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做敢言的“娱乐圈纪委书记”王思聪,以一己之力,将“天王嫂培训班”带入公众视线,“害得”明星潘玮柏、郭富城遭到了群嘲。
如今,一个所谓的“上海名媛3群”,以一“群”之力,将“拼单名媛”“旅拍阔少”端到了公众面前,并牵出背后一条完整且畅销的“装富产业链”,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
这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这是魔幻现实本身。
而我最感慨的是什么呢?假装有钱人,恐怕也就是在当下的中国,才会如此容易吧。
仅仅靠别墅、豪车、名牌、名表、奢华酒店、下午茶、国际旅拍这种纯粹“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的标签,就可以如此轻松地打造出一个“有钱人”人设,这要换在今日的英国、美国,是基本没有成功可能性的。
记得英国著名作家、学者,也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智库“布鲁斯金学会”的高级研究员,RichardReeves,曾经在2017年于《纽约时报》发表过一篇在西方流传甚广的专栏——《别再假装你不是有钱人》。
这位大咖,如今是布鲁斯金学会(BrookingsInstitution)儿童与家庭研究中心的co-director,专注研究社会不公、阶层流动、家庭代际流动等问题。
他在这篇爆款文里,说到自己的母亲是乡村工薪阶层出身,也因此,她特别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能够实现阶层跨越,为此,他母亲逼着他们兄弟俩一起去上演讲课,“别让不体面的口音拖了后腿”。
他写道,“在英国这样充斥着阶级意识的社会里,一个人的言谈方式很重要,这不是什么秘密。”
这兄弟俩虽然后来还是没去上演讲课,但他们俩仍不得不在母亲的“安排”下,在每个周六早晨去上交际舞课,母亲也不希望他们在这方面“行差踏错”。
最后,RichardRevees是在牛津读大学时彻底抹去了“口音中任何残留的工薪阶层痕迹”。
的确,在英国,只要你一张口,就会立刻“出卖”你的阶层,你是谁。
在英国生活10年,我对此深有感触。
你的口音、谈吐、审美品味、个人兴趣、去哪个超市买菜、平时是吃有机食品还是深加工食品,喜欢看哪本杂志、读哪份报纸,小时候是读的私校还是公立,毕业自哪所大学,这些“无形指标”,远比你身上的衣服,手里的拎的包,甚至是你的家庭住址(postcode)都更能显示你真实的阶层属性。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她认为,虽然超级富豪仍在用游艇、宾利和豪宅彰显自己的财富,但整体而言,美国收入前1%的精英阶层(个人年收入在30万美元以上),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崇尚用“炫耀性消费”来标识自己的地位与身份。
这批新一代精英人士更崇尚通过构筑自己的文化资本,来稳固加强自己的精英阶层地位,并采取与之相称的消费习惯——他们更喜欢把钱花在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而不是购买纯实物的炫耀性商品。
作者还用了一个新名词来定义这个人群,称之为:AspirationalClass,即有志阶层。
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具体介绍。
首先,需要解释下什么是“炫耀性消费”。
这是1899年,著名经济学家托斯丹·凡伯伦(ThorsteinVeblen)在他如今已享誉天下的《有闲阶级论》(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中最先提出的概念,指那些用于炫耀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物质消费。
比如,当时的社会精英,就以消费银勺和紧身内衣,来作为自己的地位象征——当然,“炫耀性消费”行为,自古有之。
到了今天,炫耀性消费仍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特色,但“奢侈品”范围却远大于凡伯伦的时代。
随着量产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大量中产阶级的崛起,奢侈消费品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民主化进程”。
对于新兴的中产阶层来说(在美国大约是个人年收入在7万美元左右),尤其是在分期付款如此便利发达的现实下,购买一个香奈儿亦或爱马仕的包包、家里fancy的大屏电视、一辆奔驰或者宝马,甚至经常出国旅行等等,这些都变得很容易实现,不再独属于原来的精英阶层,也不再能作为标识优越社会地位的有力标签。
他们开始用更排他的“无形消费”,来区分自己和中产阶层,更关键的是,他们以此来夯实、稳固自己的阶层。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精英阶层与中产阶层,在教育投资上的对比。
“有志阶层及其消费习惯的改变,在美国表现得非常突出。《美国消费支出调查》(USConsumerExpenditureSurvey)显示,自2007年以来,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在实物商品上的花费大幅减少,中产阶级与之花费相同,而且还保持上升趋势。”
“收入最高的1%人群,现在把最大比例的支出投入非炫耀性消费(InconspicousConsumption),教育在其中占据很大份额,占到家庭总开支的6%。而在中等收入家庭,教育开支的占比却仅略高于1%。事实上,前1%收入阶层自1996年以来在教育上的投入已经增长了3.5倍,而中等收入人群的同期教育投入,却基本持平。”
这样的对比和变化,难道是因为美国中产阶层不重视教育?
