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六: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员成倍增加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转变,为世界人口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与此同时,随着积极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劳动力市场的日臻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劳动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就业人数成倍增加。

一、人口增长步伐得到有效控制,极大地缓解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就业压力

生育水平明显下降,实现了人口总量的平稳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07年的12.1‰,年均下降0.2个千分点(图1)。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由1981年的82.4‰下降到2007年的37.5‰,年均下降1.7个千分点。按1990年育龄妇女年龄结构进行标准化后,一般生育率由1981年的86.6‰下降到2007年的47.4‰,年均下降1.5个千分点。

图11978-2007年我国年末总人口和人口出生率

(二)人口增量不断减少,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

人口增速趋缓使人口增量不断减少。1979年至2007年我国年末总人口累计增加35870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237万人。分阶段看,1979-1987年平均每年净增1449万人,1988-1997年减少到1433万人,1998-2007年进一步减少到850万人。2000年后,我国每年的净增人口一直保持在800万人左右,且呈继续下降趋势,2007年的净增人口仅为681万人,又比上年少增加11万人。

人口增量的下降也使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人数明显减少,极大缓解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目前,城镇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在1000万人以上,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矛盾。如果没有有效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至少还需要多解决4亿人的就业问题,这不仅会使就业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抚养比持续降低,减轻了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由于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迅速下降,使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都显著下降,极大减轻了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

数据显示,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07年的19.4%,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61.5%上升到2007年的72.5%,年均上升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4.9%上升到2007年的8.1%,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表1)。人口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下降到2007年的26.8%,下降幅度超过50%,年均下降1.1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从1982年的8.0%上升到2007年的11.2%,上升幅度为40%,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速度远低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因此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从1982年的62.6%下降到2007年的38.0%,下降幅度约为40%,年均下降1.0个百分点。2005年后,人口总抚养比一直保持在40%以下,即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不到2个少儿和老年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负担较轻,还意味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强的社会需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非常有利。

表11982-2007年我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单位:%

年份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1982

33.6

61.5

4.9

1990

27.7

66.7

5.6

1991

66.3

6.0

1992

27.6

66.2

6.2

1993

27.2

1994

27.0

66.6

6.4

1995

26.6

67.2

1996

26.4

1997

26.0

67.5

6.5

1998

25.7

67.6

6.7

1999

25.4

67.7

6.9

2000

22.9

70.1

7.0

2001

22.5

70.4

7.1

2002

22.4

70.3

7.3

2003

22.1

7.5

2004

21.5

70.9

7.6

2005

20.3

72.0

7.7

2006

19.8

72.3

7.9

2007

19.4

72.5

8.1

二、人口素质明显改善,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劳动力资源

(一)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人口总体健康状况有了极大改善。

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历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1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37.6‰,1990年下降到32.9‰,2000年又下降到28.4‰,平均每十年下降4.6个千分点。2005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24.3‰,比2000年下降了4.1个千分点,下降速度明显(表2)。

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1981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7.8岁,2005年提高到73.0岁,提高了5.2岁。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66.3岁提高到2005年的70.8岁,女性从69.3岁提高到75.3岁(表2)。200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7岁,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为65岁,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21981-2005年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

单位:‰,岁

婴儿死亡率

平均预期寿命

合计

1981

37.6

67.8

69.3

32.9

68.6

66.8

70.5

28.4

71.4

69.6

73.3

24.3

73.0

70.8

75.3

(二)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量增加,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1982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2年,相当于小学六年级水平,2007年提高到8.2年,比1982年整整提高了3年,已经达到初中三年级水平。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距明显缩小。1982年,我国男性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2年,女性为4.2年,男性比女性多2.0年;2007年,男性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长到8.7年,女性增长到7.7年,两性差距缩小到1.0年(表3)。

