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具体描述学习本课程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价值目标,介绍整门课程“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设计情况和思政元素的挖掘建设情况,1000字左右)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集机构学和零件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依托河北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按照机制专业国家一流学科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情分析和课程特点,制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连杆、凸轮、齿轮、轮系等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应用场合和设计方法,通过作业强化,具备机构类型的选择和设计计算的基本能力。
(2)掌握螺栓连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等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使学生的思维和分析方法尽可能联系实际工程问题得到一定的训练,提高其综合分析和处理实践的能力。
(3)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与表达方法,熟悉范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通过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具备机构简图的测绘,掌握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异同点。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数学、物理和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正确表达工程问题,和设计机械系统,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并能进行结构设计(表达能力)。
(2)能够运用工程思维分析和判断机械系统的能耗、效率等工作性能的优劣,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分析能力)。
(4)能对性能不完整的机构进行变异,能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机构创新和改进设计,并独立撰写知识产权保护的文档(创新能力)。
价值目标:
通过学习各种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案例等,使学生懂得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其家国情怀、科技报国、团队协作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职业规范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育人)。
图1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依托课程和机制专业的特点,特别是涉及了古代机械发展史,模范人物事迹,哲学思维,重大工程的发展成果,科技前沿性成果等。目前已构建丰富多彩的思政素材库,包括古代机械发展史10+案例,模范人物事迹5+,创新案例5+等。契合课程知识点的典型案例合理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
教学内容及
实现方式
(介绍整门课程“课程思政”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如何与课程内容结合、思政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等,1000字左右)
1旁征博引式
在讲绪论时,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性质,把机械发展史讲好,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机械发明和制作方面的成就,了解我国古老文明的历史,了解我国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进而激发热爱祖国、积极向上、报效祖国的精神。
2榜样激励式
精神力量是伟大的,通过榜样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比如在讲到圆柱齿轮精度时,引入全国劳模—周建民,他用纯手工做出进口高精密数控机床都难以完成的高端产品,加工出用于测量导弹零件的量具精度在微米级,角度公差也在秒级,精度可达到我们头发丝直径的1/60。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正能量,激发其严谨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而努力奋斗。
3辩证思维式
引入耳熟能详的的哲学理论,引发思考,举一反三,促进自我成长。如在讲到机构的死点时,引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辩证的看待问题。死点一般来说是有害的,机构设计尽量避开,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利用其稳定性,比如,飞机的起落架、夹具等。培养学生灵活的看待和处理问题。
4引以为戒式
通过反面案例的批判,达到正确的引领。比如在讲到螺栓防松时,植入2010年在深圳地铁1号线国贸站,一台上行自动扶梯出现逆行,造成25人受伤。事故原因是扶梯驱动电机的固定支座螺母松脱,1根螺栓断裂,致使电机移位,造成驱动链条脱离链轮,上行扶梯下滑。螺纹连接用的螺纹紧固件,个头虽小,单个价格也不高,但是作用却不小,没有它,机器就不能正常运转。一个螺栓失效就有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5引领示范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实验、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切身感悟和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其团结合作的协同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机械设计基础始终以学生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小处着眼,在点滴中培养学生追求真与美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完善和提升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典型案例
一、“平面连杆机构”知识点教案设计
1.章节概述
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掌握平面机构特性中的急回特性、压力角和死点位置,对于日后按给定的条件设计四杆机构,以及判断四杆机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经验:根据思政导学的需要,学生已通过慕课资源,提前预习所讲的内容。
学生思想状况: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3.教学内容
包括平面机构的急回特性、压力角、死点位置等。
重点:急回特性、压力角、死点位置。难点:压力角和死点位置。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压力角和死点位置。
能力目标:能够按照给定的条件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价值目标:面对挫折,永不言弃。
5.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学习通平台,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授课。
6.思政素材
事物的两面性(辩证法)。
7.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思政要素切入点
育人目标
死点位置
(大多情况,认为有害)
辩证法——事物的两面性。通过讲解“死点位置”的定义,产生原因,消除方法,以及工程中出现“死点位置”的机构和利用“死点位置”工作的机构案例展示。引申为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的两面性,并讲解爱迪生实验的例证。
通过死点位置的学习,培养学生要正确的看待事物的两面性。逆向思维考虑,激发阳光正能量,反而会获得成功。
8.课后作业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案例,那些机构利用死点位置进行工作?
9.教学评价与反思
哲学思想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克服死点位置的措施,可以延伸到人生的“飞轮效应”。
二、“凸轮机构”知识点教案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
本知识点为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各类凸轮机构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学生知识经验:根据思政导学的需要,学生已通过慕课资源,提前预习所讲的内容,并且在学习机构的自由度时有所涉及。
学生思想状况:触类旁通能力还需加强。
包括凸轮机构应用和分类等。
重点:凸轮的分类和组成。
知识目标:掌握凸轮的分类和应用。
能力目标: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选择凸轮机构的类型。
价值目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古代机械和现代机械应用凸轮的典型案例。
凸轮机构的应用
坚定“四个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图片形式展示古代机械—记里鼓车和古代秦弩等应用凸轮的机构,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激发学好凸轮机构的内驱力。
通过凸轮的广泛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日常生活中,哪些机构应用凸轮机构?
进一步提高触类旁通的科学思维,便于更好的进行专创融合。
建设成效
(概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500字左右)
本课程从课前“思政导学”、课上“思政强化”、课后“思政反思”和课下“思政拓展”的角度,构建了思政育人模式。建立课前预习的慕课资源,机械发展史、人物事迹、创新和典型案例等素材库。
本课程荣获河北农业大学2022年度课程思政优质课程。
辐射示范作用,以本课程为引领,也带动了《机械制造基础》、《制冷原理与设备》等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
学生反馈
(学生的学习体会摘录,500字左右)
以下为部分学生的感悟和收获:
蒋瑞庆:
思想政治渗透专业课让我的思想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清晰。每次学习思政,心中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和爱国情怀。思政教会了我勿忘国耻,时刻保持爱国的赤子之心。我感觉我学会了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要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该课对于我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井萌: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机器,并使其不断发展,思政元素的引入,使得我们了解了机器水平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动力。工匠精神实则是精确入微,时刻钻研的结果。通过课程我们了解到在现代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机器已成为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由此更能加深我们对该职业的敬畏之心。
冉屹天:
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了解了更多知识,也会使自己的学习更有动力。学习先人不畏困难的精神,遇到事情不轻易放松,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努力的突破自己。
许克博:
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提升兴趣,认识更加全面。使我意识到做任何事情要细心、认真,对待日后的工作要严谨公正。
靳晗聪:
使我更加能快乐的学习,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提起更大的兴趣,同时,使我的道德修养得到了提升。
王一凡:
使我对课程充满兴趣,热爱所学的专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傲:
确实对我有促进作用,让我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使我更加积极向上。
总之,大部分同学认为思政元素对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个人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知识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部分思政调查问卷:
教学反思
1.进一步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确保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无缝衔接,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
2.制定合理的思政评价标准。
3.不断的学习阅读,积极进行知识的扩展和更新。
4.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借助网络平台辅助教学。
5.亟待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恰当的章节中添加德育元素。