当然不是。
“因为教育费用对中产阶级来说,过于高昂,以至于几乎不值得为此存钱。”
根据《美国消费者支出调查》出具的2003至2013年的数据,大学学费在此期间上涨80%,而同期女装费用仅上涨6%。
别说大学学费了,如果从小就开始上私校、并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话,那真是比买个独立设计师的名牌手袋、到丽思卡尔顿喝个下午茶或者住一晚,贵太多了。
精英阶层非常精明地意识到:纯粹的实物消费,并不能带来个人的增值,也不能内化为个人远超于寻常人的实力与文化资本;而那些隐秘的无形消费,却可以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上远远领跑于其他人。
炫耀性消费品所堆砌出的标签价值,是肤浅而短暂的,是一次性的;内化的文化资本,才构筑了最难跨越的阶级鸿沟。
伊丽莎白提出:这种无形消费所构筑起的文化资本,已经变成一种新的“辨识标签”,让新精英阶层,快速地互相识别辨认。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比如,你是否是《经济学人》《纽约客》的读者?
订阅这样的杂志本身并没有多少钱,但是,“会订阅这本杂志,会真正阅读这些杂志,却需要长期浸淫在精英环境之中、读过学费高昂的学校——因为只有这样机构出身的人,才会真正赞赏这些杂志,并相互探讨里面的内容。”
针对无形消费展开的新投资,以之前实物性炫耀消费所无法实现的方式,“复制”并“巩固”了特权。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时就指出了,一个人的文化资本无法通过代劳的方式获得,是需要个人“亲力亲为”才能获得并持续积累的内化资本。文化资本的取得大多取决于“全面、早期及潜移默化的学习,这是从人们生命最早阶段就在家庭内进行的”。
人们的认知结构,最终反应的是社会结构。
所以,他说:“文化资本标示了阶级之间的差异。”人们对于饮食、文化和艺术表演的喜好,都是阶级指标。
你说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里,仅仅靠物质标签,怎么可能就成功“假装有钱人”,并且还钓金龟婿?
