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多少多少钱的某只股票,是一个脸经常被抽肿的情绪贴,特别容易被人挖坟鞭尸,形成二次伤害。
截至今天,这个名单上出现的公司有:
一、那些悲观的理由
如果我们从根子上来追溯原因,本质上还是因为巴菲特。
人的名,树的影。我们对股神的业绩必须保持足够的尊重。
巴菲特从来都是巴菲特,但巴菲特也是个人。2.3亿美元对全世界99.9999%的人来说,是个一辈子都要仰视的数字。巴菲特生于1930年,2008年已经78岁了,那个时候的他并不知道15年之后自己还能活跃在投资一线。掏一点小钱,让老友高兴,是一件无伤大雅的事情,对当时的一个78岁的老人来说,谁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呢?
二、长远乐观的理由
只要是中国跟世界一同起步的赛道,中国就没有理由输,就这么简单。
在电池技术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之前,15万价位段以上的乘用车,能够成功的方向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插混。
三、汽车行业就只能10倍市盈率么?
我们必须面对这么一个质疑,否则光动动嘴皮就说终极估值该给20倍甚至30倍市盈率,那就对自己的钱包太不负责了。
燃油车行业低估值实际是合理的,原因是较高的资本开支影响了现金流。
丰田每年的资本开支,基本上都在人民币2000亿左右。当然,如果你问我,每年这么高的资本开支,为什么丰田的电动车还是谁也打不过,那我确实无言以对。。。
问题在于,虽然燃油车和电动车都叫车,但是核心部件天差地别。燃油车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换到电动车就是三电:电池、电驱和电控,而且电动车时代连底盘的重要性也在下降。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相当于用电动化把燃油的机械化全部改造一遍,性能提升几倍价格基本不变。
新能源汽车,在某种程度上,当下更像是消费电子行业,而不应该被当成传统的燃油车。
这个问题你只需要观察一下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更新换代的节奏就可以了。20年前的一辆奔驰S,跟今天最新款的奔驰S,大差不差变化不大。而现在的新能源汽车2年不换代就已经无人问津,整车的电子化、智能化程度卷得飞起。
新能源汽车值得相对较高的估值,作为可选消费品的主力,给20倍市盈率其实是合理的。
因为造车真的很赚钱,而且当竞争格局稳定时每年都在涨价。
在纺织服装行业待过的朋友都知道,在莆田,没有一双鞋的制造成本可以超过200块人民币,同样,在当下的汽车行业,极致堆料的结果一辆车的成本也不超过50万人民币,你想想这世面上有多少车价格超过这个数。
至于涨价这个事美国已经替我们趟过一遍了,美国的汽车市场,整车价格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上调,疫情期间甚至出现二手车贵过新车的情况。
四、从资本周期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国股市长期不涨
中国股市的问题显而易见,那就是长期不涨。2007年那波牛市中,沪指最高冲破6000点,2015年冲过5000点,但到今天股市还天天要保卫3000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此期间,美国的标普500指数是一路涨,每一次回调都是上车机会。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世界经济东升西落,中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GDP翻了10倍,这个晴雨表是面瘫了么?
这个问题的本质体现的是资本大周期与股价的关系。
美国的马拉松资产管理公司出过一本小作文性质的合集,叫做《资本回报》,为资本周期与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列出了一个框架。
从投资的角度就是两类公司,一类要么垄断,要么有护城河,总之不受资本回报周期的影响,这一类可以长期持有,另一类公司受资本回报周期影响,那就必须要择时,在供给侧开始改善时进入,行业高回报吸引大量新资本进入时退出。
如果一个国家的股市第一类公司比较多,那指数走长牛的概率比较大,如果以周期类的公司为主,那显然就不能对指数的收益率抱有较高的期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股市的回报率,还要取决于本国主要行业所处的资本回报周期。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国至少有4成以上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个过程最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个过程的意义到现在都是被低估的,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了接近300年,全世界工业人口也不过10亿,涵盖了现在的美国、欧洲以及日本韩国。从1949年至今,中国独立自主的实现了另外的14亿人口的工业化,这显然是一个三页世界史必有一页中国工业化,彻底改变世界进程的大事件。
长期的持续的高强度的资本开支,带来是工业品产量的指数级增长,其副产品必然是低下的资本回报。
在中国搞经济,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太卷了。每一个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但是谁都不能不投。因为规模效应的存在,你投了,有可能活着,你不投,就只能出局。
有一家著名的挖掘机厂商,在半公开半私下的场合公开吐槽挖掘机做得太辛苦,想要把重点放在新能源。我相信他是真心的,但是谁敢低估中国新能源行业内卷的程度,那市场一定会教他做人的。
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以实体经济制造业为主,周期性强,波动剧烈,拉长看长期不涨也是合理的。
那美股为什么一直涨呢?
