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伟,2017级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当代知识论与认知科学。于《哲学动态》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曾获国家奖学金、复旦相辉奖学金、2021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后拟就职于同济大学哲学系。
1、您在课余生活有什么爱好?
2、研一的同学们往往还处于一个从文化消费者到学术生产者的转变之中,有时我们也会自嘲是在生产学术垃圾,那作为一个过来人,你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在论文撰写时怎样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去判断题目是否有可做性?
3、如何有效整理阅读过的文献,来构建系统的结构或者框架?
我的理解是,其实这个框架是在阅读之前就要有的。学术阅读跟阅读小说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后者可以闲庭信步,而前者的目的性很强。通常而言,读文献之前,你一定会先带着问题去找文献。你对要阅读的文献有一个问题提纲,顺着这个问题提纲去想,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要读哪些文献。所以在你阅读整理之前,其实你要读的文献本身就有一个内隐的框架在里面。
至于如何进行整理,我自己的习惯是在读的过程中间去做一些记录和批注。之后再用一些基础软件,比如Notability或者Goodnotes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对于阅读过的文献,我会根据问题阐述、正方反方提出的解决方案各有哪些、折衷方案有哪些、以及参考拓展性文献有哪些,去做一个思维导图,最后把这些文献整个打包,从而形成一个主题式的项目文件。当一个一个项目做完之后,你慢慢地就形成了对一个更大的问题的理解。
4、如何规划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开题到中期再到预答辩、答辩,依次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我目前只写过本科毕业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没有写过硕士论文,但我的理解是,无论是哪个层级的毕业论文,它的核心任务都是要去解决一个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三个步骤:一是提出问题,二是细化问题,三是解决问题。这三个步骤在具体实施中可能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5、您是否在学术研究时遇到过困难?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克服的?
6、你在硕博期间曾去德国和美国交流访学过,你觉得这些经历对你有何帮助?
会有帮助。首先说的宽泛一点,这样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气质、乃至对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有影响。这个东西听起来很玄,但事实上你会发现,你出去走过之后,甚至出去玩过一趟之后,你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希腊的时候,当时住雅典青旅,和五湖四海的同龄人交流,在卫城下赏月喝酒,谈天说地。这些可能不是学术的交流,但是他们带给我很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视角,这种经历我觉得对于个人成长是很重要的。
具体到学术而言,德国、美国的博士生计划跟国内不太一样,培养方案不同。这就让我看到了在不同的培养方案之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他们如何去做哲学。这些经历使我作为一个以汉语学习为主,但也必须兼顾英语学习的分析哲学工作者,能够形成一个不同视角、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学工作方式的对比,我认为这是很有帮助的。
更坦率地讲,哲学工作,尤其是分析哲学研究,国外尤其是英美这边相比国内还是有一个提前量的。去国外交流你能看到当前国际最前沿的同行在做什么,他们在想哪些问题,他们又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都会对自己有一个提示作用,让你知道大概的方向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作用。
我去德国是半年,然后去美国是一年,德国是硕士期间去的。我觉得硕士期间出去,更多的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你也不要完全待在一个书房里,只跟老师交流。这个时候还年轻,这个世界这么大,能玩的时候尽量多去玩一下,我就利用假期策划了环欧洲旅行。去美国是在博士阶段开完题之后,我当时联系的是DuncanPritchard教授,他是做知识论的老师,跟我的研究方向也非常契合。到了博士阶段你就需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和论文去找老师,跟他交流,然后一个一个解决问题。这个阶段学习目的更强。所以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玩法。出国交流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英语环境之后,你必须去参加那些研讨课程,去用英语跟你的同行交流,这些对你的口语的提高还是非常大的。
7、据了解,您即将在同济大学担任讲师。你能和我们谈谈求职的过程和感想吗?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学术圈求职的一个范例,就是需要有导师推荐,一定要有推荐信。但是我想强调一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尽管推荐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你自己的实力也很重要,直白的讲就是你论文的发表量。发表量最明确地表明了你自己当下的一个实力,这也是老师推荐你的基础。当前国内学术圈的竞争挺大的,求职是挺艰难的一个过程,但我还算比较幸运。
8、从硕士到博士,一般人都会有压力徒增的体会,所以想问您读博的心态要如何去调整?
压力取决于你自己怎样去看待读博这件事情。期待越高,压力越大。如果你一开始把读博当成是一个跨越阶层的阶梯,那你可能会觉得累,因为投入-回报不成正比,读博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如果你自己真的是对于讨论问题、做学问,有一个发自内心的兴趣的话,把读博当成玩票,就不会太有压力。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因为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会面临切实的家庭压力,有些人可能会有来自于父母、长辈、导师的压力,有些人甚至有来自于女朋友或男朋友、妻子或丈夫的压力,这只能说每个人的际遇不同,而不同的压力得找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9、您对读博深造选择院校有什么建议?国内国外选择标准怎么确定?
这个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事情。因为我认为读博一方面跟院校的培养计划有关,但同时也跟你选择的导师有关。某种意义上,读博期间对你最重要的是导师。如果能跟自己的导师志趣相投的话,我认为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硕博的导师都是张志林老师。我自己当时选择在国内读博士,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觉得跟他非常志趣相投。我们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术上都是在一条路上走,对形而上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非自然主义立场的坚持,交流没有任何障碍。甚至我认为我的性格——我之前其实是比较腼腆的——受到他言传身教影响很大。这让我感到很幸运,而且我也很感激他。
选择国外院系,你要非常仔细地去甄别,因为现在国外野鸡大学很多,最好还是去PhilosophicalGourmet上看一下哲学系的排名,一般前30左右的计划都是很不错的,可以尝试去申一下。如果没申上的话,国内其实有一些培养计划我认为也相当不错。比如说复旦的科逻系,实话说现在做得相当不错,也引进了一些国际化的老师,像刘闯教授,MalcolmForster教授,做得都非常好,都是国际一流水平,而且我们的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均衡。整体上还是看你自己,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需要你自己联系导师。而导师跟你的志趣是否相投,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