除非,你从一开始就不打算“真人现身”。
如果想要在线下play好“真人秀”,那还是要两把刷子的,比如此前那个“著名”的俄裔德籍假名媛,28岁的安娜·索罗金(AnnaSorokin),她就曾经在专业艺术杂志干过,有行业知识积累。
《三十而已》对此有生动刻画。住顶层复式豪宅的王太太,分不清英式下午茶的hightea与lowtea,把莫奈的《睡莲》张口说成是梵高的,结果还是挂了张假画充门面。她还信口开河地要给儿子买小行星命名权,还要买一串。
虽说是电视剧,但生活中比这夸张和令人啼笑皆非的,多的是。
说这些,并非要捍卫英美社会中那些巩固原生阶级壁垒的做法——那无疑对社会阶层的整体流动不利。
RichardReeves在《别再假装你不是有钱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也还是:美国社会的阶级意识无处不在,精英阶层却假装自己处在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一个公平民主的“唯才是举”的社会,并用这张“遮羞布”,来掩盖本阶级为巩固阶级壁垒而作出的种种行为,比如垄断最优质也最昂贵的教育资源。
所以啊,社会现象百态纷呈,解读空间太大。
关于假名媛、旅拍阔少,乃至整个装富产业链的存在,我个人当然是觉得很“魔幻现实”的,但是,从哲学意义上讲,“存在即合理”,装富产业链的绵延,背后是无比真实又魔幻的“现实土壤”。
“上海名媛”背后的装富产业链:只要6块6,就能买来“奢华人生”
作者|魏婕唐亚华编辑|黎明
深燃调查发现,“上海名媛”背后,是一条精彩纷呈的“装富”产业链。从5.99元的炫富实拍图和文案,到98元修改朋友圈定位、带你跑遍全球的软件,再到1599元/人的形象改造约拍,只要想装富,总能找到符合你心理价位的方式。
总有那么一些人,硬凹“名媛阔少”的人设、省吃俭用地装富,其目的归结起来不外乎换取资源和变现。今天,深燃就带你看看这场“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装一装,摩托变豪车”的装富游戏。
豪车背后的奢华人生幻想
鸟类为了求偶,会把艳丽的羽毛展示给对方,也会四处收集亮晶晶的东西放在窝里,吸引异性的注意。在这一点上,装富达人和这些鸟像极了。
为了让心仪目标注意到自己,朋友圈里的“名媛阔少”晒豪车、美景、美食、珠宝、私人飞机......什么吸引人就展示什么,即使这样的生活并不属于他们。
阿杰是一家整形医院的销售,刚工作没多久的他在七夕前痛下血本,借钱、分期、刷信用卡买了一辆奔驰E级轿车,加上内饰、保险,花了近50万元。也许这个价格在“名媛”眼里不算什么,但已经远远超出了阿杰的经济承受能力。上个月为了还车贷,他还向村里种地的爷爷借了4000块,但他有自己的算盘。
“九月中旬到十月底是整形的黄金恢复期哦,百万级豪车接送,赶快联系我吧”,“国庆计划:变美、暴富”,“有了这么完美的身材,还愁过不上好日子吗?”这些充满诱惑力的文案配图,是各式各样的豪车或整容后的美女穿戴着奢侈品的照片。
作为整形顾问,阿杰的主要工作就是吸引女孩们来做整形。阿杰在朋友圈里一遍遍地“诱惑”她们——做了整形,变美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或吸引有钱男人,过上开豪车的生活。
如果“撩”到了目标顾客,他还会开着自己的奔驰带顾客去医院面诊,更能坚定顾客做整形的决心。
阿杰说,并不是每个销售都愿意像他这样花真金白银买辆豪车,他的同事就会从小红书上找豪车图片发在朋友圈吸引顾客,其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
他们接触到的有整容意向的顾客,大多都是想着能通过改善容貌来改善自己经济条件的女生。豪车实拍图与她们的这种心理一拍即合。
另一名医美顾问馨儿说,有钱人喜欢好看的,好看的就要整形,自己的顾客里就有奔着嫁给有钱人来整容的,最后也成功如愿了。
除了整形医院销售,在装富大潮中,微商这一弄潮主力必然不会缺席。他们逛4S店不买车、拉横幅拍完照就走的操作大家已屡见不鲜,各种奔驰、玛莎拉蒂、保时捷被强行“喜提”。
据央视新闻报道,微商从业者打造高端朋友圈,主要是为了塑造“加入微商,走上人生巅峰”的形象,让潜在的消费者对微商的生活方式产生认同,从而对产品产生信任,还可以吸引朋友圈里感到“心动”的好友入伙。毕竟,谁不想发发朋友圈、卖卖面膜就过上“开宝马,签大单,随手买几个奢侈品包包犒劳自己”的生活呢?
