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帽子加工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帽顶加工模板。
背景技术:
帽子的帽顶一般包括至少两层,至少包括外层和衬里,制作时,需要将外层和衬里在边缘处缝制在一起。现有技术中,缝制出的帽顶在缝线处非常容易出现褶皱,缝制不平,尤其是当内部的衬里为软质和网状布料时,几乎无法将外层和衬里缝制平整,而且在缝制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布料被针带起的问题,影响加工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帽顶加工模板,旨在保证帽顶的外层与衬里在缝制处平整,不发生褶皱,保证加工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帽顶加工模板,包括用于放置料片的下模片和用于盖在料片上方并压紧料片的上模片;在所述上模片和下模片上分别对应设有至少一组与料片外周形状一致的两个半圆形缉线通槽,在所述下模片的缉线通槽的外边沿间隔设置有用于增加缝制余量的定位凸起;在所述上模片的与料片接触一面的缉线通槽的槽口上覆盖有一层用于松线的线丝等间距指向圆心布置的针毯,所述针毯的外环与所述上模片固定。
作为优选,在所述下模片的缉线通槽的内外边沿还设有防止布料滑动的圆环形的下防滑板。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凸起固定在下防滑板的上表面。
作为优选,在所述上模片的缉线通槽的内边沿设有防止布料滑动的圆环形的上防滑板。
作为优选,所述上防滑板和下防滑板均为砂纸。
作为优选,在所述上模片的两个半圆形缉线通槽的间隔处设有上下两个纵向定位划线孔,在所述上模片的缉线通槽的外边沿与所述纵向定位划线孔成90°夹角的位置设有左右两个横向定位划线孔。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片和下模片均为透明塑料板。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片和下模片在侧部对接位置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片和下模片尺寸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牢牢的将帽顶的上下料片压在一起,在缝制的过程中,定位凸起使得上模片与料片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在缝制的过程中能够增加缝制线与料片之间的余量,防止缝制线太紧而产生褶皱;并且设置针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缝制线与料片之间的余量,防止产生褶皱,保证加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各图号名称为:1—上模片,2—缉线通槽,3—针毯,4—横向定位划线孔,5—纵向定位划线孔,6—下防滑板,7—定位凸起,8—上防滑板,9—下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放置料片(外层与衬里)的下模片9和用于盖在料片上方并压紧料片的上模片1;在所述上模片1和下模片9上分别对应设有至少一组与料片外周形状(帽顶料片形状为圆形)一致的两个半圆形缉线通槽2,在图1中设有两组缉线通槽2,在下模片9的缉线通槽2的外边沿间隔设置有用于增加缝制余量的定位凸起7,定位凸起7为长方形块体,采用泡沫块制备,定位凸起7的高度为1mm至2mm,具体根据料片的厚度确定,要求高出待缝制料片总厚度0.5mm至1mm;在上模片1的与料片接触一面的缉线通槽2的槽口上覆盖有一层用于松线的线丝等间距指向圆心布置的针毯3,所述针毯3的外环与所述上模片1固定。
上述模板的使用过程为,首先将帽顶的上下压叠的待缝制的料片放在下模片9上,料片的外圆比缉线通槽2的外圆大一些,料片能够压在定位凸起7上,调整料片位置对称,然后将上模片1盖在料片上,将其置于缝纫机的夹料杆上,夹料杆带动模板在缝纫机工作台上移动,缝纫机的针头沿着模板上的缉线通槽2缝制,将帽顶的上下料片缝制在一起,最后,将缝制好的料片从模板上取下即可。
上述模板能够牢牢的将帽顶的上下料片压在一起,在缝制的过程中,定位凸起7使得上模片1与料片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在缝制的过程中能够增加缝制线与料片之间的余量,防止缝制线太紧而产生褶皱;并且设置针毯3,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缝制线与料片之间的余量,防止产生褶皱,保证加工质量。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帽顶加工模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所述下模片9的缉线通槽2的内外边沿还设有防止布料滑动的圆环形的下防滑板6;所述定位凸起7固定在下防滑板6的上表面。
上述下防滑板6设置在下模片9的缉线通槽2的内侧边沿和外侧边沿,其结构紧凑,能够有效的防止料片在缝制的过程中发生移动,防止跑偏和起褶,保证缝制质量。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帽顶加工模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所述上模片1的缉线通槽2的内边沿设有防止布料滑动的圆环形的上防滑板8。
上述上防滑板8设置在上模片1的缉线通槽2的内侧边沿,其能够进一步的有效防止料片在缝制的过程中发生移动,防止跑偏和起褶,保证缝制质量。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帽顶加工模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防滑板8和下防滑板6均为砂纸。
上述的砂纸表面粗糙,能起到防滑的作用,且本身厚度较薄,不影响料片的放置,并且砂纸本身成本较低,容易获得,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帽顶加工模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所述上模片1的两个半圆形缉线通槽2的间隔处设有上下两个纵向定位划线孔5,在所述上模片1的缉线通槽2的外边沿与所述纵向定位划线孔5成90°夹角的位置设有左右两个横向定位划线孔4。
上述定位划线孔的设置,主要作用是为了定位划线,为后续帽顶料片与帽墙料片缝合做准备,在缝纫机对帽顶的料片完成缝制以后,从缝纫机上取下模板,用签字笔或粉笔在纵向定位孔5和横向定位孔4的位置进行划线,做标记,定位精度更高、更准确且更加方便,节省工序和工时,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帽顶加工模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模片1和下模片9均为透明塑料板。
采用透明塑料板能够便于观察模板内的料片的平整情况,有利于保证加工质量。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帽顶加工模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模片1和下模片9在侧部对接位置铰接,即上模片1和下模片9二者是可以开合的,一方面使用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上模片1和下模片9的缉线通槽2位置对应更加准确,确保缝制更加精确。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帽顶加工模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模片1和下模片9尺寸相同。上述设计能够保证模板上下对称,一方面外观更加协调,另一方面使用更加方便。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