并。

金鹊电视机

在液晶、等离子已经不再稀奇的今天,金鹊电视机对重庆人来说,不免有些五味杂陈。

上世纪80至90年代,重庆无线电厂的“金鹊”,是中国最流行的电视品牌之一。曾经一度,但凡有渠道买到金鹊电视机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被奉若上宾;为得到一张提货的“白条”,有些人甚至不惜付出数月的工资。

红岩牌电视

1972年,重庆第一台红岩牌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就是在江北电测村无线电三厂生产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厂里生产技术和产品逐渐落后,企业濒临破产。1999年,深圳康佳电子集团公司兼并无线电三厂,红岩牌电视机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五洲自行车

重庆是个老军工城市,在一批“军转民”过程中,重庆船舶工业于20世纪80时年代中期率先成功开发出五洲牌自行车等一批民用产品。五洲自行车,当年不知成了多少人的交通工具。特别是重庆的区县城镇,成为了大家生活必备好伙伴。

江字牌锁

重庆牌肥皂

重庆制皂总厂前身是民族工业永新化学工业公司,始建于1937年,是集日化、油化、工业化工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1998年,为了企业的发展,重庆制皂总厂经改制成为重庆黑猫生物质能有限公司。重庆肥皂曾是西南最大的洗涤用品生产企业,全盛时期号称:“到市里开会是坐头排。”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到洗衣粉和透明肥皂的冲击而每况愈下。曾伴随我们的重庆牌肥皂,也渐行渐远……

红岩缝纫机

小时候,自己穿的衣服,都是妈妈买布回来后自己做;家里的角落总是有一台红岩牌缝纫机在静静的呆在,此乃“神器”。线团飞舞之间,妈妈就像变魔术一样,将几块布变成了一件衣裳。可是,现在家里已无它的身影,要穿新衣服也只得去商场买了。

奥妮洗发水

明月皮鞋

重庆本土品牌皮鞋有过一段极风光的日子,“明月”是其中最牛的一个。别的不说,单是这牌子就有资格作为特供,在当年已是非常提劲。

重庆牌香烟

记忆中,这种烟,没得过滤嘴。大人们把烟抽完后,烟盒就是小伙伴的最爱,折烟盒、扇烟盒,有木有玩过……

原标题:老照片里的重庆品牌:天府可乐,红岩墨水,山城啤酒,山城手表

THE END
1.从出行变化看时代变迁1、70--80年代风靡全国的自行车 2、80年代中期摩托车成为人们的新宠儿。 世纪交替下的交通多元化 3、这是当时的公交车。 4、上世纪80-90年代的出租车。 5、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绿皮火车 6、老式地铁 20世纪90年代后,地铁几乎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地铁的发展更加迅速了,车辆更换的更频繁,越来越多https://www.meipian.cn/2fhh82z0
2.景乃权: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一)上世纪80年代——票证经济 我爷爷是 40 后,如今已经 70 多岁,每当吃饭的时候聊到“老底子”的事, 他总是乐呵呵地说:“那时候还是商品计划经济,吃饭穿衣都要凭票,买粮食要粮票,买布匹要布票,全家人吃穿全靠我的供应证,到指定的商店里去买。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证之外http://finance.sina.cn/zl/2018-09-10/zl-ihivtsym1505242.d.html
3.1978~2002,中国人25年流行文化全纪录文案怪谈上个世纪80年代,街头身穿“的确良”时尚女生 “名牌”这个概念,对他们而言,指的不是永久牌或凤凰牌自行车,就是熊猫牌收音机。 每天,人们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骑着一模一样的自行车、挎着一模一样的菜篮子,买一模一样的菜,甚至连家里的饭桌和墙上挂的画,也都是一模一样的——张扬个性?想与众不同?那可是攸关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518486.html
4.80年代风靡全国的凤凰自行车,放到现在值多少钱?原来这么贵啊80年代风靡全国的凤凰自行车,放到现在值多少钱?原来这么贵啊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专属这一时期的时代记忆。就好比结婚的“三大件”,如今,现代人结婚的刚需无不是“房子、票子、车子”。但在新中国成立那会的50年代,难以想象国人结婚只需要“唢呐、轿子和一把糖”。当时的婚礼可谓相当朴素,约上亲朋好友,摆上https://www.yoojia.com/ask/19-12508873723239799748.html
5.改革开放以来变化问卷10篇(全文)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重大、最壮观、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改革开放的30年,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国力上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30年, 使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2]。在我们生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f2fhivhk.html
6.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Electric bicycle),简称“电动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90年代开始产业化。其是靠电力(充电蓄电池)驱动https://baike.sogou.com/v90728.htm
7.中国汽车消费的朦胧年代上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五羊、红棉等品牌的自行车风靡中国。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 1980年以后,自行车在中国非常普遍了,广州的道路上到处是自行车,很多住得相对https://auto.163.com/special/000816N3/autochangelife_2.html
8.昔日满街“大金鹿”如今遍地小轿车“印象最深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从全国各地开来的大货车,河北的,山西的,东北的……常年排成一长溜守在工厂门口等进货,有的一等就是一天!”张有亮告诉记者,那时候厂里的“大金鹿”还未等下生产线就早被人预订。由于质量过硬,大金鹿自行车除了畅销全国之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走出国门、打向国际市场。据青岛市http://news.bandao.cn/newsprint.asp?id=702326
9.比利时联邦制改革(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 继震撼全国的“鲁汶大学事件”发生后,比利时为解决日益尖锐的民族和语言冲突,从1970年起进行了四次向联邦制转变的重大改革,并对宪法进行了相应修改。 1970年,比利时首次进行国家体制改革,撤销了中央政府的文化部,成立了法语、弗拉芒语和德语三个语言区政府,各语言区议会有权颁https://vibaike.com/428014/
10.1985201720GB》80年代迪斯科皇后张蔷无损音乐全集出身于音乐家庭。她是中国内地流行乐坛代表人物,上世纪80年代的“迪斯科女皇”。风靡大街小巷的传奇性http://www.xle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403
11.校园风云三十年远去的灰色年代——80后,90后校园混混那些事再加上那些年“非主流”,“杀马特”等等丧文化的盛行,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留着各种怪异发型,化着烟熏妆,穿着奇装异服,打着耳钉甚至唇环,浑身挂着金属小配饰,眼神目空一切的小混混,有点类似于上世纪70,80年代在日本风靡一时的“视觉系”,“暴走族”群体。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5372259/
12.新中国60年时代新词流行语集锦背景:多数老百姓对走后门予以认可并习以为常,是从70年代后期知青回城开始的。为了能回城,知青们不得不向公社大队各级相关人员送礼送钱,他们的家长也在城里求人送礼,千方百计为孩子觅到一个回城的机会。 第七篇,60年新词语之1979~1984:改革开放 到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已过而立之年,不过这个国家的青春期似乎才http://www.wyzxwk.com/Article/wenyi/2009/09/9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