“上海名媛”的话题一火,闲鱼上就有人火速挂出188元上海名媛群,降低了入门费,当深燃询问该群是干什么的时候,卖家表示:“刚建群只有十几人,主要是AA制高端聚会、蹦迪、旅行、下午茶拍照之类。”
做“名媛阔少”的一万种方式
只要想装富,有一万种方式满足你。
入门级打造人设的方式,是在淘宝或闲鱼上批量购买照片和文案。
深燃在闲鱼上以“朋友圈展示”、“白富美素材”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提供装富图片的店家不少,价格从5.99元-100元不等,文案多为“豪车、别墅,高档生活,拍照视频加声音”,“女神、白富美照片,名牌包包化妆品,豪车美景酒店任你使用,让别人羡慕你”。
深燃买了一份售价6.99元的晒富图,扫了商家发来的网盘二维码,瞬间打开了纸醉金迷的奢华世界大门。里面内容极其丰富,你可以在捷克爱上大猪肘,在法国酒庄品红酒,在大理洱海边思考人生,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赏夜景,在泰国海滩边品尝大龙虾,还可以在人均消费1978元的乌镇阿丽拉酒店与闺蜜共进下午茶。
从图片到文案,这6.99元的服务透着两个字——“贴心”。日常单品图把一个白富美的吃穿住行都想到了,法拉利、奥迪、宝马、保时捷换着开,迪奥的口红、香奈儿的香水、劳力士的表、宝格丽的项链随心买。文案也是覆盖各种场景,有逛街、吃饭、旅行时发的、下雨时发的、甚至还有“听周董新歌说好不哭”时发的,妥妥地打造出一个有钱有趣的“名媛”形象。
文件里还赠送了“挽回前任攻略”、“如何跟喜欢的男生聊天”。买完之后闲鱼买家还告诉你,“确认收货送现金炫富照片”。
不过,买图文有个缺点——没法把自己融入进那些奢华的氛围里。毕竟,如果本人长期不出镜,没法更有信服力地维持形象,这时,进阶服务——专业的形象改造约拍就来了。
深燃联系到了一家名为“树生展示面”的拍摄机构,工作人员称,省钱一点的做法就是“等我们开计划的时候你选个城市来就行了”,每次接待人数在6人以内,成本更高的是定制化服务,客户选定地点,摄像团队跟拍。
扎堆在同一个地方拍照,不怕撞图吗?“每次计划,同一地点调色都不同,为的就是不让别人看出来是批量生产的。“
深燃点开其公众号“树生展示面”,里面“发展理念”一栏,是一条名为“不到三天,我被五百个正妹加爆了”的推送,文中称,女生在筛选约会对象时,会根据朋友圈来定位男生的形象和价值,朋友圈就是展示面。推送中还用拍摄学员与女生的聊天记录说明展示面的魅力,“凌晨加的当天就管你叫宝贝”、“订好酒店等我”。
另外一家拍摄机构向深燃介绍称,1599元/人,含个人拍摄需要的服装、场地费,服务包含个人穿搭、形象指导,拍摄时形态肢体动作指导,每人每场景至少精修3-6张照片。
该商家的商品详情介绍显示,“展示面”是现在社会必备的社交名片,“无论你求职应聘,升级社交圈层,还是玩转陌陌、探探等社交软件,优质体面的展示面名片,绝对让你事半功倍。”
哪些人群需要用到展示面?
展示面商家的宣传页面中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了——“微商、网红、商人、白领、帅哥、美女”。对装富有需求的人群虽然各异,但核心目的不外乎两点:拉客户、择偶。
展示到位了,进入实际约会见面阶段,就用到经济版装富途径了——拼团共享奢侈品。就像“上海名媛”文里说的那样,租爱马仕包,接手姐妹的二手丝袜,去见心仪的那个他。
在把异性当做猎物的产业链上,这些商家的服务堪称一条龙全包,拍摄、情感咨询、服装全产业链渗透。深燃了解到,上述树生展示面不仅提供拍摄业务,还有形象改造以及代聊的线上业务,“年费型用户,随时问随时答”,甚至还将业务延伸到服装业,推出自有服装品牌。
为什么要“拼命装富”?
