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从制造角度而言是一个装配产品,它由大量的零部件组装起来。不同整车技术、内部构造虽然不尽相同,但所需要的零部件大概在1~2万件;另外就销售而言,汽车年销售量超过千万辆。在年销售达到千万件以上的商品中,只有汽车是由上万件零部件组成。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都可以看出其供应链的庞大程度。
对于一家汽车整车厂而言,一辆汽车的零部件可以分为四大项,即车身、发动机、电子电器以及底盘。尽管不同的汽车厂生产的汽车,其自制的零部件比例互不相同,但无疑整车装配和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除了零部件生产,汽车工业还向上拉动了一大批工业部门,如机床、钢铁、合成材料、轮胎制造等行业,向下则拉动了从汽车销售、消费信贷到汽车维修等行业的发展。由此,构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长链条和大规模的产业体系。如图1所示是一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结构图。
汽车行业供应链具有如下特点:
1、多种生产策略组合
随着竞争环境和竞争方式的改变,汽车生产模式虽然从面向库存到面向订单演变,但面对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与保证均衡生产、大批量的生产效率之间的矛盾,汽车生产往往并不采取单一的生产策略,而是在平衡多方资源情况下的多个策略的组合。主要包括:按需求生产MTD(MakeToDemand)、按订单生产MTO(MakeToOrder)、按订单定位LTO(LocateToOrder)。
在现实社会中,推拉模式普遍的结合式存在。这三种策略实现的手段互不相同,所需的成本和带来的好处也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关键的区别在于供应链上“推”和“拉”的边界点的位置。所以在供应链流程再造与供应链信息系统搭建的过程中,需要兼顾考虑不同策略特点,综合分析。另外整车厂在进行供应链计划时也需要针对不同策略组合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2、典型的生产滚动计划
汽车行业里的生产计划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由粗到细的滚动计划过程。与传统的”计划排产”方法不同,混线排序生产方式所对应的滚动计划制订方法是所谓“排序组合(bucket)”计划方法,即要求”月度要货计划”建立在按周展开的”排序组合”基础之上,排定以周为单位的月滚动计划。
市场部门对区域市场经理上报的经销商的需求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做出“客户预定单”预测并下达要货计划。要货计划以3个月为单位滚动,后2个月为预测计划,指导配套供应商进行生产安排或采购部的采购计划;当月要货计划为4周滚动,它是工厂进行生产安排和供应商进行供货的依据;当周要货计划为生产实施计划,控制仓库和供应商的物料配送次序。
3、整车厂的生产计划实时驱动整个供应链
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宗旨是,以整车厂为核心的供应链整体的精益敏捷管理和严密控制。整车厂的生产计划实时驱动着整个供应链的节拍,整车厂通常要求零部件厂将零部件准时、高效地按照生产节拍进行发运,以保证整车的JIT生产。整车厂的生产计划经过分解,变成不同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订单,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将生产定单变成生产计划又成为二级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订单。接着按照顺序逐级分解,驱动着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运作。
4、普遍注重精益的物流运作
2)零部件入厂物流管理。以乘用车生产为例,国内整车装配线的生产节拍通常是每小时20~40辆车,每种车型的装配零部件有3000多种,通畅的生产方式是多品种混流。而生产线旁的物流面积有限,因此需要连续不断地按照整车生产厂的要货指令向装配生产线边准时供货,供货还得满足”订单拉动”和”顺序拉动”双重条件,即准时制/排序供货(JIT/S)。因此零部件的入厂物流必须严格按照整车厂的顺序装配要求进行生产,并准时供货,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整车生产线全线停产。
为了有效地提高零部件供应的物流运作效率,零部件供应商想了很多办法解决JIT物流供应问题,如对物流线路和车辆有效规划,合理有效利用物流资源;在整车厂半径周围设厂,缩小配送距离。在整车厂半径周围设立配送仓库,并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的方式进行物流等。
5、物流业务外包成主流
为了更聚焦核心业务,很多整车企业选择经可能多的将物流操作业务外包,它包括了外部供应链的上游零部件中间库的保管和包装更换业务、内部供应链的冲压车间板料配送业务、焊装车间和总装车间线边配送业务以及外部供应链的新车的仓储、包装、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等业务。
目前,考虑到一级零部件供应商数量繁多,甚至有些整车厂已开始引入第三方物流商,采用更为先进的VMI-HUB系统。由第三方物流商直接管理各个零部件供应商的库存、物流等问题。
6、严格的零部件供应商准入机制与供应商分级管理
受国家汽车召回制度的强制要求,整车厂对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整车厂的推动下,传统的美国标准QS-9000和德国标准VDA6.1开始逐步向TS-16949转换。供应商需要通过标准认证后才能获得汽车供应商资格,获取资格后需要得到整车厂对供应商的规模、研发能力、对汽车零部件质量的过程控制能力、配套经验以及进行供应商持续改进、降低百万分之缺陷率的能力等一系列条件进行严格评估后,才能真正成为整车厂的零部件配套商。一个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选择到真正为整车配套为止的项目,一般周期需要2年左右。
7、基于框架协议下的全球化采购
在汽车行业中,虽然较难获得零部件供应商的准入资格,但一旦获得后,交易双方将签订一份特殊的长期订货协议,它的内容包含了零部件的质量、采购提前期、价格等细节。上下游企业在签署的框架协议下处理日常的采购和结算业务,这样也促使上下游企业间建立比较稳定和可靠的长期供货关系。所以在定义框架协议时,由于其流程众多和文档标准的复杂性,加上所需要采购的零部件数量庞大,因此出现了”每开发一个新车型,对应的采购文档可以装满14节拖车”的情况。但在处理日常的采购和结算业务时却比较简单和快速。整车厂通常会采用整车下线支付、送达支付、以及寄售支付的方式与零部件供应商们进行货款的支付结算。
另外,在我国的汽车企业中,合资品牌占了绝大多数,而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多为进口件。采购渠道遍及全球。全球采购的方式包括:①模块化采购与系统供应;②单一供应商采购方式;③同步设计与同步采购方式;④提高零部件通用性的通用平台采购模式;⑤电子商务采购方式。
汽车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特别强调售后服务的行业。汽车的售后供应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汽车售后备件物流管理。包括正常的保养、维修、大修、一级交通事故的维修所需要的零部件物流服务。在评定汽车售后物流的诸多标准中,备件的可得性排在第一位,紧跟其后的是及时配送率;二是制定备件物流供应链战略。将维修的复杂性、订单的优先级别和配送频率综合进行考虑,不断改进以进一步提升其售后物流网络效率。汽车企业备件物流供应链战略的决策包括:汽车备件配送中心仓库选址、确定库存政策、设计订单处理系统及选择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