表31982-2007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单位:年

5.2

4.2

6.3

5.4

7.4

8.0

8.5

8.2

8.7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整体提升了劳动力素质。我国1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7年的8.4年,提高了3.1年。其中男性从6.5年提高到9.0年,提高了2.5年;女性从4.1年提高到7.8年,提高了3.7年。

(三)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上升,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和各种成人教育迅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迅速增加。2007年底,我国总人口中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12.6%,比1982年的6.6%增加了6.0个百分点;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6.2%,比1982年的0.6%增加了5.6个百分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快速提升。1982-199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6%提高到1.4%,年均增加0.1个百分点;1990-2000年从1.4%提高到3.6%,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00-2007年从3.6%提高到6.2%,年均增加0.3个百分点(表4)。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涌现。2007年,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314万人,比1999年增加25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的比重为29.0%,比1999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增长较快,2007年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38.2%、21.6%和21.2%。

表41982-2007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35.4

17.8

6.6

0.6

37.2

23.3

1.4

38.4

27.3

8.3

2.0

35.7

34.0

11.1

3.6

31.0

36.6

12.1

5.8

29.9

37.8

12.6

三、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积极就业政策卓有成效

(一)就业体制从“统包统配”走向市场调节,就业总量成倍增加

1、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成功解决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

2、打破“铁饭碗”用工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目标。1998年6月,中央提出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这一方针明确了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作用,确定了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的地位得到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基本形成,劳动力流动开始突破城乡、地区之间的分割,市场导向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体现和加强。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解决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的失业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提出,职工下岗问题突出。在实施“再就业工程”和构筑“三条保障线”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2年9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推出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确立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写进党的文件中,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2005年11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充实和完善了积极就业政策,将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纳入政策范围。2006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同年6月,中组部、教育部等14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把大学生就业纳入了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中。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平等就业的新要求。至此,基本形成了包括下岗职工、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框架。

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失业问题。据劳动部门统计,1998年至2005年间,全国共有国有企业下岗人员2867万人,实现再就业1975万人,占下岗职工的68.9%。到2007年底,基本解决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完成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

4、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就业总量成倍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与此同时,就业体制打破了“统包统配”的僵化模式,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就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总量成倍增加。据统计,2007年,我国就业人数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36838万人,年均增加1270万人,年均增长2.3%。29年间增加的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净增就业人数的1.85倍,比2005年原西方七国集团就业人数总和还超出3470万人。城镇就业增加更快。2007年城镇就业人数29350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9836万人,增长了2.08倍,年均增加684万人,年均增长约4%。城镇增加的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2.76倍,相当于2005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的就业总数。

(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经历了从限制流动到允许流动,从控制盲目流动到引导有序转移,直到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三)就业方式趋于多样化,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

1、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非公有制单位成为就业增加的主体

改革开放前,由于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1978年仅有个体就业人员1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不到0.0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不断扩大,不仅繁荣了城乡经济,增加了财政收入,在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促进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2007年,我国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其中,股份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从无到有,已达到788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从业人员达1583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5.4%;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7891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26.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净增工作岗位420万个,占城镇每年新增加岗位的58.7%。

2、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四)劳动者就业权益得到保障,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劳动就业的法制建设逐步成熟

2、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07年,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37897所,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24806个。全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1981万人次。年末全国共有技工学校2995所,全年面向社会开展培训381万人次。年末全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3173个,民办培训机构21811个,全年共开展培训1960万人次。全年共有643万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参加了再就业培训,64万人参加了创业培训。年末全国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7794个,全年共有1223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年末全国共有境外就业中介机构500家,通过这些机构介绍并仍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就业的人员共10.5万人。

