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晚上骑电动自行车会开车灯吗?你开车时,有遇到过没开灯的电动自行车吗?你以为电动自行车晚上开灯,还真只是为自己照路这么简单吗?
有不少机动车车主向记者反映,夜晚经常遇到电动自行车“黑灯”上路,再加上骑行者身穿深色衣服、环境、光线等因素,导致电动自行车无法“被看见”,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国内多个城市的交警部门都发布提醒和采取过执法行动,禁止电动自行车夜间“黑灯”骑行。有交警部门指出,不要以为车灯就是给自己照路的,只要自己看清就行了,其实,车灯不仅是为了给自己照路,更重要的是让别的车辆看到自己。所以,夜间出行务必“高调”!
街头直击1:
地点:海珠区宝岗大道龙骧大街
9月8日晚上
小街巷内电动自行车车主麻痹大意不开车灯
记者走访发现,在内街小巷里,经常有电动自行车夜间不开车灯。
9月8日晚上,记者在宝岗大道通往邓世昌纪念馆的龙骧大街看到,短短10分钟内,通过的25辆电动自行车,有13辆没有开车灯。
龙骧大街道路狭窄,只有双向双车道,但这里路边停满违停车辆,道路仅剩下一条车道可以通行,电动自行车与来往的机动车几乎是擦身而过。
没有开车灯的电动自行车行驶到灯光昏暗处,更是犹如“消失”一般,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不“被看见”。
对于电动自行车车主刘先生而言,不开车灯的理由看似很“简单”:“在内街里行走,道路不宽,车不多,而且有路灯,没必要开车灯了,不开灯也没什么问题。”但事实上这种想法让人感到其疏忽大意和安全意识淡薄。
街头直击2:
地点:越秀区沿江东路
9月6日晚
电动自行车为了省电不开车灯
在不少主要道路上,由于有较好的路灯照明,因此有电动自行车仗着自己能看清路面,为了省电而不开车灯。
在大沙头三马路转入沿江东路的路口,记者看到在这里左转的机动车车主都要左右观望,确定安全再转弯。
“这里有不少逆行的电动自行车,不仅不开车灯,而且还会骑行在人行道上,有一次我在转弯时,一辆没有开车灯的电动自行车突然窜到我右前方,我急忙往左避让,吓了一身冷汗。”车主李小姐心有余悸。
电动自行车车主罗先生认为,担心电动自行车灯耗电,再加上一些道路有路灯照明,为了省电就不开车灯了。记者问罗先生,担心不担心路上没有“被看见”而发生事故?对此,罗先生说:“有时候看到有其他电动自行车对向驶来,或者有其他机动车靠近,会按喇叭提醒。”
街头直击3:
地点:荔湾区文昌北路
9月4日晚上
不开车灯+深色衣服,更容易不“被看见”
记者在文昌北路、龙津中路一带看到,这里不少电动自行车没有开车灯,一不留意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从昏暗处冒出来。
在记者观察的10分钟内,最少有30多辆电动自行车没有开车灯。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电动自行车车主,没开车灯的原因都是“为了省电”“有路灯,看得清,没必要开车灯。”也有车主直言“忘记了开灯”。
另外,有电动自行车车主身穿颜色较深的衣服,更加降低了在黑夜中的“辨识度”,在灯光不足的情况下,电动自行车不开车灯、车主身穿深色衣服,就更难“被看见了”。
交警部门:被看见,才安全
不要以为车灯就是给自己照路的,只要自己看清就行了。其实,车灯不仅是为了给自己照路,更重要的是让别的车辆看到自己。被看见,才安全!
国内多个城市的交警部门都有加大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宣传教育,倡导驾驶人夜间驾驶开启灯具,以确保他人和自身出行安全。
有交警部门在宣传教育时指出,首先电动车的车体较小,在视线不好、光线不足、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不容易被机动车驾驶人所察觉,被看见才安全;再者,电动自行车行驶时速度较快,如果不能及时被看清,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危害自身安全,也会造成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电动自行车夜间行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开灯给予旁人警示,另外夜间视线不如白天,车速也不可过快,安全第一。
有律师也指出,一些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开灯意识淡薄,因此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危险,一旦电动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如果事故原因与没有开车灯有关,那么电动自行车可能会因此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那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被看见才安全呢?
驾驶人出行请注意做好出车准备
根据夜间行车特点,出车之前,驾驶人必须为夜间安全行车做好充分准备。
出行前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强行赶夜路;做好夜间行车前的检查和保养工作,包括对全车灯光、电气设备的检查,油、水、轮胎气压的检查,货物装载捆扎情况的检查以及对影响行车安全的部位和机件的检修,消除隐患,保证各部机件工作可靠;携带必要的随车工具、常用备用件和夜间工作灯,以备急需。
让自己能“被看见”
黄色、荧光色衣服在夜晚最为醒目。可以在电动自行车上适当安装荧光灯、灯照反光贴,也可以为车身贴上荧光或者反光贴纸,增加夜晚的“辨识度”。夜间外出时,穿亮色衣服、带好照明工具,尽量让路上驾驶人能看清你的方位。要自觉养成良好的行车习惯,出发前仔细检查车辆车闸、照明灯等是否能正常使用,排除安全隐患。另外,驾驶过程中,应该自觉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做到守法、文明出行。老人、孩子、酒后或智力障碍者必须有监护人陪同上路。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全杰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