从一篇研究报告(《资本对企业的侵蚀——1971-2017年企业投资下降的企业层面分析》,奥伦·卡斯,2021年3月),我们可以一窥其中的原因。
侵蚀型公司1980年占比只有1%左右,到了2010年这个占比已经提升到了49%。并且侵蚀型公司已经超过维持型,成为美股的主流。
所谓的侵蚀型公司,简单说就是给股东的回报要大于资本开支。鉴于资本开支代表着企业对未来的投资,给股东的回报大于资本开支,低情商的说法是企业更倾向于今朝有酒今朝醉,活在当下,高情商的说法是践行发展理念,真诚回报股东。
典型的比如蓝色巨人IBM,1970年代的时候每1美元的资本开支,对应着给股东的回报只有30美分。可是进入2000年之后,每1美元的资本开支背后,就对应着2美元以上的股东回报,部分年份甚至接近5美元。
这也是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最大的区别,中国上市公司更有资本开支的冲动,而美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给股东回报,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差别呢?
因为美国经济的资本开支大周期已经结束了。美国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这些偏周期性的行业都已经转移到欧洲、日本韩国以及中国,上市公司的盈利周期性减弱,股市自然也会随着货币大水池的水位上升而上涨。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是埋在人类基因里的,资本开支是顺人性周期的,没有一家上市不想扩张自己的业务。能够阻挡上市公司扩张的,只有疲软的市场。美国上市公司也不是不想扩大规模,而是大部分行业都已经失去了成长性,只能躺平分钱。
这一年是美国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一年,虽然后续泡沫破灭之后大批的上市公司灰飞烟灭,但是美国成功的培育出了互联网经济这条赛道,原本低层次内卷的资本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至于剩下的行业,大部分进入了夕阳红赛道。
美国资本市场并不是不支持实体经济,只要是成长性行业,美国股市一直都相当慷慨,特斯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哪怕销量已经被比亚迪追上,市值仍然是比亚迪的6倍。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随着产业升级整体进入尾声,工业化完成之后必然会进入资本周期的下半场,对股东的回报也会逐渐增加,这也将是一个客观的趋势。
从现在开始,中国股市整体会进入一个长期向上的指数牛市。
这当然不是做梦,因为随着中国工业产品越来越多的成为世界第一,行业竞争格局稳定之后必然拥有定价权,也就自然而然有了护城河,资本开支下降,分红增加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钢铁行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以华菱钢铁为例,2017年之前,所有者权益相对总资产中的比值还不到20%,供给侧改革后通过累积净利润和权益融资,到2021年已经提升到47.7%,资产负债表目前非常健康。
现金流更是大幅改善,2015年之后,钢铁行业基本全是大额净流入,这个现金流情况跟A股的白酒非常像。
五粮液最近几年的企业自由现金流大概在200亿左右,市值6000亿,首钢股份大约在100亿左右,是五粮液的二分之一,但市值只有300亿,是五粮液的二十分之一。
五、写在最后的话
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看到结果,往往纠结于表象。美国股市涨,中国股市不涨,那我们也需要学美股,增加分红,减少融资,什么股权激励、员工持股,通通抄过来,唯独忽略了两个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整天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一旦有事都在上层建筑上不停的念经。
再譬如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性事变—安史之乱。主流史学家站在唐朝和关中的视角,那自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这不能解释的是,为什么在大决战香积寺之战中,叛军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依然死战不退,打出了冷兵器时代爆表的伤亡承受度。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安史之乱之后六十年,安史二人还被幽州百姓奉为“二圣”进行祭祀。
这世界终归是物质的。中国整体性的资本开支的放缓,带来的必然就是整体资本回报的提升,这是一个长期而且不可逆的趋势。
我们大部分人到现在为止有印象的两波牛市,第一次是2007年,第二次是2015年,现在是2023年了,如果未来两到三年内有一波牛市,你觉得有哪个行业,哪只股票配得上龙头呢?
7000亿的比亚迪乍看不便宜,还有港股减持的压力,可如果中东地区的大户们用来作为下游传统燃油行业的对冲,这个数字又能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