THE END
1.b10寿命什么意思B10寿命是指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具体来说,B10寿命是指在产品的工作时间达到一定值后,预计有10%的产品会出现故障。在最初,B10被用在轴承上,其中B代表Bearing的首字母,10代表10%的故障率。 在汽车领域,B10寿命通常用来代表发动机的可靠性。然而,对于某一款发动机来说,B10寿命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意味着https://www.autohome.com.cn/ask/1531322.html
2.寿命单位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翻译科学技术名词寿命单位规范用词寿命单位英文翻译life unit 所属学科航天科学技术 > 可靠性名词审定航天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见载刊物《航天科学技术名词》 科学出版社公布时间2005年可靠性 的上级学科 航天科学技术寿命单位 相关科技名词 可靠性reliability 系统效能system effectiveness 可信性dependability 准备readiness 准备完好率https://mkeji.911cha.com/MTVud28=.html
3.下面给出了2010年亚洲一些国家的国民平均寿命(单位:岁)高中数学组卷系统,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下面给出了2010年亚洲一些国家的国民平均寿命(单位:岁) 国家 平均寿命 国家 平均寿命 国家 平均寿命 国家 平均寿https://www.zujuan.com/question/detail-5155983.shtml
4.Linux的LCD硬件实现原理和FrameBuffer简介verticalpulsewidth5.5、亮度 cd/m**2 —>高亮屏:600 一般屏:250 5.6、对比度 白色的亮度/黑色的亮度。 5.7、寿命 单位:小时 5万小时 当液晶屏的亮度降低到出厂亮度的一半的时候,认为寿命到了。 5.8、可视角度 四个方向的可视角度是不对称的,一般有一个方向是比较差的https://blog.csdn.net/qq_30624591/article/details/99214793
5.单晶硅片的少子寿命和多晶硅片的少子寿命?少子寿命的单位用中文读少子寿命的单位用中文读该怎么读?另外一个问题是 为何单晶的大于等于10 而多晶的是大于等于2?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um(微米)是长度单位,是指少子的扩散长度;少子寿命的单位是us(微秒)少子扩散长度和少子寿命基本上是等同的,一个是指能“跑多远”,一个是指能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d563068634fc35d774b0adbbb22a7dfb.html
6.A单位全寿命设备质量管理的研究A单位全寿命设备质量管理的研究,项目管理,设备全寿命管理,设备质量管理体系,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项目逐年增多,资产规模逐步扩大,A单位原有设备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管理和设备https://wap.cnki.net/lunwen-1016738818.nh.html
7.某灯泡厂为了测定本厂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单位:小时),现测出500个体:某一个灯泡的使用寿命 样本,随机抽取的500只灯泡 样本容量:500 2、)平均使用寿命:969小时 https://wenwen.soso.com/z/q566018172.htm
8.某种电子元件的寿命x(单位:小时)服从正态分布。现测得16只元件的寿命如【计算题】一种元件,要求其使用寿命不得低于700小时。现从一批这种元件中随机抽取36件,测得其平均寿命为680小时。已知该元件寿命服从正态分布,σ=60小时,试在显著性水平0.05下确定这批元件是否合格。 答案: 当α=0.05,查表得Zα=1.645。因为z<-Z http://www.ppkao.com/tiku/shiti/10967032.html
9.工厂生产某种设备其使用寿命X(单位:年)服从参数为14的指数分布工厂生产某种设备其使用寿命X(单位:年)服从参数为 1 4的指数分布,工厂规定:出售的设备在售出一年之内损坏可予以调换,现今工厂售出40台该种设备.①试求一年内没有一台设备需要调换的概率a;②如果每售出一台设备工厂可获得利润100元,调换一台设备,工厂亏损200元,试求售出40台该种设备厂方获利的期望值. 扫码下载http://zuoyebang.com/question/24dad06aea8be12c4e038be68cd09698.html
10.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善于奔跑,它的最长寿命(单位:年)约是最基础巩固 换一批 1. 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它们都是质数,它们是和。 2. 素数两个因数,合数有3个因数. 3.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质数:8=+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数学学科素养期末综合试卷 2006-2024 深圳市二一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粤ICP备11039084号 粤教信息(2013)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5603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