“我们都是急性子,无利不起早,讲究的是空手套白狼。”王朔在《玩儿的就是心跳》里的这句话,用来概括这些装富达人的心态最恰当不过。
网红已经把这条“凹人设、钓金龟”的路子走通了。潘玮柏公布恋情时,王思聪就出来爆料,“Amy姐还是厉害,身边两员大将,一位嫁给天王郭富城,一位嫁给潘玮珀,太有实力了”。
网友经过一轮深扒发现,上述两位男明星的结婚对象——方媛和Luna宣云,极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天王嫂培训班”,手把手教人经营人设,组织成员去网红餐厅打卡、放生动物、烘焙插花。有的相同场景换人轮流拍照,像滑雪照这样看不清表情的照片,多位网红直接原封不动晒出。其常用套路也在网上广泛流传:整容、经营人设、混入大咖圈、修成正果官宣。
“套路”是个闭环。想实现阶层跃升的人们会被豪车图片所营造出的奢华生活幻想所吸引,而他们自己也会通过发一些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图片告诉目标择偶对象,“我和你一样有钱”,“我们是一个圈子的人”。
心理学专家吴悠向深燃解释了打造人设、装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她提到,很多人喜欢打造人设,跟心理学上的“心理投射”有关。心理投射,是指每个人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冲动、愿望归结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越是上层社会的人,越看中门第,也就是门当户对。
其次,“首因效应”认为,对于不熟悉的人,如果你在初次见面就主动和Ta沟通,表现出友善、真诚、亲切的一面,容易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如果展示出是“名媛”做派,别人就会给你打上这样的标签,并在内心建立深刻印象。即使后面出现了什么不合理的事实,也很难改变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他还会自动给你找理由,合理化这些事。
还有一个是“同体效应”,也就是自己人效应。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曾有一项实验说,彼此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相似性是人际交往很重要的吸引因素。很多人看到所谓“名媛”的朋友圈,就会觉得是同类人,可以深交。
“网红就是运用人的这些心理将自己商品包装化。要做自己人,就是要有共同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喜欢在下午茶、高档场所的拍照的原因。”吴悠说。
不过,凹人设的装富图除了会引来网友的群嘲,还有更危险的功能,就是可能成为诈骗的诱饵。
在“拼单名媛”和“旅拍阔少”的眼里,婚姻与恋爱就是个明码标价的市场,美貌对应金钱,资源互换资源,真心最不值钱。殊不知,当你在套路别人的时候,别人也给你布下了套路。层层套路之中,“拼单名媛”或许碰巧还会和“旅拍阔少”相遇,上演一出黑吃黑的戏码。
东方快评丨上海“名媛”拼单过生活?快醒醒吧!
这是真名媛?不少网友对此提出了质疑:“别人穿过的袜子自己再穿,我一个普通人都受不了”“真正的名媛根本不需要拼”更有网友直指问题要害“就是为了包装自己,在朋友圈里造人设,去达到一些目的。”“就是一群女孩在这装精致,骗自己。”
女孩们疯狂地秀着“高档消费”“岁月静好”,殊不知,这种“强经营感”,恰恰与真名媛们的“云淡风轻”背道而驰。因为内心缺失什么就会显耀什么。况且,用物质堆砌出来的豪华景象只是“黄粱美梦”,一旦梦醒,账单就接踵而至了。月入五千却装得像五万,把自己置身于荒诞离奇的幻象中,真的值得么?靠拼单实现不了梦想。
笔者想奉劝这些女孩们,快醒醒吧!靠自我营销出来的“花架子”终禁不住现实的考验,想走“名媛”这条路子达到婚恋升值目的或者积累财富的,成功率极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脚踏实地努力赚钱过好自己的生活,来得更实在。
同时,还要提醒这些在“虚荣”的陷阱边徘徊的女孩们,千万不要被网上那些照片迷惑,被不知真假的豪华奢侈迷了眼睛。不以虚荣欺骗自己,不以贫富判断他人,交合适的朋友,勤奋务实,走稳自己的路,相信总有一天你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