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清洁度是用来表征零部件清洁水平的指标,是清洗工序后零部件表面残留颗粒污染物的限量值,涉及颗粒污染物种类、大小、数量和质量等。清洁度控制水平对产品的配合精度、寿命和可靠性等都有重大影响,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认知的不断扩展,航空、汽车、半导体、电子、生物医疗等高科技领域中关键零部件的清洁度控制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视。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和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IA)开始采用统一的清洁度标准,从美军标(MIL)《产品清洁度等级》演化而来的环境科学和技术标准《产品清洁度等级——应用、要求和定级》推动了半导体、数据存储、医疗设备、通信、航空和精密仪表等行业的清洁度控制水平的提升。
十几年前,航空发动机领域开始引入清洁度控制标准开展零部件全生命周期控制。GE航空集团、普惠等代表性企业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军标(MIL)、协会团体(SAE、美国材料试验协会等)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了更加符合行业特点和需求的企业标准,配合美军标、各行业协会标准,用于指导企业和全球供应商的发动机产品清洁度控制。
图1颗粒污染物硬度对轴承寿命影响试验
清洁度分级主要面向对零部件损害最大的颗粒污染物,其基础在于对磨损机理的深入研究。从磨损机理得知,直接危及产品寿命的是颗粒污染物的硬度、大小与数量分布情况[5]。将可定义并可检测的损害产品寿命的因素与清洁度级别相互关联的操作就是清洁度分级,分为颗粒计数法分级和称重法分级,其中颗粒计数法分级是称重法分级的基础依据。
零部件清洗过程是将吸附在基体上的污染物解析下来从而使基体表面清洁的过程,包括对基体和污染物的润湿和界面间渗透,使污染物与基体表面分离,以及防止已分离污染物再沉积于基体表面的过程。普遍采用的清洗方法分为干式清洗和湿式清洗两大类,根据具体的清洗方式、清洗介质、辅助手段和清洗阶段又有更加详细的方法划分,具体如图2所示。
图2清洗方法分类
紫外线臭氧、激光、干冰等干式清洗属于残留较小的新式清洗方法,分别利用紫外线和臭氧的激发氧化效应、高能量密度激光激发的热能、干冰颗粒冲击冷却效应来去除污染物。湿式清洗主要依靠水基或油基清洗液对污染物的浸润和剥离来达到去除的目的。相对于干式清洗存在液态清洗剂的残留问题,湿式清洗中的机械、压力、喷射和超声清洗方法主要依靠接触、高压、冲击和高频振动等辅助手段增强清洗液对污染物的浸润和剥离效果,完成较难去除污染物的清洗;酸碱、有机溶剂和电化学抛磨清洗依靠氧化还原反应和有机溶剂与油料污染物的互溶性来增强清洗效果;去离子水、旋转清洗和干燥主要用于最终清洗,用于去除前述几种湿式清洗方法的液体残留。
颗粒物质量检测法又名称重法,通常将萃取颗粒污染物的全部提取液完全通过已知质量的洁净滤膜,干燥后称量携带颗粒污染物滤膜的总质量,减掉滤膜质量就可以得到颗粒污染物的质量,一般需要使用真空泵来加速过滤。颗粒计数法需要统计多个尺寸范围的颗粒污染物数量,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分析法和自动颗粒计数仪法两种,相对于传统的目视手动计数法来说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效率。其中显微分析法是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对滤膜上不同尺寸范围的颗粒进行自动计数,自动颗粒计数仪法是通过遮光、电阻、电子成像原理直接测定待测液样并进行颗粒计数。
中国航发编制发布了一系列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清洁度控制标准,主要包括清洁度等级、清洁度控制要求、控制工艺、颗粒物提取和检测方法等。如图3所示,系列零部件清洁度控制标准建立在清洁度等级规定的基础上,由清洁度控制标准提出零部件全生命周期的基本控制要求,控制工艺和提取检测标准则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提供指导,标准的具体分工如下。
图3系列清洁度控制标准的分工协作关系
清洁度等级类标准规定了等级划分方法和相应指标;清洁度控制要求类标准主要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出为达到相应清洁度等级要求需要考虑的通用基础要求,包括设计、工艺、检测、装配和包装等;清洁度控制工艺要求类标准承接控制要求标准,主要从工艺的角度对人、机、料、法、环、测等生产要素给出详细限制规定,实现等级标准要求指标;颗粒物提取和检测方法类标准规定了多种可选的提取和检测方法,以相对稳定和准确的检测结果确定清洗过的零部件所达到的清洁度等级。
清洁度等级类标准属于基础标准,分级方法分为颗粒计数法分级和称重法分级。相较而言,称重法分级使用简单方便,颗粒计数法分级可与产品可靠性挂钩,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广泛应用。颗粒计数法分级针对5μm以上的颗粒进行了各个尺寸范围的颗粒数量限制,规定所有零部件表面不允许出现200μm以上的颗粒污染物,并给出了其他尺寸范围的粒度分级代号和不同清洁度等级下允许出现的固定受控表面上最多颗粒污染物数量,参照国际通用的等级划分规则,颗粒计数法分级共划分14个等级。称重法分级给出了固定受控表面允许颗粒污染物的最大质量,共分为8个等级。
除了给出颗粒计数法和称重法的级别划分以及每个级别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值之外,清洁度等级类标准还给出了检测结果与清洁度等级的换算方式,以及不同等级要求的表达标识方式。
清洁度控制工艺要求类标准规定了人员准入要求,设备工具维护要求,清洗液使用/禁用规则,以及环境的清洁和照度要求。操作过程要求覆盖了清洗前后、干燥、检测和防护的工艺要求,并扩展说明了对成附件产品和装配试车过程的清洁度控制要求等。
颗粒污染物提取及检测方法类标准具备一定的通用性,行业间的差异不大。颗粒污染物提取标准按照晃动、压力冲洗、超声波清洗以及模拟功能试验4种方法介绍了提取液、仪器、环境和试验程序。颗粒污染物检测标准按照称重法、显微分析法和自动颗粒计数仪法3种方法介绍了检测仪器装置、环境、程序、结果及报告等方面的内容。
(曹志涛,中国航发研究院,工程师,主要从事设计制造协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康新龙.发动机制造过程中的清洁度管理[J].汽车实用技术,2017(6):162-164.
[2]张霄.航空发动机装配清洁度控制技术[J].机械工程师,2019(3):122-124.
[3]BewlayBP.TiAlalloysincommercialaircraftengines[J].Materialsathightemperatures,2016(33):4-5.
[4]焦凤菊.清洁度对机械产品质量的影响及控制[J].清洗世界,2011(4):24-29.
[5]马亚良.机械产品清洁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刘锦秋.航空发动机燃油附件修理清洁度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8(5):96-98.
《航空动力》设有专稿、综述、技术、管理、市场、维修、动态等主要栏目,每期还围绕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策划相应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