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网络上有一则聊天记录意外走红,有趣到小布以为是个段子。↓↓对方发了一张拉风·黄色·凸型·跑车照过来顺带感叹了一句“这是西安最贵的车了吧。”
没想到“我”斩钉截铁地回了一句:“不是!”接下来的这张照片立马让他服气得五体投地
围观群众也都表示“没毛病”
没错,这位朋友祭出的正是“秦始皇陵铜车马”,如假包换的“秦始皇的车”,于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现藏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售价——估计没人敢估。凡是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参观者,都能在陈列厅中看到两乘青铜马车。这两乘马车作为陪葬品曾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一同被埋入地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厅的立车|秦代青铜器在中国青铜器发展的进程中被考古学者们认为是走向衰落的最后一个时期,人们对秦青铜艺术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收天下兵,聚之成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官中”。《汉书五行志》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是岁始皇处并六国,反喜以为端,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人们认为秦青铜器铸造主要应用于对六国战争的兵器上,或是生产生活的工具上。但是1980年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的两乘结构复杂、铸造精良的巨型铜车马,让人们对秦代青铜器有了新的认识。在青铜马车被重新发掘的1980年,呈现在考古专家眼前的是厚重泥土中的3000多块碎片。这是因岁月变迁,上层的填土塌压造成的。
|翻拍的被厚重泥土压成碎片的立车历史影像|考虑到当时的气候状况和坑下环境,考古工作者决定根据铜车马断裂的痕迹,把两乘车分为四大块,连泥带土整体移入室内修复。一支由考古、文物修复、冶金、焊接、材料学组成的专家团队经过一年多的讨论、调研、模拟实验,评估确定了修复方案。在修复铜车马遇到的诸多难题中,矫形和焊接是最为费心的。修复的首要工作就是将变形的零部件恢复原状。青铜器柔韧性较差,矫形方法和力度稍有不当,就会造成新的损伤。专家们先用其他金属反复试验,后又根据需要矫形的铜片制作了专用的模具。巴掌大小的铜片需要反复按压两个多小时。经过8年细致耐心的工作,专家们终于复原了这两乘秦代“豪车”。
重见天日的青铜马车,让史书中的描述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两千年前的“顶级豪车”中凝聚了如此之多的“黑科技”可谓集当时技术之大成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就已形成了严格的车舆制度。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挑选上好的马和舆服组成銮驾车队。两乘铜车马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主体是青铜铸造,通体彩绘,配有大量金银饰件。骏马整装就位,驭手执辔待命,仿佛只要有人一声令下,马车立即飞驰。
可是辔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这两乘青铜马车,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辔的真实样子。
位于红色圆圈的部位,就是铜车马上的辔,是使马车转向或停止的重要零部件。看到它,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古代的缰绳是青铜的吗?其实并不是。古时的缰绳是由皮革制成,但铜车马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主要是用青铜来表现车子不同部位的材质,青铜是铜锡铅合金,这就要求工匠必须非常准确的掌握各金属之间的比例。再来看个神奇的地方,这是辔绳的局部,是由青铜片一小节一小节地加工而成,在连接的地方,可以灵活转动,这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手表的金属表链有着高度的相似?
其实它是采用了子母扣连接加销钉连接的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把不同的金属构件做成子母口,相互咬合,然后中间钻孔,穿上销钉,这样就可以使其曲展自如了。金属构件上面的小孔,直径仅仅只有0.8毫米,在侧面钻这样的小孔,还要保证不钻偏,即使是今天,单靠手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那时可没有车床、钻床可以供秦代的工匠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