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浪潮下,中国成为全球汽车人才新磁极。
全球汽车人才流向生变,恰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2024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量已占据了整个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已然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的沃土,今年前10个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67.1%。这样的统计数据不仅让人振奋,更让人对未来的汽车市场充满期待。
在此背景下,中国车企悄然成为全球汽车高端人才的向往之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和智能化浪潮的推进,中国车企对高学历、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全球汽车高端人才正加速流向这片创新的热土。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设计,再到企业管理,中国车企正以全面开放的姿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到来,不仅为中国车企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见证了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车企对高学历、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大规模校招和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中国车企努力构建更加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以比亚迪为例,2024年比亚迪校招总人数为1.13万人,其中硕博占比67%以上,博士占比从2023年的3%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10%,校招的研发人员占所有校招人数的78%。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比亚迪对高端科研人才的强烈需求,也显示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加码、扩大研发团队的决心。
根据汽车人才研究会发布的《汽车研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成长路径研究》报告,多家车企已纷纷推出企业顶尖人才专项培养计划,以应对前沿技术的挑战,吸引并挖掘高端研发力量。
在燃油车时代,车企主要处于技术追赶阶段,需要大量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来推动正向研发。然而,进入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面临的是“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浪潮所带来的广阔技术蓝海,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领域,对基础研究的需求激增,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大量的“科学家型”人才,顶尖人才在技术创新与突破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产业变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对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高学历专业人才被寄予厚望,成为推动行业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中国车企更需不断强化技术底蕴与创新力,以期在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中扩大自己的领地。
在这场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车企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一起,将人才争夺的战场拓展至全球,特别是在智能驾驶、软件研发及电子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力求实现技术突破与领先,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小鹏以高薪为诱饵,吸引全球一线Robotaxi领域的佼佼者加盟;极氪更是启动全球招聘计划,规模超三千人,涵盖智能驾驶、软件及电子等多个关键岗位,分布在硅谷、哥德堡、北京、上海等全球三十余座城市,展现出中国车企对全球人才的渴求与重视。
中国车企对国际高端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技术研发领域,在设计领域同样展现出强烈的吸引力。
一系列外资车企及豪华品牌的设计大师纷纷加盟中国车企,如长城迎来宝马M系设计总监皮埃尔·勒克莱尔,比亚迪携手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吉利吸纳沃尔沃前设计总监彼得·霍布里,红旗则重金聘请劳斯莱斯设计总监贾尔斯·泰勒,欧拉与奇瑞也分别引入了前保时捷设计师艾蒙·德尔塔和前克莱斯勒设计师JamesHope。这些国际设计大师的加盟,为中国车企的设计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更加国际化的视野。
东风汽车今年也喜迎两位全球知名设计师的加盟,尼古拉斯·岳执掌全球造型设计中心,拉蒙·吉纳则加入上海设计中心。而小米SU7的惊艳问世,更是得益于首席设计师李田原(前宝马全球首位中国设计师)及其国际设计团队的精湛技艺,前奔驰高级外饰设计师仇臻与前宝马高级内饰设计师ShinMuto的加盟,更是让这款车型在设计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如今全球的汽车造型中心正逐渐从意大利向中国转移。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研发周期大大缩短。
随着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中国车企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经验的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人才引进方面,中国车企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国际化背景和能力。
年初,吉利旗下领克品牌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长期担任沃尔沃高管的尼古拉斯·洛佩兹·阿佩尔格伦成为领克品牌的新国际首席执行官,全权负责监督领克在欧洲的发布首款纯电动车型并打入新市场。这一任命体现了吉利在国际化战略上对高端管理人才的重视与信任。
广汽全资子公司广汽国际今年宣布一重磅消息:全球汽车领域资深专家ThomasSchemera正式加入,担任全球首席运营官(COO)。他在欧洲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能够帮助广汽更好地适应和开拓欧洲市场,为广汽带来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成功经验。
通过汇聚全球精英的智慧与力量,中国车企加速推进中国汽车产业向更高层次跃升,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魄力。而这场向全球汽车产业巅峰的冲刺,是对中国车企在技术、设计、管理等全方位能力的考验。
据LinkedIn数据显示,一股新的潮流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海外精英正从外资和合资车企的阵营中走出,转而投身于中国车企的怀抱,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研发、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前沿科技领域,这一趋势尤为显著。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崛起,传统燃油车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燃油车企及其供应链上的企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外资和合资车企纷纷采取缩减规模、关闭工厂、裁员等应对措施。例如,大众集团面对欧洲市场的萎缩,不得不在德国裁减3万个岗位,其中研发部门成为重灾区;通用汽车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人规模的裁员,以期通过精简结构来提升效率。
合资车企方面,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等企业也进行了裁员,尽管提供了丰厚的补偿,但仍难掩行业变革带来的阵痛。同时,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采埃孚等也相继宣布了裁员计划,整个行业似乎笼罩在裁员的阴霾之下。
然而,在这片阴霾之中,中国汽车产业却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中国车企在保持稳健的人才迭代的同时,积极扩招,对高素质、创新型的汽车行业人才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渴望。特别是比亚迪、奇瑞等领先企业,在2023年加大了招聘力度。
根据中汽人发布的《2023年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与《2023年汽车行业劳动用工对标报告》,自主乘用车板块人才流入态势显著(入职率20.7%,离职率10.9%),尤其在研发与销售领域;而合资乘用车板块则呈现人才流出(入职率1.8%,离职率5%)。伴随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新能源研发与智能网联研发岗位持续高入职、低离职,销售岗位也呈现流入趋势,自主乘用车板块尤为突出。
这一变化背后,是自主品牌乘用车的迅猛崛起。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至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逐年攀升,从38.4%跃升至56%,今年1-11月,自主品牌累计销量1590万辆,同比增长22.5%,市占率为65.1%
相较于部分外资与合资车企,中国车企在晋升通道与职业规划方面更为清晰透明,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晋升机会,这是吸引外资与合资车企人才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销量持续增长,中国车企的薪资待遇也大幅提升。
据业内猎头透露,某自主品牌车企博士研究生年薪已从昔日的20万元飙升至50万元,造车新势力更是开出百万年薪的诱人条件。小米汽车的崛起,更是将车载软件研发岗位的最高月薪推至近5万元的新高度。
外资车企的人才开始流向中国车企,合资车企的人才转向自主车企的趋势,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生动注脚,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深刻变化的缩影。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坚定的姿态进军国际市场,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新航海时代”。随着出海热度的不断攀升,构建一套全面支撑海外业务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体系,已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战略中的核心要务。
近年来,中国汽车全产业链的出海步伐显著加速,特别是在南亚、中亚、西亚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中国主机厂和电池厂纷纷布局海外建厂,旨在实现本土化生产与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以比亚迪为例,其在印尼西爪哇省投建的年产15万辆工厂,不仅是对当地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本土化战略的有力践行。同时,中国车企将目光投向了拥有丰富汽车产业经验的日资企业,通过引进其优秀的营业和生产人才,为中国车企的本土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在欧洲这一全球汽车工业的重镇,中国车企的出海步伐同样坚定。面对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高额进口关税,中国车企并未止步,而是积极寻求在欧洲建厂的可能性,以实现本土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
广汽计划到2026年在欧洲和南美建立汽车组装工厂,东风也与意大利政府就建厂事宜进行了初步接触。这些举措不仅将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树立更加稳固的根基,也将吸引更多外资车企的优秀员工加入,共同推动当地就业市场的发展。
上汽率先实现汽车产业链“成建制”出海,已在海外建立起3个整车制造基地、2000余个营销服务网点,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提供可持续、高质量、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小鹏已进入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45家海外售后服务网点,明年将扩大到6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举措展示了其打造海外研销一体化集团的决心,也体现了中国车企对属地人才的渴求。
随着贸易壁垒的升级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中国车企的属地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海外建厂、跨国经营将成为未来中国车企发展的主流方向。参照世界100强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与员工占比数据,中国车企在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仍任重道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出海将成为汽车人才的重要风口之一。
从研发设计到企业管理,从本土扩招到全球揽才,中国车企以开放之姿、创新之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精英。这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华丽蜕变,更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与格局的重塑。
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所言,经过20余载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汽车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